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河声丨“机器人城管”来了,要当好助手不越界

百科大全 2025年09月03日 20:50 1 admin

深圳街头最近多了两位新“城管”——机器人“城城”和“管管”。它们背着工作包巡逻,循环播放劝导语音,会比画手势,还会亮出表情包,让严肃的执法多了几分轻松。不少人点赞,说这是城市管理的创新;也有人嘀咕,机器能干好人的活儿吗?说到底,这场讨论的核心,不是该不该用技术,而是如何让技术守好“辅助”的边界,在效率与温度间找到平衡点。技术只是工具,用好了是助手,用歪了就是越界。城市管理,归根结底是人的工作,温度比效率更重要。

河声丨“机器人城管”来了,要当好助手不越界

技术当助手,能给城管减不少担子。机器人进城管队伍,不是来“抢饭碗”,而是来“补短板”。咱都知道,城市管理像打理一个大杂院,巡街、劝导、取证这些活儿,天天干、重复干,人难免有疏漏,遇上高温暴雨天更是遭罪。现在机器人顶上,循环巡检能盯着犄角旮旯的管理盲点,自动取证能留下清晰数据,就像给城管添了双“不眨眼的眼睛”“记不混的账本”。深圳这俩机器人上岗后,有摊贩说“它说话没火药味,听着顺耳”,这就有意思了——机器能循环工作、不怕累、不闹情绪,还能在恶劣天气里照常巡检,自动取证、数据留痕,让执法更规范、更透明。这是技术的优势,也是人力的延伸。就像深圳龙岗用机器人配合“执法智慧大脑”,精准锁定管理盲区,缓解了人手不足的难题。但说到底,它只是工具,是人的帮手,不是人的替代。

可机器再机灵,也替不了人的温度。技术再先进,终究是工具。城市管理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摊贩为何占道?老人为何违规设摊?这些问题背后是生计需求与城市规则的博弈,需要执法者用同理心沟通,用柔性手段平衡。机器人能记录数据、播放劝导语,却读不懂摊贩脸上的焦虑,听不懂一句“家里有病人”的苦衷,屏幕上的表情包也回应不了摊贩的诉求。去年上海某区试点“AI违停识别”,因系统误判救护车临时停车而开罚单,正是技术越界的教训——若把“手术刀”当成“主刀医生”,只会让治理失去温度。这就提醒咱:城市管理的根儿是“管人”,得懂人心、留余地,这活儿,机器学不会。

要让机器人不越界,得先给它划好“跑道”。守好边界才能走得远。从无人机巡查到AI视频识别,技术正在重塑城市治理。但无论技术如何进化,“辅助”的定位不能变:机器做“减法”,把重复性工作接过来;人做“加法”,把沟通、决策、服务的核心职能扛起来。深圳这次就挺清醒:机器人只在划定范围活动,身后一定跟着人工监督。这其实是给技术定了规矩:它可以帮着喊“请规范经营”,但不能直接开罚单;可以拍下车牌记违章,但最终处理还得人来判断。就像老木匠用刨子,刨子能把木头推平整,可哪块该轻刨、哪块得留余地,还得师傅说了算。技术是工具,工具用得好不好,全看拿工具的人守不守分寸。当然,技术应用必须有“刹车装置”。比如明确机器人不得参与行政处罚,敏感区域需人工复核,数据采集要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就像给高速行驶的汽车装ABS系统,规则越清晰,技术才越能在正轨上行驶。

说到底,不管是“城城”还是“管管”,终究是服务城市的“配角”。咱们盼着技术让管理更高效,更盼着城市既有秩序又有暖意。“城市是人民的城市”,管理的终极目的,是让日子过得更舒心。机器人把重复活儿扛起来,城管队员就能多花点心思琢磨“怎么帮摊贩找合规摊位”“怎么让夜市既热闹又有序”——这才是技术该有的样子:不抢戏,只搭台,让机器的“智”,衬出人的“暖”。

往后机器人城管肯定会越来越多,但只要守住“辅助”的本分,让技术围着“人”转,那它就不是让人犯怵的“铁疙瘩”,而是帮着把城市打理得更舒坦的“好帮手”。这道理简单:城市的温度,从来不在机器的芯片里,而在人与人的理解里。(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