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据津云报道,全红婵哥哥全进华在参加厨艺综艺时,因选用自家养殖的180天走地鸡制作白切鸡,被评委指出“肉质偏老”而遗憾止步。对此,全进华在节目...
2025-09-03 0
2023年,ChatGPT掀起的生成式AI浪潮有多狂热?企业高管们争相在战略会上提及“AI转型”,创业者扎堆涌入大模型赛道,连普通用户都热衷于用AI写文案、画插画——那时的生成式AI,像极了被捧上神坛的“万能工具”。
但仅仅一年多时间,风向陡转。某互联网大厂AI部门员工私下透露:“去年立项的20多个生成式AI试点项目,今年能落地的不足3个”;电商企业负责人抱怨:“用AI智能体做客服,回答准确率还不如人工,反而引来更多投诉”;甚至有投资人直言:“现在看生成式AI项目,先问‘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再问‘成本能不能cover’”。
正如Gartner炒作周期预测的那样,生成式AI正从“期望膨胀的顶峰”跌入“幻灭低谷期”。但这场“降温”不是终点,而是行业从“狂热跟风”转向“理性落地”的开始。今天我们就掰开揉碎,聊聊生成式AI为何陷入困境,又有哪些新方向能让它“起死回生”。
一、幻灭期的3大“致命伤”:企业热情退潮的真相
为什么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生成式AI,会让企业从“争相入局”变得“谨慎观望”?答案藏在三个绕不开的现实问题里——结果不可靠、场景不匹配、成本扛不住。这些问题不是技术细节的瑕疵,而是直接戳中了商业落地的核心痛点。
1. “幻觉”成顽疾:AI写的报告,一半是“编的”
“我们用生成式AI做行业分析报告,结果它引用的‘2024年某行业市场规模达5万亿元’的数据,根本查不到来源,后来发现是AI自己‘编’的。”某咨询公司数据分析师小李的经历,不是个例。
Gartner高级主管分析师Birgi Tamersoy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成式AI的“幻觉”和不一致结果,是企业降低期望的首要原因。所谓“AI幻觉”,就是模型在训练数据不足或逻辑推理能力有限时,会编造看似合理、实则虚假的信息——小到错误的引用数据,大到虚构的学术论文,甚至能生成不存在的公司案例。
更麻烦的是,这种“幻觉”很难被及时发现。某金融企业尝试用AI生成客户风险评估报告,AI将一位信用良好的客户误判为“高风险”,理由是“该客户近3个月有5次逾期记录”,但实际该客户从未逾期。直到客户经理复核时才发现问题,险些导致优质客户流失。
对于企业来说,“不可靠”比“没效率”更可怕。尤其是在金融、医疗、法律等对准确性要求极高的领域,AI的一次“幻觉”可能带来百万级损失,甚至法律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IT领导者坦言:“找不到能容忍不准确性的应用场景”——毕竟没有哪家企业愿意拿核心业务赌AI的“运气”。
2. 试点项目失败率超90%:不是AI不行,是场景“错配”
“去年我们花了200万做生成式AI客服项目,结果上线后,客户问‘退换货流程’,AI答‘产品使用说明’;客户问‘优惠活动’,AI扯‘公司发展史’,最后还是得靠人工兜底,这钱花得像打水漂。”某快消企业运营总监的吐槽,道出了很多企业的困境。
Lucidworks公司2025年《生成式AI报告》显示:仅6%的电子商务公司部分或完全部署了AI智能体解决方案,三分之二的公司连运行AI智能体的基础设施都没有。更残酷的是,即便勉强落地,试点项目的失败率也高达90%以上。
为什么会这样?核心是“场景错配”。很多企业引入生成式AI时,只看到了技术的“炫技能力”,却忽略了业务的“实际需求”。比如,有的制造业企业想用AI生成生产流程优化方案,但AI缺乏对生产线设备参数、工人操作习惯的了解,生成的方案要么不落地,要么反而增加成本;有的教育机构想用AI做个性化辅导,却发现AI无法像老师一样感知学生的情绪变化,也不能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生成式AI不是“万能钥匙”,它需要匹配“对准确性要求不极致、但对效率提升有需求”的场景。比如,企业内部的会议纪要生成、初稿文案撰写、代码注释补充等——这些场景即便有小误差,人工修改成本也很低,能真正发挥AI的效率优势。但很多企业把它用在了“需要100%准确”的核心业务上,失败自然成了大概率事件。
3. 百万级能源成本:企业算不过来的“经济账”
“我们测试用生成式AI处理用户画像分析,单月的服务器能耗成本就超过50万元,而人工处理虽然慢,但每月成本仅10万元。”某互联网公司数据部门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非AI能把处理效率提升10倍以上,否则根本不划算。”
成本,正在成为压垮很多生成式AI项目的“最后一根稻草”。Tamersoy透露,在某些复杂AI项目中,仅能源成本就可能高达数百万美元——这些成本包括服务器硬件采购、机房运维、电力消耗等,还没算上数据标注、模型调优的人力成本。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这样的成本更是“不可承受之重”。某初创公司创始人坦言:“我们想做AI驱动的文案生成工具,但光是训练一个中等规模的模型,就需要投入近千万元,还不一定能做出差异化。后来发现,还不如用现成的API接口,按调用次数付费,但即便如此,每月的费用也得几万元,用户付费却收不回来多少。”
更关键的是,很多企业还没算清“投入产出比”。比如,某零售企业花300万引入AI智能推荐系统,最终带来的销售额增长仅100万,这样的“赔本买卖”,显然无法持续。当狂热褪去,企业开始冷静计算“每一分AI投入能带来多少实际收益”时,那些成本高、回报慢的项目,自然会被果断叫停。
二、AI智能体:下一个“幻灭者”?
就在生成式AI陷入低谷时,AI智能体(AI Agent)曾被视为“救星”。这个被描述为“能自主理解任务、制定计划、执行决策”的技术,一度被炒到“将取代80%基础工作”的高度,如今正处于Gartner炒作周期的“期望膨胀顶峰”。
但冷静下来看,AI智能体可能会重走生成式AI的老路——信任缺失,将成为它跌入幻灭期的“导火索”。
什么是AI智能体?简单说,就是一个“能自己干活的AI助手”。比如,你让它“帮我订下周去上海的机票,顺便预订离会议地点最近的酒店,再提醒我准备会议资料”,理想状态下,AI智能体能自主完成查询航班、对比酒店、整理资料等一系列操作,无需你分步指导。
但现实是,目前的AI智能体连“基本信任”都难以建立。Lucidworks首席执行官Mike Sinoway指出,企业对AI智能体的保留态度,本质上是对“自主决策”的不信任——比如,让AI智能体负责采购,它可能会因为算法偏差选择高价供应商;让AI智能体处理客户投诉,它可能会因为理解偏差做出超出权限的承诺。
更核心的问题是“基础设施缺失”。三分之二的企业连运行AI智能体的技术架构都没有——AI智能体需要对接企业内部的CRM系统、ERP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数据库,还需要实时获取外部数据(如天气、交通、市场动态),但很多企业的系统之间“数据不通”,甚至存在数据安全风险,根本无法支撑AI智能体的自主运行。
某电商企业曾尝试用AI智能体做库存管理,结果AI智能体误判了某款商品的销量,导致大量备货积压,最终损失超百万元。该企业IT负责人无奈表示:“现在不敢让AI智能体做决策,只能让它做‘辅助提醒’,比如‘某款商品库存低于安全线’,最终还是得人工判断是否补货。”
Tamersoy的判断很明确:对自主智能体的信任缺失,最终会浇灭当前的过度兴奋,就像生成式AI面临的信任危机一样。AI智能体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建立在“可靠的决策逻辑、透明的数据来源、可控的风险边界”之上,而这些,目前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三、破局的3个新方向:从“幻灭”到“重生”的关键
尽管生成式AI陷入低谷,但行业里从不缺“破局者”。Gartner预测,生成式AI需要2-5年才能走出幻灭期,而在这段时间里,复合式AI、结果导向定价、编排系统这三个新方向,正在为生成式AI撕开“重生”的口子。
1. 复合式AI:用“组合拳”解决单一技术的缺陷
“单独用生成式AI做质检,准确率只有70%;但结合计算机视觉识别缺陷、机器学习分析历史数据后,准确率能提升到95%以上。”某汽车制造企业的AI项目负责人,分享了他们的成功案例——这就是“复合式AI”的威力。
所谓“复合式AI”,就是将生成式AI、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AI智能体等多种AI技术“打包组合”,针对具体业务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而不是依赖某一种单一技术。这也是Gartner认为“最有前景的AI技术之一”,因为它能直接解决独立AI工具的可靠性问题。
举个具体的例子:在物流仓储领域,单一的生成式AI无法完成“货物分拣”任务——它能生成分拣流程,但无法识别货物位置、判断货物重量。而复合式AI的解决方案是:先用计算机视觉识别货物的条码和位置,再用机器学习分析历史分拣数据确定最优路径,最后用生成式AI生成分拣操作指南,甚至联动AI智能体控制分拣机器人执行任务。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不仅效率提升,准确率也能大幅提高。
复合式AI的核心逻辑是“扬长避短”:生成式AI擅长“生成内容和方案”,计算机视觉擅长“识别图像和物体”,机器学习擅长“分析数据和预测”,把这些技术的优势结合起来,就能覆盖更复杂的业务场景。某医疗科技公司用复合式AI做“远程问诊辅助”:先用计算机视觉识别患者的CT影像,再用机器学习对比病历数据,最后用生成式AI生成初步诊断建议,医生只需在此基础上调整,既提高了问诊效率,又降低了误诊风险。
对于企业来说,复合式AI不是“另起炉灶”,而是“盘活现有资源”——很多企业已经引入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技术,只需将生成式AI与这些技术整合,就能形成更强大的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Tamersoy强调:“复合式AI有潜力解决独立AI工具的可靠性及其他问题,是未来的主要方向之一。”
2. 结果导向定价:从“按次收费”到“按效果付费”
“之前用AI生成营销文案,按调用次数收费,一次1元,生成100次可能只有10次能用,相当于花100元买10个可用文案,成本太高。如果能按‘可用文案数量’收费,一次5元,反而更划算。”某营销公司负责人的想法,正成为行业的新需求。
Doitong首席执行官Dmitry Mishunin的观点很尖锐:“当前生成式AI的‘按使用量付费’模式,是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一旦这些服务开始按结果而不是按尝试次数收费,整个行业将会腾飞。”
这句话戳中了很多企业的痛点。目前,大多数生成式AI服务采用“按调用次数”或“按token数量”收费——不管生成的结果是否可用,只要你用了,就得付钱。这就像去餐厅吃饭,不管菜好不好吃,只要点了就得买单,显然不符合企业的“成本逻辑”。
而“结果导向定价”,则是按“生成结果的质量”或“实际产生的价值”收费。比如,AI生成的文案如果被企业采用,按“采用数量”收费;AI优化的生产流程如果带来成本下降,按“成本节约金额的比例”收费。这种模式下,AI服务商需要对“结果负责”,倒逼技术提升质量;企业则能降低试错成本,更愿意尝试AI应用。
目前,已经有部分企业开始尝试这种模式。某AI文案工具提供商推出“按转化付费”服务:企业用AI生成的文案投放广告,如果广告带来了客户转化,再按转化数量付费,每转化一个客户收费20元;如果没有转化,则不收费。这种模式推出后,该平台的企业用户增长了3倍——因为企业没有“试错风险”,反而更愿意投入。
结果导向定价,本质上是“将AI服务商与企业的利益绑定”。当AI服务商不再只关心“调用量”,而是关心“企业是否真正受益”时,技术才会真正向“解决实际问题”倾斜,而这,正是生成式AI走出低谷的关键一步。
3. 编排系统:让AI智能体“协同作战”,而不是“单打独斗”
“单独让一个AI智能体处理客户全流程服务,很容易出错;但如果让‘客服智能体’负责沟通,‘数据分析智能体’负责用户画像,‘决策智能体’负责优惠推荐,最后由编排系统统一调度,效率和准确率能提升50%以上。”Lucidworks首席执行官Mike Sinoway的这个发现,点出了AI智能体的破局方向——编排系统。
所谓“编排系统”,就是一个“AI指挥官”,它能根据任务需求,将不同功能的AI智能体(或AI模型)组合起来,分配任务、协调流程、整合结果,最终完成复杂任务。Sinoway的判断很明确:“未来的突破不会来自单独工作的智能体,而是来自将任务分配给最具成本效益模型的编排系统。”
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企业要做一次“新品营销活动”,如果让一个AI智能体单独完成,它可能会顾此失彼——要么忽略了用户偏好,要么算错了营销预算。而编排系统的做法是:
1. 先让“数据采集智能体”收集目标用户的消费习惯、竞品活动信息;
2. 再让“数据分析智能体”分析用户偏好,确定营销重点人群;
3. 然后让“生成式AI”生成3套营销文案和活动方案;
4. 接着让“决策智能体”根据预算和预期效果,筛选出最优方案;
5. 最后让“执行智能体”将方案落地到各个营销渠道,并实时监控效果。
整个过程中,每个AI智能体只负责自己最擅长的环节,编排系统则负责“串起流程”,并在某个环节出错时及时调整(比如生成式AI的文案不符合品牌调性,编排系统会让它重新生成,或切换到另一个更合适的模型)。
这种“协同作战”的模式,不仅能提升任务完成的准确率,还能降低成本。比如,处理简单的数据分析任务,编排系统会调用低成本的开源模型;处理复杂的文案生成任务,再调用高精度的商业模型——这样既能保证效果,又能控制成本。
目前,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已经在布局编排系统。谷歌推出的“AI Orchestration Platform”,能帮助企业快速搭建AI智能体的协同流程;微软则在Azure中集成了编排功能,支持用户按需组合不同的AI服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需要自己开发编排系统,只需借助这些平台的工具,就能实现AI智能体的“协同作战”。
编排系统的出现,让AI智能体从“单打独斗的莽夫”变成了“协同作战的团队”,而这,正是解决AI智能体信任危机、提升实用性的核心——毕竟,再厉害的个体,也比不上一个高效协作的团队。
四、理性看待“幻灭期”:这不是终点,而是行业的“成人礼”
当生成式AI陷入幻灭期,有人说“AI凉了”,有人说“之前的炒作都是泡沫”。但在Planview首席数据科学家Richard Sonnenblick看来,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对AI信心的缺乏,主要是因为我们对ChatGPT的辉煌初体验,与频繁出现‘幻觉’、难以商业落地的现实之间存在不协调。但即便如此,承担风险并快速失败也值得庆贺。”
他的观点很有道理:100个生成式AI项目中,哪怕只有1个能产生价值,从长远来看,这个价值也足以证明总体投资是合理的。比如,某物流企业用生成式AI优化运输路线,虽然前期投入了150万,但最终每年能节省300万运输成本,不到一年就收回了投资;某媒体用生成式AI生成新闻摘要,虽然准确率不是100%,但每天能节省80%的编辑时间,让编辑有更多精力做深度报道。
这些成功案例告诉我们:生成式AI不是“不行”,而是“还没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它需要的不是“狂热的追捧”,而是“理性的探索”——企业需要放下“AI万能”的幻想,从自身业务痛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技术和场景;AI服务商则需要跳出“炫技”的误区,聚焦“解决实际问题”,用可靠的结果和合理的成本赢得企业信任。
Gartner预测,生成式AI需要2-5年才能走出幻灭期,进入“启蒙爬坡期”和“生产力平稳期”。在这段时间里,那些能沉下心解决“可靠性、成本、场景匹配”问题的企业和技术,终将成为行业的“幸存者”和“引领者”。
毕竟,任何新技术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从蒸汽机到电力,从互联网到移动支付,都经历过
相关文章
9月2日,据津云报道,全红婵哥哥全进华在参加厨艺综艺时,因选用自家养殖的180天走地鸡制作白切鸡,被评委指出“肉质偏老”而遗憾止步。对此,全进华在节目...
2025-09-03 0
【CNMO科技消息】9月3日,IDC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智能家居清洁机器人(包括扫地机器人、泳池机器人、割草机器人、擦窗机器人和空气净化机器人)市...
2025-09-03 0
9月1日,此前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以及配套《标识办法》发布...
2025-09-03 0
9月3日上午,一架承载了169名旅客的飞机从银川河东国际机场缓缓起飞,标志着银川=贵阳=吉隆坡的航班正式首航。 通航现场。 银川机场供图该航线由九元航...
2025-09-03 0
这次的牧场物语绝对是继3DS《三座乡村》之后最好玩的作品,他虽然是改编自2008年NDS的《欢迎来到风之市集》,但不只是重制这么简单,而是一款从零重新...
2025-09-03 0
美国政府周二正式通知台积电,将于年底前撤销其南京工厂的"经验证最终用户"特殊地位,这标志着华盛顿对华芯片封锁政策进入新的全面收紧阶段。这一决定不仅结束...
2025-09-03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微信雀神广东麻将修改器,以及微信雀神广东麻将插件下载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雀神广东麻将怎样换头像?...
2025-09-03 0
在产品开发过程中,IPD(集成产品开发)流程是实现高效研发的关键框架。本文聚焦于IPD流程中的产品计划阶段,详细拆解了这一阶段的目标、关键活动、交付件...
2025-09-03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