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最新事件调查报告:压舱错误致使B737抬轮困难,134节才抬头!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30日 21:49 1 admin
最新事件调查报告:压舱错误致使B737抬轮困难,134节才抬头!

2025年8月28日,荷兰安全委员会 (DSB)发布了第二季度航空安全报告,报告中首次披露了发生在2023年12月19日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的B737-400F起飞抬轮困难事件的调查报告。

事发飞机为注册编号为EI-STW的波音737-400全货机,隶属于爱尔兰ASL航空,为DHL执飞布鲁塞尔货运任务。在起飞滑跑阶段,当Vr达到性能计算的118节时飞行员按照标准程序带杆,但飞机却像被粘在跑道上,飞行员使用了全部的升降舵,飞机继续向前滑行,直至速度达到134节飞机才开始抬头,150节时艰难离开跑道升空。

虽然最终安全离地,但这一异常情况让机组人员在巡航阶段反复核查数据,却始终没能找到问题根源,直到飞机降落在布鲁塞尔机场后,他们才从地面人员口中得知:飞机的压舱物放错了位置。

最新事件调查报告:压舱错误致使B737抬轮困难,134节才抬头!

事发飞机,来自Quarterly Aviation Report Q2 2025(source: Gábor Szabados)

压舱物调舱罗生门:到底是谁的错

调查报告回溯了事发前的地面操作流程,这架飞机从都柏林飞抵史基浦机场时,机上搭载了5个空集装箱和装载在主货舱最尾部K位置的压舱物。根据货运公司主管的说法,他曾明确告知地勤领班:只需卸载5个空集装箱,压舱物留在原位即可。但地勤公司的内部报告却显示,领班接到的指令是“卸载5个集装箱,并将压舱物移至货舱门附近的B位置”。

在30分钟的紧张过站时间里,6名地勤人员(1名领班+5名新老混合员工)完成了集装箱卸载和压舱物转移。但关键的核查环节却形同虚设:货运主管未登机核查就签署了装载文件;机长同样在未确认压舱物位置的情况下签署了舱单;甚至副驾驶在关闭货舱门时,虽站在压舱物旁,却未意识到其位置错误。

最终,飞机的实际重心仅为-8.9%MAC(远超7%的前限),而机组依据错误载重表设定的配平值为4.42单位——这一配平与实际所需配平相差7个配平单位,直接导致升降舵在预定抬轮速度下“无力抬头”,必须依靠更高速度产生的升力才能完成离地操作。

流程漏洞:时间压力下的“四眼原则”失效

调查发现,这起看似偶然的压舱物错位事件,背后隐藏着多重流程漏洞,而“时间压力”则是贯穿始终的催化剂。

从责任链条来看,各方均存在明显失职:货运公司负责制作舱单和监督装载,却未确保现场主管执行实地核查;地勤公司(Menzies Aviation)作为分包商,承担实际装载操作,却因指令传达失误和人员培训不足导致操作偏差;航空公司作为最终责任方,虽在《地面运行手册》中明确要求“机长签署载重表前需确认装载合规”,但未制定具体的核查流程,导致机长仅凭文件签字就默认装载正确。

尤为关键的是,地勤公司手册中规定的“四眼原则”(即装载核查需地勤人员+航空公司代表/配载员共同完成)在此次操作中完全失效。由于仅配备两台扫描设备,6名地勤人员中仅有2人能获取装载计划信息,其余人员只能依靠口头指令操作,进一步放大了沟通误差。

货运公司员工在调查中坦言,“为保证航班准点,时间压力是常态”,但公司虽强调“不能为赶时间牺牲安全”,却未建立相应的时间缓冲机制——30分钟的过站时间本就紧张,再叠加集装箱卸载、压舱物转移等操作,直接导致核查环节被压缩省略。

整改措施: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

事件发生后,涉事各方迅速采取了针对性整改措施,为航空货运载重安全提供了重要参考:货运公司立即推行“书面指令制度”,要求所有装卸指令(包括压舱物位置)必须通过邮件发送给地勤公司,取代此前的口头沟通,避免指令传达偏差;地勤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开展事件复盘培训,重点强化压舱物操作和指令确认流程,并增加扫描设备数量,确保每位操作员工都能实时获取装载计划;航空公司则向全体机组发布警示,明确“机长对装载合规性负最终责任”,要求机组在执行空载或轻载航班时,必须亲自核查压舱物位置,而非仅依赖地面文件。

荷兰安全委员会(DSB)在最终报告中虽未向涉事方发布额外建议,但强调“此次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单一环节的失误,更是整个载重平衡管理体系在时间压力下的脆弱性”——航空运行,包括货运航班的“航班正常”与“运行安全”之间需要更科学的平衡,不能让时间压力成为危害运行安全的绊脚石。

荷兰发生的这次事件,如果放在国内,能不能避免呢?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