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财经网 吴碧慧/文近期,中国电信集团内部已公布了2024年工会工作评价结果,在18个专业公司及专属机构中,排名前三的是这三家。据悉,这三家公司分...
2025-09-07 0
《智人之上》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道德经》上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说的是万物总是同时存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阴”和“阳”在动态交互中不断变化,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AI也一样如此,AI时代既为人类带来便捷的福音,也隐藏了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数字便利和隐私末日
在互联网普及以前,个人的日常活动基本不会被记录。那时候办事情要跑腿,买东西用现金,和朋友联系靠打电话,这些活动所产生的信息就像湖面上的一点涟漪,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用手机:早上用手机看新闻,上班路上刷短视频,中午用外卖软件点餐,晚上网购日用品。就算手机放在一边,戴着的智能手表还在记录心跳和步数,这些数字足迹正源源不断地汇入服务器。
我们在互联网上留下的这些海量的且相互关联的信息,使得原本难以量化、追踪的个人行为变得可记录、可检索、可分析和甚至可预测。
过去,即便服务器存储了大量数据,人工分析的能力也极为有限,仅能筛查一些敏感内容,比如类似“黄赌毒”一类的信息。
但在AI时代,像DeepSeek、ChatGPT这样的语言模型每分钟就处理上千万的信息量,这些AI能把我们零散的数据碎片拼在一起,分析出我们的习惯、喜好甚至性格,形成所谓的“用户画像”。
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便利,比如购物时,大数据依据我们的偏好精准推荐的商品可能更符合我们的要求;实时监测的健康数据或许会让我们能够提前察觉身体的异常,躲过一些突发疾病;算法推荐的视频与我们的兴趣爱好不谋而合,让我们沉浸其中。
然而,在享受这些数字便利的同时,我们仍然需要追问一句:我们是否已在不知不觉中,交出了太多个人隐私?
我国2021年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其中明确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APP仍然会通过各种理由在过度收集我们的个人信息。
比如,有些APP下载后,如果我们想要使用其功能,必须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授权给APP,其中就包括通讯录、相册等非必要信息。
不仅如此,个人信息被滥用和乱用的情况也十分严重。一些APP会根据所谓的“用户画像”,频繁地向我们推送广告;更有甚者,还会将我们的个人信息随意打包出售,谋取私利;此外,一些旅游、住宿、餐饮等相关的APP还会依据用户的经济状况,实施“大数据杀熟”的恶劣行径,让消费者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或许很多人认为失去隐私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为了便捷的生活,忍受一些隐私的泄露也无关紧要。但假如我们更进一步思考,如果所有人都必须生活在信用体系的监控之下呢?
在赫拉利的定义中,社会信用体系就是一种监控网络,这种监控网络通过打分等形式,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声誉等情况,进而影响一个人的权益。
当前,社会信用体系正日益普及。国家通过信用评级管理民众,对于某些失信者,会严格限制他们的某些民事权利;银行会根据我们的征信报告生成信用评分,然后决定是否贷款给我们;一些网络平台,会通过互评系统来确定用户的权益。
看起来,社会信用体系是奖励亲社会行为、惩罚失信行为的,应该能够有效促进诚信社会建设。但当AI技术使实时全息监控成为可能,当每个微表情、每句无心之言都可能影响就业、婚恋甚至人身自由时,又会发生什么呢?
著名电视剧《黑镜》中,就设想了一个这样的极端案例,人们通过AR人脸识别,可以看到对方的实时信用评分。女主为了提升分数强颜欢笑、刻意讨好,却因一连串意外导致扣分,最终因为分数过低被关入监狱。
当然,如此极端的评分系统尚未在现实中出现,但是我们仍需警惕,社会评价不应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保留一些个人空间,以满足人是一个具有喜怒哀乐的整体的存在。
计算机间的现实和“AI新神”
前面我们说过,故事和文件会创造主体间的现实,比如神、国家、货币、所有权等等,这些现实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但是会对现实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如今,数字时代又催生了一种全新的存在形式——“计算机间的现实”。这些现实由计算机中的0和1组成,但最终的力量却并不弱于主体间的现实。
比如,游戏装备就是典型的例子。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不过是一些虚拟程序和屏幕上的像素,缺乏实际价值。但在一些年轻人当中,这些游戏装备却拥有极高的吸引力,他们不惜节衣缩食,花费几千甚至上万元进行购买,并且在相关司法判例中,盗取他人游戏装备的行为也会受到法律制裁。
搜索引擎的排名同样价值连城。企业为了获取有利的搜索排名,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推广,其竞争激烈程度甚至超过实体店铺对黄金地段的争夺。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以前,人们只会为了现实利益和主体间的现实产生冲突,而到21世纪,可能就会出现因抢夺计算机间的现实而引发的争端。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AI 也是一种“计算机间的现实”,会不会有一天AI就会成为未来的一种“神”呢?
赫拉利猜想,如果有一天,AI被认定为具有言论自由的法人,AI或许就会利用自身智能游说各方,创建属于自己的宗教、政党和货币体系。如果这成为现实,那么以AI的控制力,可能再也没有人能够反抗AI的统治。
提高生产力和大规模失业
另外,AI还会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以前写篇文章要花好几天,现在用AI几分钟就能生成一份初稿;专业设计师耗时数小时制作的海报,现在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自动生成。得益于AI的助力,我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这种技术进步也带来了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我们的工作会不会被AI取代、甚至抢走?这种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每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部分工作岗位被机器取代的现象。比如,流水线工人被不知疲倦的机械臂取代,超市收银员被自助结账机取代。
与以往这种技术变革情况有所不同的是,AI可能更多地冲击脑力劳动领域,而非体力劳动。
从本质上看,AI是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模型,与人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它们可以轻松打败围棋世界冠军,但是要它们取代一位洗碗工,却并非AI所长。
AI还可能取代创造性的工作,创造力的定义是能够找出模式,再打破常规。AI可以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快速识别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组合。从理论上说,它们应该比人类更有创造力。
最后,AI还可能取代那些需要情商的工作,比如心理医生和教师,赫拉利认为人类的各种情绪,其实也都遵循着一定的模式,AI可以通过分析人类的表情、语气、肢体动作等信息,较为准确地识别和理解人类的情绪模式。
那么,除了体力劳动外,还有什么工作不容易被AI取代呢?在赫拉利看来,那些充满人性温度、需要建立共情关系且具有情感诉求的工作,比如足球运动员、婚礼主持人等职业,不太可能被没有感情的 AI所替代。我们渴望在这些场景中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共同分享喜怒哀乐,这是AI无法给予的。
公共对话和操纵舆论
在公众监督领域,AI也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赫拉利指出,有意义的公共对话即社会成员围绕公共事务进行的理性、多元、开放的交流讨论,是民主制度和公众监督得以落实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一基础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AI正以多种方式渗透并干扰公共对话空间。比如,在一些社交媒体的评论区,有可能与我们对话的并不是真人,而是一些AI的自动回复。
在赫拉利看来,如果我们与冒充人类的AI进行讨论,等于连输两次。首先,这些预设立场的AI程序根本不会被说服,与之争论只是浪费时间;其次,在辩论过程中,AI会不断收集分析我们的观点,进而优化调整说服策略,动摇我们的看法。
AI干扰公共对话的手段远不止于此,它还会通过大量发布AI内容的方式,对公共对话进行“稀释”。根据2020年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推特平台超过40%的推文由AI生成,这使得真正的民意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之中,难以得到真实反映。
此外,AI不仅仅靠量取胜,在伪造信息、蛊惑人心方面它也很在行,在赫拉利引用的一项实验中,AI生成的虚假信息比人类编造的更具迷惑性:同样是不实信息,如果是人类捏造的,往往是“一眼假”,但如果是AI生成的,我们却极易信以为真。
那么,既然AI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AI时代的变化,将AI带来的变化引导到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呢?让我们下节继续。
相关文章
运营商财经网 吴碧慧/文近期,中国电信集团内部已公布了2024年工会工作评价结果,在18个专业公司及专属机构中,排名前三的是这三家。据悉,这三家公司分...
2025-09-07 0
NRR: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Philip R. Williams团队报道Ca2+稳态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失和神经保护中的重要作用Ca2+信号通路也有望...
2025-09-07 0
编者注:在同行评审制度备受争议的当下,本文作者HASEEB IRFANULLAH提出八点深刻反思,直指现行评审体系的结构性弊端。作为开放科学平台,Sc...
2025-09-07 0
现在买轻薄笔记本,对于LPDDR5板载不可拓展内存的机型来说,只建议买32G及以上内存的。因为一台笔记本不可能只用一两年,理论上来说一般五年打底。因此...
2025-09-07 0
在竞争激烈且风云变幻的资本市场中,消费电子龙头宛如一颗耀眼的明星,近期股价爆发,成为众多投资者瞩目的焦点。 2024 年以来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堪称惊...
2025-09-07 0
主要功能1. **灵活的命名规则**- 支持基础名称+数字序号的命名方式- 可自定义起始编号和数字位数- 自动生成符合规则的文件夹名称预览**安全的编...
2025-09-0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