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这里有访家走户的“小巷总理”,也有访贫问苦的驻村第一书记。基层折射民生冷暖、反映民心向背。“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这...
2025-08-08 0
芯片封装是半导体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保护着脆弱的半导体芯片,还承担着散热、电气连接和信号传输等多重功能。从最早的通孔封装(如DIP)到表面贴装封装(如QFP),再到区域阵列封装(如BGA)和晶圆级封装(如WLCSP),芯片封装技术向着小型化、高性能的方向发展。本文将由简到繁、图文并茂的介绍常见的芯片封装类型,并对它们的特点和应用做简要说明。
1 芯片封装分类
芯片封装按照安装方式可分为插件封装(也称为通孔封装,Through-Hole Package)和表面贴装封装(Surface Mount Package)两大类。通孔封装是早期的封装形式,其引脚需要插入PCB板的通孔中进行焊接,表面贴装封装则是将器件直接焊接在PCB板表面。
▲ 芯片封装分类
芯片封装按引脚排列方式又可以细分为:单列引脚型,双列(两侧)引脚型,四边引出型和阵列型,这种演进反映了芯片封装技术从低密度向高密度发展的趋势。
2 插件封装
2.1 二极管封装(DO),晶体管封装(TO)
DO(Diode Outline)与TO(Transistor Outline)分别是二极管和晶体管的传统封装形式,通常属于插件封装。市面上有很多标准化的封装型号,例如DO-35,DO-41,TO-92,TO-220等。虽然二极管和晶体管属于半导体器件中的分立元件,不属于芯片的范畴,但在此也一并介绍其封装类型。
▲ 二极管与晶体管封装
2.2 单列直插封装(SIP),锯齿形单列直插封装(ZIP)
单列直插封装,SIP(Single In-line Package)是指引脚从封装单侧引出,呈单列直线排列的封装形式。SIP的结构简单,成本低,适用于排阻,小功率二极管等器件。
锯齿形单列直插封装,ZIP(Zig-Zag In-line Package)的引脚同样从封装单侧引出,但呈“Z”字形或“V”字形分两排交错排列,提高了引脚密度,常用于电源模块、放大器等。
▲ SIP与ZIP封装
2.3 双列直插封装(DIP)
双列直插封装,DIP(Dual In-line Package)是一种经典的集成电路封装,其特点是具有长方形外壳、两侧对称排列的两排金属引脚。其标准引脚间距为2.54mm(0.1英寸),型号后缀数字表示引脚数量(如DIP14即表示有14个引脚)。DIP封装广泛应用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电子设备,凭借与面包板的兼容性与插拔便捷性,它也常用于现代的教育实验。DIP在欧洲也被称为DIL(Dual In-Line)。
▲ DIP封装
根据封装外壳的材质,DIP可以分为CDIP(Ceramic DIP,陶瓷封装)和PDIP(Plastic DIP,塑料封装)两类。陶瓷DIP可靠性高,可以耐受极端环境,但是价格约是塑料DIP的数倍。
2.4 插针网格阵列封装(PGA)
插针网格阵列封装,PGA(Pin Grid Array)的底部为方阵排列的垂直金属插针,标准引脚间距为2.54mm,引脚数一般为64到528个。相比DIP,PGA的引脚密度更高,且同样具有插拔便捷性。
▲ PGA封装
3 表面贴装封装
3.1 小外形二极管(SOD),小外形晶体管(SOT)
SOD(Small Outline Diode)是二极管最常用的封装形式,属于表面贴装类型。SOD封装通常有2个引脚,尺寸一般小于1.6mm×1.2mm,常见型号如SOD-123、SOD-323和SOD-523。
SOT(Small Outline Transistor)是晶体管最常用的封装形式,也属于表面贴装类型。SOT封装通常有3~6个引脚,例如SOT-23-6中23表示封装标准型号,6为引脚数量,引脚数量也可以隐去不提。
▲ 常见的SOD与SOT封装
3.2 两侧引出型表面贴装封装
两侧引出型表面贴装封装有三大类:SOP, SOJ, SON。前两个字母SO表示Small Outline,概括了这类封装的小外形的特点。最后一个字母表示引脚类型:P表示Package,对应常规引脚;J对应J形引脚;N表示No-lead,对应无引脚。
3.2.1 小外形封装(SOP)
SOP(Small Outline Package)是在DIP封装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即:将DIP封装的引脚变短并向外展开,变为表面贴装,提高PCB的布局密度。SOP封装的特征是“两侧具有海鸥翼形(L形)引脚”,引脚间距一般为1.27mm,引脚数量通常在8~44之间。
▲ SOP封装
SOP封装在小型化过程中又衍生出很多改进型:
SSOP(Shrink SOP):缩小型小外形封装,引脚中心距小于1.27mm;
TSOP(Thin SOP):薄型小外形封装,封装高度低于1.27mm;
VSOP(Very SOP):甚小外形封装,进一步缩小体积;
还有更小型的封装类型:TSSOP(Thin Shrink SOP);TVSOP(Thin Very-thin SOP);VSSOP(Very-thin Shrink SOP)。使用SOP封装的IC也称为SOIC(Small Outline Integrated Circuit)。
此外,还有带散热设计的封装HSSOP(Heat Sink Shrink SOP),HSOIC(Heat Sink Small Outline IC),常用于驱动器、功率放大器件。
▲ HSSOP与HSOIC封装
3.2.2 J形引脚小外形(SOJ)封装
SOJ(Small Outline J-leaded)的特点是引脚从封装两侧引出并向下弯曲呈"J"字形,末端向内收拢。这种方式结构稳定,焊接可靠性高,而且封装两侧的占用宽度更小。其缺点是高频性能受限(寄生电感可达0.8-1.2nH)和散热能力不足,目前应用较少。
▲ SOJ封装
3.2.3小外形无引脚(SON)封装
SON(Small Outline No-lead)顾名思义就是无外伸引脚的小外形封装,它通过芯片底部的焊盘直接焊接至PCB。与SOP,SOJ相比SON的空间利用率高,寄生电感和电容低。SON封装也称为DFN(Dual Flat No-lead)双扁平无引线封装,DFN是由QFN(Quad Flat No-lead)封装衍生而来。
▲ 带散热焊盘的SON封装
SON也有很多衍生封装,如USON(Ultra-thin SON),VSON(Very-thin SON),WSON(Very Very thin SON),X2SON(eXtremely small and eXtremely thin SON)。
值得注意的是WSON中的W并不是Wafer-level的意思,而是Very Very的两个V放在一起,所以写作W。X2SON中的X2也不是双排焊盘的意思,而是两个极其的意思,eXtremely small与eXtremely thin。
如下表,Nexperia半导体的4引脚X2SON封装可以做到长0.6mm、宽0.6mm,高0.32mm。表中的P表示Pitch,即相邻引脚的中心间距。
▲ Nexperia公司X2SON封装参数
3.3 四边引出型表面贴装封装
与两侧引出的SOP、SOJ、SON封装类似,四边引出的封装类型有QFP,QFJ和QFN。前两个字母QF表示Quad Flat,概括了封装的四方扁平的特点。最后一个字母表示引脚类型:P表示Package,对应常规引脚;J对应J形引脚;N表示No-lead,无引脚。
3.3.1 QFP(Quad Flat Package,四方扁平封装)
QFP(Quad Flat Package)的特点是引脚从封装的四个边引出,呈“海鸥翼”(L)型,相比两侧引出的SON/DFN封装,其引脚密度更高。
▲ QFP封装
QFP封装有很多衍生版本,按尺寸和厚度分类:
LQFP(Low-profile QFP)小尺寸四方扁平封装
TQFP(Thin QFP)薄型四方扁平封装
VQFP(Very-thin QFP)极薄四方扁平封装
按材料分类:
PQFP(Plastic QFP)塑料四方扁平封装
MQFP(Metal QFP)金属四方扁平封装
按散热与尺寸分类:
HQFP(Heat QFP)散热增强型四方扁平封装
HLQFP(Heat Low-profile QFP)散热增强小尺寸四方扁平封装
HTQFP(Heat Thin QFP)散热增强薄型四方扁平封装
HVQFP(Heat Very-thin QFP)散热增强极薄四方扁平封装
此外还有BQFP(Bumpered QFP) 带缓冲垫的四方扁平封装,它在芯片的四个角增加树脂缓冲垫,防止运输中的引脚弯曲。
▲ BQFP封装
3.3.2 PLCC(Plastic Leaded Chip Carrier,塑料引线式芯片载体)与QFJ(Quad Flat J-leaded,四方扁平J形引脚封装)
PLCC(Plastic Leaded Chip Carrier)全称塑料引线式芯片载体,“Plastic”指塑料基材,“Leaded”强调外露的引脚,“Chip Carrier”表示芯片载体。PLCC封装的特点是引脚从封装的四个方向引出,向下、向内弯曲呈J型,具有结构稳定的优点。
使用陶瓷基材的这类封装叫CLCC(Ceramic Leaded Chip Carrier)陶瓷引线式芯片载体。
▲ PLCC封装
PLCC/CLCC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的半导体厂商(例如TI)提出,但是后续又出现了LPCC(Leadless Plastic Chip Carrier无引线塑料芯片载体)和LCCC(Leadless Ceramic Chip Carrier,无引线陶瓷芯片载体),其中L既可以表示Leaded也可以表示Leadless,就很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电子机械工业会(EIAJ)于1988年正式将PLCC和CLCC统称为QFJ(Quad Flat J-leaded)四方扁平J形引脚封装。不过行业还是习惯性的沿用了PLCC的叫法,QFJ主要由日系厂商小范围使用。
PLCC/QFJ封装还有一个优势是能够适配测试/烧录底座,可以快速插拔。这主要得益于J形引脚外露且弯曲角度固定,而且PLCC标准化程度高,可直接匹配通用测试底座。PLCC封装常用于逻辑芯片,可编程器件与早期的存储器芯片。
▲ PLCC封装芯片测试座
3.3.4 QFN(Quad Flat No-lead,四方扁平无引脚封装)
QFN(Quad Flat No-lead)封装的特点是无外延引脚,它通过封装底部四个方向的金属焊盘与PCB连接。相比QFP和QFJ,QFN封装的体积更小,更短的引脚降低了寄生电感,适用于高速信号场景。
与SON类似,QFN也有很多衍生版本:
LQFN(Low-profile QFN)薄型四方扁平无引脚封装
UQFN(Ultra-thin QFN)超薄四方扁平无引脚封装
VQFN(Very-thin QFN)极薄四方扁平无引脚封装
WQFN(Very Very-thin QFN)超极薄四方扁平无引脚封装
X1QFN(eXtremely thin QFN)极致薄型四方扁平无引脚封装
X2QFN(eXtremely small and eXtremely thin QFN)极致小型化且极致薄型四方扁平无引脚封装
▲ QFN封装
QFN封装的一种变体是LCC(Leadless Chip Carrier)封装,又分为LPCC(Leadless Plastic Chip Carrier)无引线塑料芯片载体和LCCC(Leadless Ceramic Chip Carrier)无引线陶瓷芯片载体。
▲ LCCC封装
3.4 阵列形表面贴装封装
3.4.1 LGA(Land Grid Array,触点阵列封装)
LGA(Land Grid Array)触点阵列封装,也称为焊盘阵列封装,是一种使用金属触点阵列替代传统引脚的芯片封装,其特点是通过平面触点与电路板上的插座弹性连接,具有高密度(如LGA775含775个触点)、低电感(信号传输路径短)等优势。
▲ LGA封装的英特尔CPU与底座
相比BGA焊接式封装,LGA支持插拔更换,便于维护,但需精密对齐触点且插座成本较高。LGA封装广泛应用于高性能CPU(如Intel/AMD处理器)、服务器芯片及需要稳定连接的领域,在小型化设备中因底座体积限制多被BGA取代。
使用LGA封装的芯片除了与插座弹性连接,也可以通过SMT(Surface Mounted Technology,表面贴装技术)直接焊接到电路板上。
▲ 使用LGA封装的加速度计芯片
3.4.2 BGA(Ball Grid Array,球栅阵列封装)
BGA(Ball Grid Array)是一种高密度芯片封装,它通过底部规则排列的焊球阵列替代传统引脚,实现与PCB的连接。其特点包括高引脚密度(支持1000+ I/O)、紧凑体积(比QFP封装减少30%以上面积)和优异电热性能(短路径降低信号延迟,焊球改善散热)。
BGA技术由摩托罗拉等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推动实用化,现已成为现代电子封装的主流方案。它广泛应用于CPU、GPU、智能手机SoC及5G通信芯片等高性能场景,但存在检测困难(需X光设备)、返修复杂(需专用植球工具)和成本较高(基板材料要求严格)等挑战。
▲ BGA封装
根据材料不同,BGA分为:
PBGA(Plastic BGA)塑料球栅阵列封装
CBGA/CABGA(Ceramic BGA)陶瓷球栅阵列封装
根据尺寸不同,BGA又衍生出:
nFBGA(New Fine Pitch BGA)新型细间距球栅阵列,在TI公司的产品中广泛应用。有时也直接称为FBGA(Fine-Pitch BGA)。
TinyBGA 小型球栅阵列,这是Kingmax胜创的内存封装专利技术。
DSBGA(Die-Size BGA)晶粒尺寸球栅阵列,也称为WCSP(Wafer Chip Scale Package)晶圆芯片级封装。
FG(Fine-pitch Ball Grid Array)细间距球栅阵列封装
LFBGA(Low-profile Fine-pitch BGA)薄型细间距球栅阵列封装
VFBGA(Very-thin Fine-pitch BGA)超薄细间距球栅阵列封装
根据封装形式又衍生出:
FCBGA(Flip Chip BGA)倒装芯片BGA。倒装芯片不是一种芯片,而是指“倒装芯片键合”,是将晶粒(Die)倒置后与基板直接连接的键合形式,与传统的引线键合相比倒装芯片信号路径短,适合更高性能的芯片。
POP-BGA(Package-on-Package BGA),即垂直堆叠多个 BGA 封装(如逻辑芯片 + 存储器),节省 PCB 空间。常用于高性能 SoC ( System on Chip )芯片。
PG-WF2BGA(Plastic Grid Wafer-Level Fan-Out 2nd Generation BGA)使用塑料网格基板,采用第二代晶圆级扇出技术的球栅阵列封装。
3.4.3 阵列封装对比
阵列封装主要包括PGA(Pin Grid Array)插针阵列、LGA(Land Grid Array)触点阵列和BGA(Ball Grid Array)球栅阵列三种。
▲ 三种阵列封装对比
PGA的特点是自带插针,多用于早期CPU;LGA采用平面金属触点与主板弹性针脚对接;BGA底部锡球直接焊接,所需空间最小。
性能上,PGA信号延迟最高,LGA次之,BGA最优。应用上,PGA主要面向工控等特殊领域,LGA主导高性能计算(如Intel/AMD处理器),BGA则垄断移动设备。
3.5 CSP(Chip Scale Package,芯片级封装)
CSP(Chip Scale Package)芯片级封装是一种先进的芯片封装技术,其封装尺寸接近裸芯片,也就是晶粒(Die)本身的大小(通常不超过Die面积的1.2倍,而传统封装通常是2~5倍)。CSP使用锡球阵列作为引脚,焊球间距一般是0.2-0.5mm,而BGA的焊球间距通常是0.3-1.0mm。CSP封装具有极致小型化、更高密度I/O和优异电气性能的特点。
实际上CSP就是一种小型化的BGA封装。FBGA(Fine-Pitch BGA)和VFBGA(Very Thin Fine-Pitch BGA)都可以归类为CSP封装。
▲CSP封装
3.5.1 WLCSP(Wafer-Level Chip Scale Package,晶圆级封装)
WLCSP(Wafer-Level Chip Scale Package)晶圆级芯片封装又称为WLP(Wafer-Level Package),是直接在晶圆(Wafer)上完成成所有封装步骤,如形成重新布线层(RDL,Redistribution Layer)和植球。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无需基板,也没有塑封环节。WLCSP封装的尺寸接近裸芯片(即晶粒,Die)的大小,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性能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传感器等领域。
相比之下,传统的CSP和BGA封装则需要先将晶圆切割成单个晶粒,再通过引线键合(Wire Bonding)或倒装芯片(Flip-Chip)的方式将晶粒连接到基板(如引线框架、树脂基板)上,最后再进行塑封。
▲传统封装与WLCSP/WLP流程对比
▲WLCSP封装
WLCSP又分为扇入型(Fan-In)和扇出型(Fan-Out)两类。
Fan-In WLCSP一般直接称为WLCSP,其特点是焊球全部位于裸芯片区域内,封装尺寸=裸芯片尺寸。Fan-In WLCSP封装是先在晶圆层面完成封装工艺,再切割后即形成独立器件,这种技术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实现了与裸芯片尺寸近乎一致的封装体积。适用于低引脚数芯片,如传感器芯片、简单逻辑芯片。
Fan-Out WLCSP,简写为FO-WLCSP,也有厂商会使用专有名称,如台积电的InFO(Integrated Fan-Out),三星的FO-PLP(Fan-Out Panel-Level Packaging)。其特点是焊球可延伸至裸芯片外部,封装尺寸>裸芯片尺寸。其原理是通过重构晶圆(Reconstituted Wafer)技术扩展封装区域,工艺复杂但性能更强,I/O密度高,适合高性能、高集成需求。
▲扇入型和扇出型WLCSP封装引脚示意图
▲扇入型和扇出型WLCSP封装结构示意图
此外,(Fan-In)WLCSP封装因成本较低,体积小,所以也被用于一些TVS二极管中。如下图所示采用WLCSP封装的TVS二极管在外观上呈现半导体基材的自然切面结构,与传统封装(如DFN0603-2L)采用的模塑树脂包裹工艺明显不同。
▲两种TVS二极管的封装
3.5.2 BGA, CSP, WLCSP封装对比
4 芯片封装类型与键合技术的关系
芯片封装键合技术简介介绍了芯片封装过程中的键合技术,键合就是裸芯片与引线框架或基板的连接方式,是封装环节中的核心工艺。而本文介绍的封装类型主要是从芯片的物理形态上分类,两者是不同维度的概念。
通常来说,低引脚密度、低成本的传统封装类型(如DIP、QFP)通常使用引线键合;高密度、高性能的的封装类型(如BGA、CSP)则更多使用倒装芯片键合。
▲ 使用引线键合的QFN与倒装芯片BGA示意图
5 总结
芯片封装可分为传统封装和先进封装两大类。传统封装又包括通孔插装封装,表面贴片封装和面积阵列封装三大部分,本文尽可能全面的介绍了传统封装,也简单介绍了 FCBGA, WLCSP,Fan In/Fan Out 等先进封装。更多的先进封装如TSV ( Through-Silicon Via),SiP ( System in Package),PoP( Package on Package),2.5D/3D IC等将会在后续文章中进行介绍。
▲ 芯片封装类型的演进
最后对本文出现的所有封装列一个中英文名称对照表,蓝色部分为衍生封装:
相关文章
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这里有访家走户的“小巷总理”,也有访贫问苦的驻村第一书记。基层折射民生冷暖、反映民心向背。“把基层的工作做好,这...
2025-08-08 0
文 | 人文社编辑 | 人文社«——【引言】——»这两年关于“美国逼近中国发动两场战争”的议论多到刷屏,但仔细一看,先别慌,让事实先说话。其实有的地方...
2025-08-08 0
金融界2025年8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英飞凌科技奥地利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半导体装置和生产半导体装置的方法”的专利,公开号CN120...
2025-08-08 0
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从感知理解向认知决策、自主行动的高阶阶段演进。8月6日,记者从合肥高新区获悉,由武汉大学-思高科技智能化软件与服务联合实验...
2025-08-08 0
金融界2025年8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重力储能物块对中放置缓冲抑振平台”的专利...
2025-08-08 0
金融界2025年8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北京中科通量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改进的模板匹配网格点检测方法”的专利,公开号CN120...
2025-08-08 0
金融界2025年8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上海显耀显示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微发光二极管芯片”的专利,公开号CN120456683A,...
2025-08-08 0
金融界2025年8月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浙江奥马科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快关式气动执行器”的专利,授权公告号CN223203...
2025-08-0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