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真的只是比钱多吗?兵器工厂声响一片,工人们手上的活计没停过。工厂的变化比想的快,欢迎走进【中国军事工厂】的世界——这里不是用金钱堆积起来,而是用几...
2025-07-27 0
文 | 产业家
好用的 Agent,不在于它能生成多少文案、写多少代码,而在于它是否能理解我现在做的事;成熟的 Agent,不是能多轮对话,而是能穿透组织壁垒,与人协作、与系统联动;真正的智能体,不靠幻觉式聪明,而靠流程级判断带来的信任。
2025 年以后,AI Agent 不会是一个个更强的工具,而是一个个正在形成协同能力的智能单元。
截至 2025 年 2 月,中国生成式 AI 用户规模已突破 2.5 亿,并在办公、客服、内容、营销、编程、数据分析、等多个场景全面铺开。
AI Agent,成为这一轮演进中最具争议、也最被期待的主角。
这些 Agent 不再只是工具,而开始成为协作者。在某些场景,它已能独立完成任务;在更多场景,它开始参与决策流程,承担交付责任。
本文将逐一拆解九条主战线,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 Agent,才算真正好用?
在所有企业场景中,办公是智能体落地最快的那一块。
会议纪要、日报撰写、PPT 生成、任务流转……这些又重复又重要的工作,成了 AI 最适合接管的入口。也因此,办公 Agent 几乎是 2025 年最先跑通闭环的智能体品类。
从飞书、钉钉,到 WPS、天工,再到中科大团队的 MasterAgent,不少产品已经能听你说、帮你写、替你转交。
天工超级智能体采用“5 个专家 Agent+1 个总控 Agent”结构,PPT和财报生成一次性完成;飞书 MyAI 内嵌进文档、日历、Jira等系统,能自动识别待办并推送执行人;WPS AI Agent 则主攻企业版,广泛用于合同条款修订和会议纪要场景。
但这些 Agent,大多还是等你喊它才动。它们能总结、能改写,却还不会判断你最该做什么。
例如,同一场会议纪要,它可以迅速输出摘要,却无法提醒你哪些任务更紧、哪个老板期待反馈、哪个文档该归档。
这种缺乏任务主线感知能力,是办公 Agent 面临的最大瓶颈。
2025 年,一个重要变量是,主动型 Agent 开始落地。
飞书、钉钉、MasterAgent 等平台均在构建全局任务图谱能力,让 Agent 不只是反应型工具,而是能在多系统之间调度、提醒、跟进。例如,中科大 MasterAgent 已在央企试点,用多智能体系统压缩跨部门审批周期,从 15 天降到 48 小时。
但这类主动能力,往往受限于权限架构、系统割裂与组织习惯。尤其是在千人级大组织中,Agent 想变聪明,必须读取谁对谁负责、谁该先动,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组织语义的挑战。
目前来看,办公类 Agent 是九大场景中成熟度较高的类型,盈利模式清晰(以 SaaS 增值为主),用户接受度也高。但从效率工具到智能协作者,还要跨过理解组织语境与任务逻辑这道坎。
真正好用的办公 Agent,应该不只是能听会写,而是能在你开口之前,就知道你该做什么。
客服,是 AI Agent 落地最快、回报最直接的场景之一。
它天然满足三个条件,即重复率高、标准流程明确、出错成本可控。从电商、金融到政务热线,越来越多的对话早已不是人在回答,而是 Agent 在撑场。
例如百度智能云客悦支持 TTS 坐席声音定制, 能够复刻金牌销售员的声音,可自动分发工单、同步 CRM 记录;智齿客服AI 主打情绪识别和“人工+AI”混编,高危客户的拦截准确率超过 90%;小i客服云 在金融行业市占率第一,风控问答准确率达 98.5%。
这些产品的基本能力是清晰的,就是能听清、能回答、能总结。但问题在于它们大多接得了话,却不一定“接得了事”。
客服 Agent 当前的核心挑战是流程闭环。用户说我要退货,AI 可以判断意图,但如果无法打通订单系统、积分系统、退款权限,它就只能停在帮您转人工。这不是理解力的问题,而是业务触达能力的缺失。
以追一科技 AskBot 为例,它在多个电商平台部署了动态退货策略 Agent,能根据客户画像实时决定是否送券、是否自动退款,帮助商家将客诉率降低 40%。相比之下,那些只会说“我理解您的不满”的智能体,很快就被用户挂断。
不过,2025 年情绪识别和“本地部署”正在成为新标配。
随着客户对 AI 回应质量的容忍度下降,品牌方开始要求智能体不仅说得快,还要说得对、说得体。比如智齿已支持高频词触发“人工介入”,避免 AI 情感越位;Natterbox AI Agents 在出海企业中推广语音同步摘要+工单回写方案,解决多语言+跨时区客服难题;百度智能云客悦可智能整合全域沟通路径,精准响应用户需求,实现全旅程服务效能提升。
但这类 Agent 想真正“接住事”,还得对接后端流程系统。
总的来说,客服 Agent 要从“会说话”进化成“能解决”,不仅得懂用户的意思,更要能代表企业“动手做事”。
在广告和增长这件事上,AI 看起来干得越来越多——自动生成文案、设计图、剪视频、跑投放、测 ROI,甚至连用户分群和落地页都能“帮你搭一版”。
但当我们接触了一圈营销团队之后,几乎每个人都说出同一句话:“它干得快,但不一定干得准。”
营销 Agent 的逻辑,听起来很性感。你给一句需求,比如“为 95 后女性推广一款新精华”,它就能写出 30 条不同风格的标题、生成图文素材,还能基于点击率跑出AB测试,自动优化投放策略。
像阿里妈妈万相 AI 已能完成“商品分析-图文生成-落地页匹配”的链路,提升投放 ROI 在部分品类中达 20%;深演智能“品策AI” 直接将用户洞察、脚本生成和多平台发布整合成一站式平台;迈富时 AI-Agentforce 2.0,则主打出海客户,一些外贸客户称 ROI 提升了 3 倍。
问题在于:这些 Agent 懂怎么推,但不懂为什么推。
它们能给出几十个文案,但无法判断哪一个真正打中了品牌调性;能帮你生成一个配图,但不了解这条内容背后,用户到底为什么点了进去。
这是营销 Agent 当前面临的最大短板——缺乏对“语境”和“人群心理”的理解力。
一个品牌方告诉产业家,“AI 经常给出理性+主打功能点的脚本,完全不符合我们品牌的情绪基调,也没踩中爆点。”
更复杂的是,品效合一的营销链路,本身就不适合被单一 Agent 承包。从策划到转化,中间穿过的是用户心理、热点节奏、平台机制,而大多数现有系统仍是多个 Agent 各管一段,真正的闭环还远未形成。
2025 年的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就是策略级 Agent 开始试水。
部分厂商试图把 Agent 从执行型推进为建议型,让它能说出:“你这个新品,建议做一组反差感视频 + 城市话题切入”。但这种能力仍停留在头部试点阶段,绝大多数 Agent 仍停留在内容执行官层。
因此,目前营销 Agent 的成熟度并不高,商业模式以“广告分成 + 工具订阅”为主,落地快,但击中能力不稳。主要卡点依旧是品牌语境建模和策略理解力不足。
内容行业这两年最直观的变化是,产能暴涨,创意稀缺。AI Agent 把原本需要一整支编辑团队干的活,压缩成了一个人+一台模型就能完成的流程。
当用户给出一个“内向女孩在公司逆袭”的主题,内容 Agent 就能帮你列大纲、写脚本、配字幕、生成配音、剪辑视频,甚至连缩略图和发布时间都可以推荐。
这类工具在短剧、自媒体、MCN 机构中已成标配。
比如字节发布的剪小映主打一键式操作,用户只需上传图片和视频,应用便会自动进行剪辑,并提供多种滤镜模板和音乐选择;北斗智影的七星 Agent 则针对短剧出海市场,支持脚本改写、多语翻译和分镜生成,被称为内容流水线的组长;腾讯智影和百度文心一格,分别侧重影视级剪辑与图文爆款复刻,服务用户覆盖 MCN、营销和教育等多个垂类。
看起来内容 Agent 什么都能做。
但问题也清晰,它能做“什么内容”,却还不会判断“好内容”。
一位短视频团队负责人曾这样形容他们使用 AI 脚本助手的体验:“结构清晰、风格统一、节奏稳定,但所有剧情都有种‘你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疲劳感。”
换句话说,它缺的是反转,是情绪,是预期打破。
这正是内容 Agent 面临的瓶颈。它擅长归纳,但创意往往来自越界;它能总结过去的爆款规律,却无法预测下一个什么会火。
2025 年一个关键变量是,创意辅助 Agent 正在出现。
一些产品开始尝试“选题建议 + 节奏优化 + 情绪结构分析”,比如智谱清言内容工厂,已将长文自动生成与合规检测打包用于政务和媒体内容部门;一些 AI 短视频平台也试图让 Agent 不再只做剪辑员,而是提出哪段视频该插悬念、哪句台词可能引发评论的建议。
不过,这些功能仍在探索期。
整体来看,内容创作 Agent 的成熟度不如营销场景,商业模式以“SaaS 订阅+平台服务”为主,优势在于提升产能、降低门槛,但创意打磨仍需人脑接力。
AI 能写代码这件事,早已不是新闻。
GitHub Copilot、通义灵码、CodeGeeX 这些工具,早就在开发者 IDE 里跑得飞快。但当编程 Agent 从“给我补个函数”走向“帮我完成整个需求”,事情就变复杂了。
写代码是团队协作的动态过程,即需求在变、接口在改、命名没统一、文档也常年过期。Agent 要真正好用,就不能只管一段代码,它得知道这个项目最近在干什么。
2025 年,越来越多开发团队开始试水项目级 Agent。
在众多方案中,口碑最突出的,是 trde 和 Cursor。
trde(Tri-Developer Environment)聚焦中大型工程协作,强调“写-测-调-布”全流程融合。它能根据历史提交记录和 CI 状态生成可复用模板,支持自动生成单测、标记函数意图、定位潜在冲突,甚至在发布前预警依赖变更。
Cursor 则基于 VS Code,主打上下文追踪深度。不仅能基于自然语言补全代码,还能自动识别 PR 修改、回溯函数调用链,追踪变量在哪些模块被引用、哪些逻辑刚被重构,让 AI 真正参与到项目演进过程里。
相比之下,Cosy Agent、CoDesign、CodeArts Snap 等虽然能补代码、生成测试,但仍存在明显的认知短板,即它们知道你写了什么,却不知道你为谁写、写在哪、改了啥。
比如你让它改个变量,它可以改完,但不会提醒你这个变量在另一个模块也被引用过。你让它补个接口,它能写文档,但未必知道昨天那部分刚被重构。上下文缺失,是当前大多数编程 Agent 面临的最大盲点。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领先产品,开始走向“代码 + 任务 + 项目状态”的融合路线,就是要保证不仅要写得好,还要跟得上变更,懂协作节奏,知团队状态。
目前来看,编程 Agent 的主要盈利模式仍以 IDE 插件订阅、API 授权为主,早期用户多为独立开发者和前端团队。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提升项目级上下文感知力。
总之,一个真正好用的编程 Agent,不只是更聪明的键盘,而是能成为你“知道项目现在在做什么”的搭子。
“帮我看下上周杭州订单是否下降?”
这是很多业务同学对数据部门每天都在问的问题。
现在,有了数据分析 Agent,不用再排队找数了,只要打字,它能立刻生成图表、对比趋势、甚至输出一句“因转化率下降 7.5%导致整体下滑”。
但真这么靠谱吗?
其实,当前大多数 BI Agent 的逻辑是把自然语言请求,转译成 SQL,拉数出图,并做简单解释。火山引擎的 Data Agent 就是典型代表,它用 Plan+React 双引擎结构自动识别意图、构造查询、生成摘要,在一些快消公司中已代替初级分析岗完成日/周报生成;神策分析 Copilot、永洪 BI 助手 等则主打用户路径分析、指标追溯、设备异常识别等垂直功能。
好处很明显,提数不再“靠人”,数据真正触达到业务前线。
但问题也很现实,它回答得很快,但你很难确认它有没有答对。
很多 BI Agent 实际上并不理解你背后的问题意图。例如你问转化率变化,它可能默认从UV-下单算;你说用户流失,它拉的是 7 日未登录,而你本想看取消订阅用户。这种字面正确、语义错误的情况极为常见。
一位运营总监告诉产业家:“Agent 能画出图来,但我经常要盯着看它拉的是哪张表、哪个指标,稍不注意就出错。”
说到底,BI Agent 不缺计算能力,缺的是“指标语义感知”和“业务上下文”。
不过,在今年,指标语义层正加速建设。
观远数智 Agent 已在零售行业建立统一指标空间,把转化率、复购率绑定精确定义,Agent 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分析才能“对口”;SmartBI Agent、数说故事 Social AI 等也尝试将数据权限、指标口径、部门角色整合进一套提示引擎,让回答更可控。
在所有智能体场景中,财税和法务可能是最不性感、却最敏感的领域。
这里不缺重复工作,合同审查、发票核验、税务申报、法规比对,全是模板化任务;但也容不得半点模糊智能,一条审错的条款、一个多认的税点,后果是审计、罚款、乃至法律纠纷。
这让 Agent 既被迫上线,又只能谨慎工作。
不同于写日报、剪视频,这类 Agent 必须先获得信任许可才能部署。于是它们最先进入的,不是判断流程,而是低风险、强规则的机械型场景。
比如,浪潮海岳报账 Agent 内嵌了超过 10 万条财务规则,在某大型国企试点中,报销全流程实现零人工介入,合规风险下降 95%;用友智能税务 Agent 能根据税务局新规自动调整申报口径,全税种覆盖、申报节奏实时同步;金蝶“苍穹合同 Agent”,被多个大型律所接入,核心能力是从合同中抽取关键风险条款并进行“参考修改建议”比对。
表面上,它们很像一个标准的“AI 文档处理器”。但在实际落地中,问题远比技术复杂。
比如,Agent 可以识别出一份合同中“仲裁条款不合理”,也能给出行业标准范例;但它不知道这家公司的老板愿不愿妥协、这个客户值不值得让步、这份协议是否涉及更大的战略安排。法务人员真正要做的,是权衡风险、组织内部协商、站在公司立场判断,这些判断,Agent 目前无法介入。
再比如税务处理。Agent 可以核对发票抬头、报销金额、重复记录,但这张发票是否应该报,往往不只是表格上的对或错,而是内部预算制度、项目归属、流程补录等一串人类操作链条。AI 看得出异常,却不知道你要不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25 年的关键变量,是更多企业开始尝试将 Agent 从“文档扫描器”变成“规则执行官”。
说白了它不再仅仅识别问题,还能基于企业预设规则给出初步决策建议,并同步进审批流。
比如 e签宝合规 Agent 已实现广告文案自动合规判断 + 拦截建议;法大大契约锁 Agent 则开始引入案例比对推荐系统,为诉讼部门提供相似判例 + 最优回复路径组合建议。
成熟度方面,财税法务 Agent 并不高,部署门槛高、迭代周期长,当前多以私有化部署或大客户定制为主。卡点不在模型,而在组织信任机制、规则体系标准化、以及责任归属设计。
在所有智能体赛道里,行业垂类 Agent 是最难“标准化”、却最有想象力的一类。
这类 Agent 不像办公助手、客服对话那样能通用,而是必须和特定业务流程、系统接口、专业知识库深度融合。
所以,这类 Agent 很少拿来即用,更多是企业自己养出来的。
比如在制造业,美的的工业 Agent 已部署于自有工厂,通过接入 MES 系统(生产执行)、SCADA 系统(设备监控)和 ERP(资源计划),实现对产线质检、排产调度、设备故障预测的多任务协同。
在医疗行业,中科大的 MasterAgent 医疗版已在多家三甲医院试点,可对住院病历进行摘要、质控、分诊建议,还能基于历史诊疗方案做相似病种推荐。
从逻辑上看,这类 Agent 成功的关键不是模型大小,而是有没有数据闭环。它不仅要接得进业务,还要吃得下反馈。能让它知道这次操作有没有成功、模型判断是否被采纳、误判带来什么后果。这个回路一旦打通,Agent 的自我优化能力才能真正被释放。
2025 年新的变化是,软硬协同能力成为新门槛。
一些企业开始将 Agent 与物联网、边缘节点、图像采集、穿戴设备打通,实现“看得见 + 说得清 + 做得动”的AI现场协作。
比如:菜鸟供应链 Agent 用于仓配路径优化,每次排布都有成本回溯机制;极飞科技的农事 Agent 能基于卫星图像识别虫害、自动生成施药方案并调度无人机;云知声工业 AR Agent 已应用在部分电力企业,配合维修人员通过AR眼镜进行指令引导与识别反馈,响应时间低于3秒。
这一类 Agent 的成熟度完全取决于行业深度与企业数字化基础。目前仍以项目制交付 + 本地部署为主,难以快速规模化。
当 AI 拥有人脸、有声音、有表情,甚至会眨眼、陪聊、讲故事,我们开始对它提出不一样的期待,即不只是做事,还要像个人。
这类 Agent 被称为“多模态交互 Agent”,它们集语言模型、语音合成、动作生成、TTS、虚拟形象于一体,是目前距离拟人化最近的一批智能体。
但也因此,它们往往是最容易吸睛、最难落地的。
在泛娱乐领域,许多厂商试图让 AI 变成虚拟朋友。豆包AI推出“AI伙伴”,可以设定人格特质、对话风格与长期记忆功能;Character.AI、Glow 等海外产品支持用户定制二次元角色、名人分身,甚至构建一套虚拟情感关系。
但很多用户反馈相似,这些“AI 朋友”一开始惊艳,久聊却发现它说的话太像剧本、太容易情绪越界、又太容易前后矛盾。
原因在于能生成表情,但还没建好情感逻辑。换句话说,就是看起来像人和思考方式像人之间,还隔着几个关键技术台阶,比如长期记忆、情绪调节、行为一致性、价值观内核。
不过,多模态 Agent 真正落地的机会,其实在 B 端。
比如影谱科技在多平台部署的虚拟主播矩阵,支持 7x24 小时直播带货,讲解商品、回答评论、自动生成口播脚本;百度灵境推出的虚拟客服培训系统,在运营商、金融行业落地,通过动作捕捉+语音反馈模拟真实场景,提升实习坐席上岗速度;科大讯飞“星火”医疗助手 试点将影像讲解拟人化,医生可边看 CT、边听 Agent 自动用自然语调讲解病灶变化。
这些场景里,虚拟人不需要像朋友那样对味儿,只需稳定、准时、不出错。
2025 年的关键变量,是虚拟 Agent 是否能从“视觉吸引”跨入“真实工作”。现在的评估标准,不再是像不像真人,而是能不能完成任务。
在成熟度方面,多模态 Agent 目前整体不高,广泛落地尚需一年以上。但那些聚焦垂直角色,如导购、讲解员、客服分流者、医疗辅助播报者,正以惊人的速度被引入一线场景。
从自动生成日报的办公助手,到精准触达的营销拍档,从批量剪视频的创作搭子,到能看病、制药、播报的虚拟同事,过去一年,我们见证了 AI Agent 在各个领域里像风一样地冒出来。
它们的形态五花八门。有的像工具、有的像同事、有的甚至像朋友。但回头看,这一轮 Agent 爆发的真正底层动力,并不是某个模型参数的提升,也不是单点场景突破的堆叠,而是一个更本质的变量在变化:企业开始接受AI 是流程一部分,而不是流程之外的外挂。
这意味着好用的 Agent,不在于它能生成多少文案、写多少代码,而在于它是否能理解我现在做的事;成熟的 Agent,不是能多轮对话,而是能穿透组织壁垒,与人协作、与系统联动;真正的智能体,不靠幻觉式聪明,而靠流程级判断带来的信任。
2025 年以后,AI Agent 不会是一个个更强的工具,而是一个个正在形成协同能力的智能单元。
它们将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在企业的任务链条中、消费者的决策路径里、组织的工作流上,慢慢变成不可或缺的节点。
Agent 的战争,最终是协作能力的战争。谁能率先建立“感知-判断-执行-反馈”的闭环系统,谁就能让智能体真正跑起来。
相关文章
打仗真的只是比钱多吗?兵器工厂声响一片,工人们手上的活计没停过。工厂的变化比想的快,欢迎走进【中国军事工厂】的世界——这里不是用金钱堆积起来,而是用几...
2025-07-27 0
【来源:怀远发布】据蚌埠机场建设投资公司消息蚌埠滕湖机场2025年预计开通广州、成都、深圳、重庆、昆明、贵阳、哈尔滨、厦门、大连、三亚、长春11个航点...
2025-07-27 0
金融界2025年7月26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四川云一达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基于可重构神经形态互连架构的芯片”的专利,公开号CN1...
2025-07-27 0
根据MIR DATABANK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控技术以高达40.4%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十四年蝉联中国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市场榜首! 这不仅...
2025-07-27 0
作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于 7 月 26 日在上海盛大开幕。这出色表现背后是银河通用自主研发的...
2025-07-27 0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实现“太空牵手”,为空间站送去了宝贵的“太空快递”。和我们日常发快递一样,天舟九号也需要把快递“打包”好,但它的“打包”过...
2025-07-27 0
众所周知,华为在6月11日带来的Pura 80系列四款上半年影像旗舰手机发售以来,用户对其影像体验的评价都相当不错。而此前,网间还曾曝光过华为年度旗舰...
2025-07-27 0
本文主要讲述芯片制造中的晕环注入。当晶体管栅长缩至20纳米以下,源漏极间可能形成隐秘的电流通道,导致晶体管无法关闭。而晕环注入(Halo Implan...
2025-07-2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