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芯片制造:晕环注入

抖音推荐 2025年07月27日 18:36 1 admin

本文主要讲述芯片制造中的晕环注入。

当晶体管栅长缩至20纳米以下,源漏极间可能形成隐秘的电流通道,导致晶体管无法关闭。而晕环注入(Halo Implant) 技术,正是工程师们设计的原子级“结界”,将漏电流牢牢封锁在沟道之外。


一、穿通效应:纳米晶体管的“幽灵通道”

问题的根源:耗尽区的失控扩张

每个PN结交界处都存在耗尽区——一个缺乏自由载流子的绝缘区域(如图1)。当源极(P⁺延伸注入)与漏极(N⁺延伸注入)之间的耗尽区相连时,就会形成穿通通道:传统结构(无晕环注入):轻掺杂N阱(10¹² ions/cm²)对抗重掺杂P⁺延伸区(10¹⁵ ions/cm²);耗尽区向N阱深处大幅延伸(深度可达100 nm);栅长<20 nm时,源漏耗尽区相接,电子直接隧穿。结果:晶体管在关闭状态漏电,功耗飙升甚至烧毁芯片。


芯片制造:晕环注入


二、晕环注入:原子级的“耗尽区牢笼”


技术原理:不对称掺杂的巧思

晕环注入通过在沟道边缘植入高浓度反型掺杂原子,构建局部电荷屏障:


注入位置:仅位于栅极边缘正下方(深度约20 nm),避开沟道中心;


掺杂设计


区域

掺杂类型

浓度 (ions/cm²)

作用

P⁺延伸区

10¹⁵

形成源/漏极

N阱

10¹²

晶体管基底

晕环区

10¹³

封锁耗尽区扩张


晕环的额外电荷(10¹³ ions/cm²)中和P⁺区的空穴电荷,将耗尽区深度压缩70%(从100 nm→30 nm);


由于晕环仅存在于栅极边缘,沟道中心载流子迁移率不受影响。


芯片制造:晕环注入


工艺四步

  1. 栅极侧墙形成:沉积氮化硅并刻蚀,定义注入窗口;
  2. 倾斜离子注入:晶圆倾斜25-45°,磷离子以50 keV能量注入;
  3. 退火激活:纳秒激光局部加热,避免掺杂扩散;
  4. 延伸注入同步:垂直注入硼形成源漏延伸区。
芯片制造:晕环注入


END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