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健康生活 2025年09月07日 11:49 1 admin

这几天我妹妹点外卖都快笑成了翘嘴,饿了点个餐,30分钟到达,自从美团,京东,淘宝商家公司天天补贴后,比自己做饭还要划算。但是我脑子中有一个疑问,按照厂里这种价格继续打下去,谁都会赔钱,为什么他们不共同坐下来谈判?这三家公司硬是把他们搞成了一场史诗级大战。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会是真正的赢家?

根据我查询的数据发现,这三家公司光补贴一共砸了250亿人民币,但是订单量也从8000万直接飙升到了2.5亿,三倍的单量。但是由于最近公开的财报数据显示并不理想:

美团第二季度净利润暴跌89%,只剩下1.49 亿。

京东的新业务包括外卖亏掉了148亿。

反观最后入局的阿里净利润只是少赚71.8亿,算是收获最大,亏损最轻的公司!

就从数据分析,这个时候你们应该也看明白了,这是一场谁先禁不住流血过多,谁先倒下的战争!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么多钱的补贴到底给了谁?

骑手工资没涨,商家利润也没增长。对于用户而言,也只是多点了几顿便宜外卖而已,也并非是零元购,相信不久之后价格还是会涨上去,那这几百亿到底是补贴给了谁?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对于资本家而言,则表面上是烧钱补贴,可实际上是三家平台都打的不同的算盘。

1、美团:守城之战

对于行业的龙头来说,外卖就是他的主心骨

因为他的逻辑很简单,只要你每天在他的平台点一单外卖,他就能顺手把你引流到酒店门票,打车甚至团购,所以对他来说,外卖只是一个用户的引流入口。

而现在的外卖大战开启,哪怕是美团不想打,也只能硬着头皮进场,不打?别人抢的是他流量。打?就得亏钱。

2、京东:流量诱饵

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平台,本质其实就是电商,电商打开的频次低,除了购买商品,谁会天天没事儿刷几次京东所以他也想靠着外卖这种高平次的场景,把用户拴在App里。同时,他的外卖平台主打的品质外卖来打差异化,但现实是新玩家没规模,补贴又烧的肉疼,最后这只是利润黑洞。

3、阿里:渔翁得利

阿里其实只是看到京东用了2500 万就撼动了美团,这让资金雄厚的阿里看到了这场翻身仗,但阿里这次没把外卖当成主战场,饿了么虽然也在拼,但背后的价值是通过补贴把用户拉回到淘宝系,领取的每一份外卖红包,顺手就去买一单闪购或者看一看促销的广告。

换句话说,阿里用了饿了么做流量发动机,推动了电商广告,还有平台的交易,所烧的钱看起来多,但早就从别的地方捞回来了一部分。

所以你会发现这三家平台的打法完全不一样,美团只是守门员,京东是前锋,阿里却是那个背地里收分的裁判。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那么问题来了,赢家是谁?

从短期看,对于消费者而言,几十块的外卖变成了十几块,还有很多零元购的奶茶或者早餐可以天天薅,但是骑手没多赚,商家也没有多赚,平台面上都是亏损。但是从长期来看的话,美团守住了外卖业务,但被迫大出血,导致严重亏损;京东硬上阵,也亏了一塌糊涂;阿里看似没有拿下市场份额,但却在淘宝生态里赚到了流量,看似亏损,相当于变相的打了广告费。

所以要争论赢家,不是烧得最狠的京东跟美团,而是顺势而为的阿里。

但话说回来,外卖大战这种事情本质上就是三家互联网巨头的自我消耗战。至于补贴的钱,无非就是变成骑手的工资或者烧钱投广告位,再加上消费者薅点羊毛。最终导致平台利润没了,市值没了,还得想下一个项目。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这场战火的起源,按道理说是不该打的仗。毕竟外卖市场原本已成定局,美团一家独大长期的份额超过60%阿里。旗下的饿了么稳居第二市场份额在20%,如果不是美团抢占了他的即时零售。京东也不会卷入他的外卖赛道。

所以常识告诉我们,在一个已经高度集中用户习惯稳定的行业里,谁掀起价格战?就等于砸自己的饭碗。可偏偏2024年末到2025年初。就有人按下核按钮,阿里京东先后宣布加入外卖,美团只能被迫迎战,于是三家平台就在你点的那份卤肉猪脚饭上展开了一份史诗级的补贴战。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外卖大战的转折点其实是阿里先出手,外卖对于阿里来说是一个高频流量的口子。淘宝天猫的麻烦就是打开频次低,毕竟大家只在双11来一趟,这样一日三餐能逼着用户天天打开。

所以阿里的内部逻辑是先砸钱把用户拉回来,靠饿了么补贴把大家绑到阿里生态里。然后再做跨场景转化你领的外卖红包,就会顺手去逛淘宝天猫。增加它的用户活跃量以及它的广告也能卖更贵。所以饿了么打的不是外卖战,而是流量战。外卖只是阿里捡回淘宝日活的发动机。

但是京东为什么要参与这场外卖大战?因为他的问题更加直白一,他还不如阿里电商打开频率太低。因为在用户的潜意识中,京东只有在买3c买大件甚至数码电器中才会打开,所以就导致一个在日常年轻人的生活里,京东的存在感越来越低。所以京东急了,他想用外卖正好切入高频流量入口。毕竟用户每天都得吃饭,点一单就能顺便刷一眼京东,再配合自建的物流体系。就可以京东卖出品质外卖的差异化。

但有个问题,京东入场太晚,规模不够,以及补贴太猛,一季度就亏掉了184亿,利润腰斩。用我的话来说,京东本身就是一个新兵蛋子。还跑去和阿里美团应聘,所以注定损失惨重。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最好的团,其实他最不想打这场外卖仗,毕竟它的占有率份额为60%。按常理说,只要守江山就行。但是阿里和京东的打法逼的美团没有的选,如果不补贴用就被抢走。流量就被瓜分。但是如果硬跟的话,利润亏损跟不上。

最终美团只能硬跟,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幕净利润暴跌89%,剩下1.49亿。这就是美团典型的守城之虽然能守住,但是代价惨烈。

很多人看到表面烧钱,却没有看到更深的驱动力,那就是资本市场。美团长期承压投资要求展现增长率。 阿里电商也增长缓慢,他也需要新的故事。京东更直接新业务不更高就很难保估值。一家公司只能被逼的下场,哪怕知道。这是自残的事情。

所以用我的总结就是:这仗不是要打,而是必须得打。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所以外卖大战的起源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三条的必然逻辑。阿里要补淘宝的高频缺口,京东要找年轻用户的日常存在感,美团要守住自己最后的护城河。他们其实也知道:补贴是毒药。

但问题是:对手已经掀桌子,你要么喝,要么死。

所以这场史诗级的大战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尾。这不是为了谁赢,而是为了谁能多撑两个回合。说白了,点一份外卖,就得撕掉一张钞票。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那我们来看一看,钱都烧到哪去了?我这里把它归为了三层。

一、用户端

红包最显眼的玩法就是满20减10块、早餐零元单。

对于消费者体验,短期爽,长期失落,羊毛薅完价格必定还会涨回去。甚至比没补贴前的还要更高。

二、商家端的返利

平台给商家补贴配送运费返广告券,但现实是商家利润没改善,因为平台的佣金和返点的逻辑没变,你今天返给他100,明天从别的口子再扣回来80。

三、骑手端的奖励

补贴理论上是能提高骑手单价,但落地下来骑手只感觉单子变多了,时间更紧,钱并没有涨多少。所以就造成了一个现象。骑手吐槽:跑到手软,收入差不多。

结果三层补贴,钱没真正地留在产业链,最后变成了平台账上的亏损数字。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外卖大战也造成了短期的虚假繁荣,订单量确实飙升过。

其实对于早餐店的老板来说,虽然卖掉了比平时多三倍的量。消费者也得到了很大的折扣。但补贴终会消失,最终也只留下一地鸡毛。当消费者习惯了低价。在涨价的外卖。还是会被拒绝。看起来热闹,实则无法延续。

外卖市场想要长期延续下去,应该是靠效率的提升,但是外卖补贴不等于效率。外卖大战直接把根本逻辑扭曲。效率没解决,价格被压低。用户商家骑手都处于一种被过度透支的状态。就导致整个行业并没有变强。

见惯了互联网的套路。补贴漏洞其实只是常见的老掉牙剧本罢了。先用钱砸流量。再把数据给投资人看。最后钱也没了,用户也没留住,投资人也放弃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消费者的忠诚度没提升。平台养成了一批羊毛党的习惯。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当然让如果不能让三方(骑手、商家、用户)都满意,那外卖大战就是死循环。

骑手跑的累,但是钱没多;商家卖的多,但是利润没增;用户短期爽,但是长期会跑;最后再加上平台账上亏损。等于四输。

这也就像极了一场击鼓传花。平台拼命的烧钱,骑手拼命的跑单,商家拼命地加班,用户拼命的薅羊毛,可鼓声一停,花就落在了所有人的手里。大家都没赢。

真实的结果就是:三方皆苦,唯一开心的是短暂薅羊毛的你。

那谁是真正的赢家,这场外卖大战表面上看三家都在赔钱。骑手商家用户也没有落到实惠。那问题来了,既然是三输甚至四输有没有赢家?

答案是:有,但未必在正面战场。(这里我等会再说)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 美团赢在市场,输在利润
  • 京东输的最彻底
  • 阿里没赢在外卖,赢在了盘活电商


在这三家平台,不是在战场上冲锋的士兵,而是那个借着混战顺手搬走一车粮草的暗中收利者。这,就是隐形赢家的真相。

那问题来了大战之后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对于各家平台的本地生活而言,会内卷的更狠。外卖只是流量入口罢了。三家平台都只是想把流量往本地生活上引导。

  • 美团:继续靠外卖带团购、酒旅,逻辑没变,只是利润更小。
  • 阿里:饿了么虽没翻身,但和支付宝本地生活服务联动更强。
  • 京东:外卖站失利,但会继续试着用即时零售绕路。


外卖大战虽然看似是一场外卖战,但长期效果是高频流量撬动原本低频生态,所以外卖成了电商的“流量发动机”。外卖大战最终没有赢家,只有一地鸡毛。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全文写到至此,我突发奇想。三家大平台争斗。最后抖音和拼多多会不会是渔翁得利?

对于抖音而言,他并没有做外卖。但是他早已抢占了用户的高频注意力流量入口。

抖音很早以前就推出了团购到店核销。这些和外卖业务其实是一路。再加上满屏的短视频和直播间都在推送9块9的火锅套餐,以及一分钱的奶茶券。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本来是想点外卖的你。在抖音刷到了团购。于是就约三五好友跑到线下消费。

这种消费逻辑很简单。外卖大战让消费者养成了比价习惯。我们平均在抖音上消费的时间5小时左右。而抖音顺势接手,用内容场景直接截流。所以我认为大平台烧钱养出的用户比价习惯。最终被抖音渔翁得利。

一场三国杀似的外卖大战,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而还有一个赢家,那就是:拼多多

外卖大战三家平台砸了这么多钱。把用户养成了薅羊毛的习惯。昨天刚平台补贴的0元早餐。今天自然就会觉得多多的“一元秒杀”非常划算。外卖补贴的本质就是让用户对“低价”上瘾。而拼多多的核心就是长期的维持低价

所以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拼多多不需要打补贴价格战。而被外卖平台调教的用户习惯后。反而更加依赖拼多多。也可以说是外卖补贴,就是拼多多的广告。只不过。这个广告费是由其他三大平台替他掏的。

他们能得利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他们没下场正面打仗。其他三家平台为了抢占流量。都必须要烧钱。抖音和拼多多虽然没参与,反而借机从侧面捡漏。一个拿走时间,一个拿走用户的消费习惯。这就是渔翁得利。

这场外卖大战最荒谬的地方,我觉得就是主角全在亏,配角全在笑,而抖音和拼多多才是最大的赢家。一场三国杀,结果成就了场外的两条鱼。

所以,真正的赢家从来都不在战场中央!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