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罗博飞海洋:突破“卡脖子”,做深蓝核心科技自研的守护人

游戏天地 2025年09月01日 02:29 1 admin

从代理国外水下机器人设备,到走上自主研发之路,再到依托设备搭建起海洋物联网平台,为自主可控的海洋生态数据库建立基础,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博飞”)12年的发展历程,印证着我国海洋装备领域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向海图强,走向深蓝的道路。近日,我们走进这家企业,聆听了一段从“被卡脖子”到“自主研发”的创业故事。

少有人走的路

对于罗博飞创始人、董事长马秀芬来说,创业的初心源自多年代理国外水下装备所了解到的市场需求。马秀芬告诉记者,多年的代理进口经验,让她充分地了解客户、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当时国内水下机器人市场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国外的产品不仅价格高昂,而且交期长、维修周期长,很多时候,难以满足国内客户的需求。

“每一次对痛点的解决,都是一次进步。”马秀芬开始思考:“作为探索海洋的关键基础装备,为什么我们要依赖进口?我们可不可以自己做出来?”这两个“为什么”,像一根尖刺,扎进心里。更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醒了她沉睡多年的创业梦。

她没有半分犹豫,毅然斩断了过去十数年经营起来的外贸舒适区,会计专业出身的她转身投向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自主研发水下机器人等装备。

投上了多年代理国外产品积累起来的全部家底,拉起一支怀揣海洋装备领域自主创新梦想的队伍,马秀芬带着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踏上了创业这条少有人走的路,走进了这片技术的深水区。

罗博飞海洋:突破“卡脖子”,做深蓝核心科技自研的守护人

罗博飞LBF-300S全姿态水下机器人

“关键技术要一寸一寸争回来”

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就像被人扼住了咽喉。马秀芬的创业之路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

那时的中国水下机器人市场,几乎被海外巨头牢牢握在手中。进口设备不仅价格令人咋舌,维修保养更是困难重重——一旦出现问题,经常要等上数月,付出天价费用,才能换来遥远的技术支持。

也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马秀芬的创业团队愈发清醒:没有自己的技术,就永远只能在别人的海域里打转。要想在深蓝之中争得一席之地,唯有咬牙向前,把关键技术和自主产权,一寸一寸争回来。

正是持着这份坚定的信念,罗博飞迅速组建起一支覆盖结构、控制、软件、声学、光学等多领域的“研发突击队”。从整机设计到耐压密封,从水下高清成像到智能声呐探测,他们沿着技术链一个一个攻关、一步一步推进。

海洋装备的应用环境特殊,对稳定性、密封性和材料的耐腐蚀性、抗附着性等要求极高。以抗附着性为例,设备长期浸泡在海里,藤壶、藻类疯狂生长,不到几个月,镜头模糊、数据失真、设备瘫痪……问题接踵而至。怎么办?团队日夜泡在实验室和测试场,反复尝试、反复失败,最终灵感一现:为什么不给摄像头“配个刷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真的做出来了——一套通过物联网远程控制的自动清洁系统。轻轻一转,刷头刮除污垢,配合自主研发的高压密封技术,设备寿命大幅延长。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背后是上百个不眠之夜和无数次的推倒重来。

高精度导航、高压密封、图像处理等多项“卡脖子”难题被逐一攻破,罗博飞研发团队实现了从依靠进口到全面自研的惊人跨越。值得一提的是,团队特别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出任首席科学家,此举为罗博飞研发团队注入了技术创新与优化升级的强劲动力。可以说,这支“研发突击队”硬是把一条没人看好的险路,走成了曙光渐明的征途。

曾经一台国外品牌的微型水下机器人要价可达40万元,如今罗博飞自主研发的同类产品,价格不到一半。当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用上属于中国人自己造的水下“眼睛”,它们望向深海的那一刻,照亮的是一个不再受制于人的未来。

用科技“双眼”守护蔚蓝家园

12年过去了,无数像罗博飞一样的中国企业在海洋装备领域积蓄力量、破土而出。“现在,水深300米以下,已经见不到国外的设备了,全部都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产品。”马秀芬自豪地说。而在机器人之外,罗博飞研发的一系列光学产品、传感器产品、机械臂等,就像一双双“眼睛”,正在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也正在悄然守护蔚蓝家园。

罗博飞海洋:突破“卡脖子”,做深蓝核心科技自研的守护人

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在山东昌邑“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区,罗博飞的水下摄像机连续工作了20个月。它们默默凝视着海底世界:风机桩基上藻类丛生,贝类附着,鱼群穿梭,蟹影爬行——一片盎然生机被清晰捕捉,即便机身覆满海洋生物,镜头前却始终洁净如新。这些影像,为评估海上风电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而在遥远的南海,另一台机器人正扮演着“珊瑚守护者”的角色。长棘海星是珊瑚的“致命杀手”,所到之处,珊瑚纷纷白化死亡。罗博飞研制的海星打针机器人,搭载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即便在浑浊水域也能精准锁定目标,上前“一针注射”,让害珊瑚的海星彻底消失。如今,这款机器人已正式上岗,成为珊瑚礁生态的无声卫士。

从水下考古到电站巡检,从水域救援到生态修复,罗博飞的设备正潜入一个个从前难以触及的角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水下、水面、岸上网络,全面感知着蔚蓝的大海。

值得一提的是,7月2日,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在官网公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评选结果,全国共有15个案例上榜。其中,罗博飞深度参与的“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和“广西北海市涠洲岛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榜上有名。

马秀芬向记者介绍,罗博飞海草床修复监测团队将智能水下监测设备与海草床生态环境深度融合,采用“浮台+海床基”“固定平台+海床基”等多种监测方式,在海草床修复区内布设了多套水下摄像机和水质传感器,并定期使用水下机器人对海草床进行大范围巡检,实现了环境因子与海草生长的动态关联分析,为精准修复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统计,该项目上线以来,海草床植被恢复效果显著,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加到111种,同比提升85%,生物量均值由4.51克每平方米跃升至19克每平方米,提升321%,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这也意味着,该设备为蓝碳交易提供了可靠数据支撑,推动生态修复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的智能化转型。”马秀芬向记者解释道。

“独行快,众行远。”马秀芬深谙创新绝非一人之功。在攻克核心技术这条布满荆棘的赛道上,他们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多家机构强强联合,共同搭建起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迈向产业化。

与此同时,研发团队也将视野扩展至全球,与澳大利亚、德国等多所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携手合作,不断吸纳国际前沿技术,持续提升自身的技术视野与全球竞争力。

罗博飞海洋:突破“卡脖子”,做深蓝核心科技自研的守护人

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展厅

12年坚守,换来的是114项专利、33项软件著作权、3项国家标准,以及21届国家专利优秀奖。而比这些数字更珍贵的,是一家企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坚定信念与非凡勇气。

展望未来,董事长马秀芬的话语坚定而清晰:“我们将继续深耕海洋,加大在智能装备、生态修复、自动化养殖等领域的投入,让中国的海洋高端装备走向世界。”

蔚蓝之下,皆是征程。12年是一场关于技术自主的马拉松,也是一代中国海洋人走向深蓝的缩影。下一个12年,他们的故事,仍将在浪潮中继续书写。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宋佳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