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从阅兵重器到太空家园:中国航天的梦想与跨越

抖音推荐 2025年09月10日 08:38 1 admin

■ 中国工业报记者 王棕宝 吴晨

从阅兵重器到太空家园:中国航天的梦想与跨越

在九三阅兵的庄严场合中,最后出场的战略导弹方阵总是最引人注目。这些大国重器不仅是国防实力的象征,更是中国航天工业最高水平的集中体现。

从东风系列导弹到嫦娥探月工程,从北斗导航到空间站建设,中国航天正在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航天:从起步追赶到局部领先

在九三阅兵场上,航天工业的核心展示集中于武器装备领域,尤其是压轴出场的战略导弹方阵,充分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的综合实力。

新航天星空实验室主任、空间技术专家、高级航天工程师张传军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导弹装备可从用途及平台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是国家战略威慑力的重要体现。

“阅兵中所展示的各类导弹,无论从其技术内涵还是战略意义而言,均深深植根于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是国家空天防御与打击能力建设的直接体现。”张传军说。

联储证券研究院副院长沈夏宜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表示,本次阅兵向世界传递了我国航空航天工业从技术追随者跃升为规则制定者的演变,还传递了工业全产业链自主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及全球战略威慑力的强有力信号,印证了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创新引领地位。

“阅兵中所展示的装备仅为我国航天体系的一部分。”张传军强调,通过展示难以防御的打击能力,形成有效威慑,捍卫国家安全,正是中国航天装备在发展与应用中所承担的重大使命。

中国航天事业历经数十年发展,构建起以卫星系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与深空探测及商业航天为支撑的完整航天科技系统,实现了从起步追赶到局部领先的重大跨越,成为中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体现。

卫星系统:从“东方红”到“北斗”

自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至今,中国已建成覆盖通信、气象、海洋、遥感、导航等多门类、多轨道的卫星网络体系。其中,北斗导航系统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历时二十余年发展,已完成三代组网建设,服务覆盖全球,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后第三个成熟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农林渔业、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并深入赋能智能手机定位、车辆导航和共享经济等民用场景。

张传军指出,北斗系统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打破国外技术在卫星导航领域的长期垄断,实现国家时空信息的自主可控。它不仅是“国之重器”,更是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提升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关键支撑。从更深层次看,北斗肩负着守护国家时空安全命脉的使命,是国家主权在空间领域的重要延伸。

“北斗系统不仅是航天强国的标志性成就,更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航天‘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初心与担当。”张传军说。

载人航天:从神舟飞天到天宫常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足国情,选择了以神舟飞船和长征火箭为核心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技术路线。工程实施明确“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通过神舟一号至五号实现航天员安全往返,第二步借助神舟六号至十一号实现交会对接、推进剂补加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通过神舟十二号及后续任务全面建成天宫空间站。通过该战略,中国先后突破载人天地往返、空间出舱、交会对接、中长期在轨驻留等关键技术。

目前,天宫空间站已形成由天和核心舱、问天与梦天实验舱、天舟货运飞船、神舟飞船等组成的“T”字构型,并进入长期有人驻留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在轨开展太空科学实验,涵盖生物制药、材料研究、农业育种等多个方向。

张传军表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实现了从追赶到局部领跑的跨越,不仅掌握了大型空间设施建造和运营的能力,也在部分技术及应用层面达到国际前沿水平。未来,中国将继续扩展空间规模、深化空间应用,走出一条稳健而创新的航天发展道路。

探月工程:“嫦娥”实现“奔月”神话

中国探月工程坚持“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以安全可控、循序渐进为原则,稳步推进月球探测。嫦娥一号、二号实现绕月探测,嫦娥三号、四号分别成功着陆月球正面与背面,嫦娥四号更成为人类首个月球背面软着陆探测器。嫦娥五号、六号连续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全面掌握了地月往返技术能力。

中国探月注重科学目标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任务设计突出原创性与系统性。例如,嫦娥六号成功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未来建设月球科研站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月。”张传军透露,目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月球科研站建设,嫦娥七号、八号等任务将为其奠定基础。未来,中国还将实施载人登月及远期月球驻留计划。

“中国探月不追求与他国竞赛,而是以可持续探索、资源利用与深空探测能力建设为核心目标,展现出中国航天的远见与定力。”张传军说。

深空探测:瞄准火星、小行星与深空

2020年,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即实现“绕、着、巡”三个目标,标志着中国进入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第一梯队。据了解,后续任务规划包括天问二号小行星采样、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等,旨在逐步实现对太阳系关键天体的探测与资源勘察。

深空探测不仅关乎科学探索,也具有长远战略资源意义。中国通过对近地小行星附着探测、火星环境分析等任务,积累轨道设计、远距离测控、星际着陆等关键技术。

“长远来看,和平利用太空资源、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已成为航天强国的重要战略方向。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持续投入与技术突破,对未来全球资源利用格局和国际航天竞争态势具有深远影响。”张传军说。

在张传军看来,中国航天发展的突出特征,在于选择了一条稳健务实、以我为主、系统创新的技术路线。不盲目追求短期突破,而是基于自身需求与国家战略,系统布局、扎实推进,在部分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重大跨越。中国航天正以扎实的科技实力和清晰的战略规划,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持续作出贡献。

跨越式发展:稳健创新背后的“大国模式”

张传军表示,中国航天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其独特的“举国体制优势”,为中国航天实现长期、连贯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中国航天选择了一条更加稳健和可控的技术路线。”张传军强调,中国航天不盲目追求“首发”或“第一”,而是坚持以可靠性为前提、需求为导向的系统创新。从载人航天二十余次连续成功,到嫦娥探月步步为营,都体现出中国航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定力。

沈夏宜表示,我国目前“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体系已形成高效协同生态。通过企业主导、科研机构攻坚、用户反哺迭代的闭环机制,实现技术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在攻克“卡脖子”领域,体现了我国以制度优势加速技术突围、以需求牵引推动产业升级的独特路径。

联储证券研究院研究员刘博宸对中国工业报表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快速演进的技术变革,应强化新型举国体制、构建自主产业链、深化基础研究,夯实航天工业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当前,中国的载人航天已全面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成果广泛渗透至民用领域,真正实现“上天入地”的服务能力。

在太空,中国空间站已成为多学科实验平台。燃烧科学实验柜在微重力环境下探索新型燃烧机制,为能源与环保研发提供新路径,材料与流体实验正破解地面工业中的技术瓶颈。

在地面,航天科技赋能农业升级尤为显著。太空育种培育出包括千斤巨型南瓜、抗性淀粉花青素功能玉米、黄酮小麦在内的众多新品种,延伸出生物制药、功能性食品、天然色素、美妆、保健等高附加值产业链,成为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航天人没有奇迹,只有自己努力的轨迹;没有运气,只有自己坚持的勇气。航天技术不仅在太空书写成就,更在地面创造价值。”张传军说。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