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谷歌微软CEO扎堆是印度人,为什么赚钱的却是没印度裔的英伟达?

抖音推荐 2025年09月05日 17:57 1 admin

硅谷最近流传着一句段子:

“想看印度裔CEO,就去谷歌微软;想看真赚钱的公司,就去英伟达。”

这不是随口一说,而是现实的映射。

2025年,英伟达市值突破 3万亿美元,彻底封神,成了人工智能时代最值钱的科技公司。

但翻开英伟达的高管名单,印度裔比例低得惊人。

谷歌微软CEO扎堆是印度人,为什么赚钱的却是没印度裔的英伟达?

反倒是谷歌、微软、IBM、Adobe这些巨头,CEO几乎被印度裔承包。

讽刺的是前者市值飞天,后者在AI浪潮中却步步落后。

于是一个扎心的问题被摆到台面:硅谷过去二十年的印度裔神话,是不是被高估了?

01

印度裔高管崛起的过程,其实很容易理解。

上世纪90年代,大批印度理工学院(IIT)的毕业生涌入美国。

他们有两个天然优势:一是英语无障碍沟通,能直接融入美国职场;二是教育重理工,基础扎实。

在硅谷,印度裔最开始做的是苦活累活:写代码、做测试、管项目,靠着勤奋,他们很快站住脚。

更关键的是,印度裔有一种特别强的“抱团文化”。

谷歌微软CEO扎堆是印度人,为什么赚钱的却是没印度裔的英伟达?

他们在硅谷形成了互相提携的网络:

一个人进谷歌,就能拉一批校友进来;

一个人升主管,底下往往是一圈熟面孔。

这种文化带来了爆发式上升,2000年代后,印度裔开始大批进入管理层。

谷歌宣布换帅,桑达尔·皮查伊走上台前,他的温和作风被媒体称为理想的妥协型领袖;

微软的萨蒂亚·纳德拉则靠推动云计算翻盘,一度被贴上“最懂云的CEO”标签;

紧接着,IBM的阿文德·克里希纳、Adobe的尚塔努·纳拉延也相继上位,把硅谷最具分量的几张椅子坐了个满。

那几年,美国媒体几乎一边倒地赞美,认为这是多元化的胜利,甚至有人调侃:硅谷已经成了“印度裔CEO的天下”。

谷歌微软CEO扎堆是印度人,为什么赚钱的却是没印度裔的英伟达?

然而,等到人工智能的浪潮真正袭来,人们才发现,这些闪亮的头衔,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中的技术突破。

02

和印度裔神话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英伟达的故事。

1993年,黄仁勋和两个伙伴在加州圣克拉拉创办英伟达,目标是做GPU。

当时,大多数人觉得CPU才是主流,显卡只是游戏党的玩具。

但黄仁勋不这么想,他相信视觉计算会改变未来,而GPU会成为新的核心算力引擎。

2006年,英伟达推出CUDA,让GPU不仅能跑游戏,还能跑科学计算、AI算法。

彼时,几乎没人看好,英伟达在这条路上砸钱十几年,直到AI浪潮真正爆发,才迎来收割。

谷歌微软CEO扎堆是印度人,为什么赚钱的却是没印度裔的英伟达?

2024年,Blackwell芯片横空出世,数据中心性能飙升。

各大公司争先恐后排队买卡,英伟达成了唯一的算力军火商。

英伟达的管理气质,与硅谷很多大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

它的高层并不是清一色的单一群体,既有华裔,也有白人,偶尔能看到少数印度裔,但派系色彩很淡。

这种氛围也延伸到团队文化里。

工程师在这里不用花太多心思揣摩上司的脸色,也不必把精力耗在无休止的汇报上。

黄仁勋最看重的是执行力,要求少说空话,快出成果。

谷歌微软CEO扎堆是印度人,为什么赚钱的却是没印度裔的英伟达?

更关键的是,黄仁勋本人把“长期主义”写进了公司的基因。

外界看他常年穿着那件黑皮衣在台上讲笑话,但背后却是十几年如一日地死磕同一条技术路线。

宁可冷板凳坐十年,也要把CUDA、GPU这一件事做到极致。

所以英伟达的成功,归根到底不是光环加持,也不是讲故事的能力,而是一条朴素到近乎“笨拙”的逻辑:在科技行业,技术才是唯一的语言。

03

看完英伟达,再看印度裔CEO当家的那些巨头,就显得尴尬了。

皮查伊接手后,谷歌的核心业务搜索依旧稳健,但在AI浪潮里,谷歌却一再掉链子。

2023年推出的Bard,被批“响应慢,体验差”;

Gemini虽然是重量级产品,但测试结果却落后于OpenAI。

谷歌内部怨言不断:重组太多,真正的创新速度却没跟上。

微软那边,纳德拉上任后确实让微软焕发新生,Azure成为公司增长引擎。

但到了2025年,微软还是不得不宣布裁员。

谷歌微软CEO扎堆是印度人,为什么赚钱的却是没印度裔的英伟达?

更关键的是,微软的AI成绩单很大程度依赖于OpenAI的“外挂”,自身的创新并不突出。

克里希纳喊了多年“混合云”,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IBM的市值迟迟不见起色。

纳拉延稳坐CEO宝座,Adobe的创意软件依旧是行业标准,但在生成式AI的浪潮里,并没有拿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突破性应用。

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点:战略层面口号漂亮,执行层面总差一口气。

04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硅谷内部,有人用一个略显尖锐的词来概括:“印度病”。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派系化。

不少员工抱怨,一旦团队里来了印度裔领导,下属很快会变成一水的“自己人”。

招聘时名义上人人平等,但真正拿到机会的,往往是校友、同乡或者同族裔。

结果就是团队看上去很团结,实际上高度同质化,外部人才很难进入,更谈不上碰撞出新的火花。

谷歌微软CEO扎堆是印度人,为什么赚钱的却是没印度裔的英伟达?

其次是形式化。

印度裔高管最擅长的是流程和汇报,文档完备、会议密集,表面上条条框框齐全,但真正棘手的技术问题,总是被拖来拖去。

很多工程师私下抱怨做了一堆表格,开了一堆会,却没人敢拍板往前走。

公司看似秩序井然,实则停滞不前。

还有就是空洞化。

他们往往很会讲故事,PPT做得华丽,愿景说得宏大,但当投资人或者用户真正去体验产品时,却常常发现“雷声大雨点小”。

硅谷有人打趣说,印度裔高管的强项是“让公司看起来不错”,但最弱的一环,恰恰是把产品做好。

谷歌微软CEO扎堆是印度人,为什么赚钱的却是没印度裔的英伟达?

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今天这种扎心的反差:印度裔CEO数量多得惊人,但能真正推动科技前沿突破的,却很少出现在他们之中。

05

资本是逐利的,它比任何人都敏感。

2021年,印度裔高管帕拉格·阿格拉瓦尔接任推特CEO,强调内容审核和内部治理,但公司增长停滞,矛盾不断。

2022年,马斯克收购推特,第一件事就是解雇阿格拉瓦尔,支付了 5120万美元遣散费,随后,他裁员一半,推行蓝V付费、长文功能。虽然外界争议不断,但至少平台重新有了动作。

谷歌微软CEO扎堆是印度人,为什么赚钱的却是没印度裔的英伟达?

更有意思的是,马斯克拒绝了印度政府的建厂邀请,却多次亲赴中国,扩展上海工厂的产能。

过去十几年,美国资本市场迷信“印度裔奇迹”,他们觉得,印度裔CEO是多元化和成功的象征。

但AI浪潮揭穿了这一切,没有硬核技术,CEO光环再亮也没用。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不是说印度裔高管一无是处,相反,他们在流程管理、成本控制、市场拓展上仍然有优势。

问题在于,如果一个公司高层被单一群体垄断,必然带来创新不足。

真正能决定一家科技公司命运的,从来不是CEO的国籍光环,而是能不能拿出硬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深一度#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