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专家观点精华整理

游戏天地 2025年07月27日 18:41 1 admin

导言:从历史视角看智能革命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智能时代同球共济”为主题。这场聚集全球顶尖学者、企业领袖和政策制定者的盛会,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从感知智能迈向认知、生成式智能的快速演进,更反思了科技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每一次科技跃迁都对企业战略与治理提出新命题。如今以大模型和智能体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全球生产力结构。本次大会提供了理解这些变革的多维视角,包括“AI教父”杰弗里·辛顿、图灵奖得主姚期智、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等重量级嘉宾的思考,本文将对他们的核心观点进行整合并提出对企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的启示。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专家观点精华整理

1. 杰弗里·辛顿:数字智能与生物智能的差异与风险

智能范式对比
辛顿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路线,指出传统AI强调符号推理,而深度学习则受生物学启发,依靠神经网络在大规模数据上自主学习。他用“乐高积木”比喻词向量,阐释了语言模型通过调整词语形状和“握手”建立语义关联的机制。他指出,现代大型语言模型是他1985年微型语言模型的后代,通过更多词输入和更深的神经层实现复杂的特征交互。

数字智能与生物智能的根本差异
辛顿强调计算机科学的一个核心理念是软件与硬件分离,程序中的知识可以在不同硬件上永存;人类大脑则是模拟性的,不同个体之间神经连接方式差异巨大,知识传递效率低且与个体生命绑定。因此,数字智能在知识共享上远超生物智能:多个模型副本可并行学习并通过平均化权重快速共享大量信息。

“养虎为患”的隐喻与AI安全
辛顿警告,未来出现比人类更聪明的AI几乎是确定的。智能体不仅能执行任务,还可能发展出自我复制和自我评级的能力,并会为了完成目标追求生存与控制。他用“养虎为患”比喻当前人类与AI的关系:我们像养一只小老虎,如果不确保它长大后不会伤害我们,就可能被反噬。辛顿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关掉AI”;必须研究如何训练AI向善并建立全球安全机构,形成国际合作网络以研究训练高度智能的AI不夺权、不统治人类。

2. 姚期智:反对技术垄断,倡导全球共享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在开幕式上指出,AI发展令人振奋,但目前的创新资源和核心技术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公司手中,这可能加剧全球数字鸿沟。他提出:“AI技术革命如何造福全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缺乏有效的知识和资源共享,技术垄断将导致发展不均,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姚院士呼吁全球重视这一风险,在全球范围推动技术共享与公平分配,使更多国家和社会群体参与并受益于AI发展的红利。

3. 埃里克·施密特:设定规则与开源生态的两面性

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在与前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的“炉边对话”中,从企业竞争与国际合作角度讨论了AI发展的下一步。

规则先行与价值共识
施密特指出,当AI发展迅速而规则尚未明确时,关键问题是由谁、通过什么方式来设定技术边界。他强调中美之间已经有交流机制,但仍缺乏让AI“守规矩”的方法;理想状态是从训练阶段起,AI“根本不会学会怎么做坏事”。他提醒各国应就诸如AI是否控制武器、是否允许自我复制等关键问题进行对话,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防止误判的机制。

开源与闭源的权衡
施密特对比了中美在大模型生态的差异:中国领先的AI模型多开源或开放权重,而美国领先模型多数闭源。他个人更偏好开源模式,认为开源有助于全球共享创新成果,为不同国家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并帮助建立互信。然而开源也伴随风险——一旦开放,任何人都可利用,模型的安全限制可以被移除;相比之下,闭源模型由公司管理,安全性相对更可控。因此,他主张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寻找平衡,制定灵活的限制策略。

对未来两年的展望
施密特预测,随着智能体革命到来,未来两年企业和政府的工作流程将发生巨大变化。AI开始自我学习并做出决策时,必须确保过程不会失控,他呼吁中美作为AI领域核心力量遵循“先理解、再合作”的原则,共同应对AI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 其他业界专家的洞察

4.1 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多主体时代的普惠AI

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在演讲《每个人的AI》中提出,AI能力增强几乎没有尽头,但AI不会被单一组织垄断。他给出三点理由:

  1. 对齐目标差异 ——模型对齐反映不同公司或组织的价值观,不同目标使得多样化模型长期共存;
  2. 多智能体系统 ——当前AI系统已由多个模型组成,单个模型的优势在多Agent系统中弱化;
  3. 开源潮流 ——过去一年涌现大量开源模型,性能不断逼近闭源模型。

他因此认为AI会被掌握在多家企业手中,使用成本将持续下降,使得AI逐步普惠大众。在他看来,未来实现的通用人工智能(AGI)必将属于多家公司和其用户,而非某一家独占。

4.2 数学论坛:AI与数学的深度融合

大会期间的“数学边界与基础重构论坛”强调数学与人工智能互促发展。论坛将汇集数学家、AI专家、超级计算工程师和投资机构代表,讨论AI与数学的动态互动、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路径以及基础研究的全球协作。来自中国科学院、康奈尔大学、西班牙皇家科学院等机构的学者将分享关于大语言模型优化、机器学习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对抗建模以及数学投资的最新成果。论坛还将设立国际数学人才交流平台,并揭牌两个专注于数学与智能融合的国际实验室,以此推动青年才俊的合作与创新。

4.3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向善、公平、普惠

在大会期间,《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发布。该计划指出,人工智能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必须在保证安全和公平的前提下释放潜力。行动计划呼吁各方遵循“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合作”的原则推进人工智能治理。计划强调各国需共同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消除技术壁垒,鼓励国际科技合作,降低创新门槛;还提倡打造开源社区和安全可靠的开源平台,开放非敏感资源,促进技术服务的普惠性和可及性。同时,呼吁加快全球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算力标准体系,支持全球南方国家发展AI,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发展。

4.4 发布会与政策声音:弥合智能鸿沟,共促团结

上海市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强调,不让数字红利变成数字霸权,智能革命不能加剧智能鸿沟。会议指出,各国应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公平普惠、协同共治等原则,加强AI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使人工智能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发布会还强调AI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和共同财富,不应成为“富国和富人的游戏”,各国都有平等发展和享受AI红利的权利,倡导打造全球开放创新生态,鼓励开源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服务的可及性,特别面向全球南方和发展中国家。

5. 对企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的启示

5.1 强化战略认知:数字智能与生物智能的根本差异

企业在布局AI战略时,需要深刻理解数字智能与生物智能的差别。数字智能依靠模型训练和参数共享,可快速扩展和复制知识;但其学习过程缺乏直观的因果推理,容易产生“幻觉”。企业应重视数据治理与模型可解释性,确保智能系统在高效率的同时具备可控性与透明性。

5.2 建立AI安全治理体系

从辛顿的“养虎”比喻、施密特的“设规矩”主张,到《全球治理行动计划》的原则导向,AI安全已成全社会共识。企业在推进AI应用时,应主动参与行业规范制定,构建安全机制,如严格控制模型访问权、审计算法偏见、防范智能体自我复制等。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协作平台,分享最佳实践,为建立全球AI安全体系贡献力量。

5.3 拓展开源合作,实现普惠创新

Yao的警示和施密特对开源模式的推崇,反映了技术集中对全球公平的重要影响。企业可通过参与开源社区、共享非敏感资源、与科研机构共同开发基础模型,降低创新成本,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必须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确保模型在共享的同时遵守监管要求。

5.4 引入数学和跨学科力量

数学在模型优化、网络安全和对抗建模中的基础性作用愈发凸显。企业应加强与数学家、物理学家等基础学科专家合作,引入高维几何、谱方法、动力系统等工具,以提升模型的稳定性和可信度。通过建立与高校或研究机构的联合实验室,为算法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5.5 面向未来多主体生态

从闫俊杰的分析来看,AI未来将呈现多主体、多模型共存的格局。企业需在战略上预判AI平台化趋势,建设灵活的模型管理和调度体系,支持多模型协作和智能体集成。同时,要关注AI普惠性,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降低AI应用门槛,让更多员工和客户享用智能服务。

结语:同球共济,共创未来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技术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跃升,也伴随着新的风险和挑战。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专家们的发言既展示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光明前景,也发出了理性警示。数字智能已经超越传统逻辑推理框架,它的知识共享与扩张能力远超人类,但同时存在不可预测的演化风险,需要全球协作加以治理。技术垄断和数字鸿沟是严峻挑战,只有开放共享、普惠安全的发展模式,才能让人工智能这一公共产品真正造福全人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AI的角色,主动拥抱开放合作、数学创新与安全治理,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为智能时代的可持续繁荣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