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快讯文章正文

海底藏着“发电站”!英国DeltaStream首测发电400kW

抖音快讯 2025年08月31日 14:26 1 admin

当人们还在为风力发电的“看天吃饭”发愁时,英国威尔士附近的拉姆齐海峡,一款沉在百米海底的设备悄然传出捷报——DeltaStream潮汐能系统首次实现稳定发电,功率达400 kW,足以满足200户家庭的日常用电。这款能驯服潮汐力量的“海底神器”,不仅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新方向,更让不少人想起:中国的潮汐能技术,早已在福建、浙江等地落地生根,甚至实现了“并网发电”的突破。

海底藏着“发电站”!英国DeltaStream首测发电400kW

潮汐能:被低估的“海洋能量银行”

提到清洁能源,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光伏、风电,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海洋中还藏着一座“永不枯竭的能量银行”——潮汐能。

与风力、太阳能的“不稳定”不同,潮汐是地球、月球、太阳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严格的周期性。以我国钱塘江大潮为例,每天两次涨潮、两次落潮,时间误差不超过10分钟,这种“可预测性”是潮汐能最大的优势。更关键的是,海水的密度是空气的800倍,相同流速下,水流能传递的能量远超风能——这意味着,一台直径10米的潮汐涡轮机,发电功率可能相当于3-5台同尺寸的风力发电机。

长期以来,潮汐能却因“开发难度大”被忽视。传统水力发电靠水坝蓄水,可海洋无边无际,无法像河流一样修建堤坝;再加上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底环境复杂(如暗礁、洋流),设备维护成本极高,导致全球潮汐能发展一直“不温不火”。

而DeltaStream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些痛点。它跳出“建坝蓄水”的传统思路,直接将发电设备沉到海底,让流动的潮汐“主动上门”,这种创新设计,让潮汐能从“理论可行”真正走向“实际应用”。

DeltaStream的“黑科技”:三角形钢架驯服潮汐

能在百米海底稳定发电,DeltaStream的设计藏着不少巧思。

从结构上看,它像一个趴在海底的“三角形钢铁巨兽”:主体是重量达数百吨的三角形钢架,无需打桩固定,仅靠自身重量就能稳稳“坐”在海床上,既减少了对海底生态的破坏,又能适应不同的海底地形。钢架顶部装有三个独立机舱,每个机舱里都藏着一台潮汐涡轮机,三个涡轮机协同工作,单台设备的最大发电功率可达1.2 MW——相当于1.2万台1000 W的电暖器同时运行。

最核心的创新,在于它的“自适应涡轮系统”。借助一套精密的液压装置,每个涡轮机都能像“风向标”一样,自动随潮汐流向调整角度,始终保持与水流方向垂直,从而最大限度捕捉能量。比如涨潮时水流向东,涡轮机就自动转向东;落潮时水流向西,涡轮机又会同步转向西,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完全自动化运行。

能量传输也同样高效:设备通过一根耐海水腐蚀的电缆,将产生的电能直接输送到岸上的变电站,经转换后接入当地电网。首次测试的400 kW功率,看似只是“小试牛刀”,但这背后验证了整套系统的稳定性——从涡轮机的转向精度,到电缆的输电效率,再到设备对海洋环境的适应能力,所有关键指标都达到了设计预期。

选址上,研发团队也下足了功夫。拉姆齐海峡之所以被选中,关键在于它的“先天优势”:一是潮汐流速稳定,每秒可达2-3米,能为涡轮机提供持续动力;二是海峡周边有天然岛屿遮挡,属于避风水域,减少了狂风巨浪对设备的冲击;三是靠近陆地,电网连接便捷,无需额外铺设过长的输电线路;最重要的是,这里没有繁忙的航运航线和拖网渔船,避免了设备被碰撞的风险。

中国潮汐能:早已不是“跟跑者”

当DeltaStream在欧洲崭露头角时,不少人可能不知道:中国的潮汐能开发,早已走在了世界前列,甚至实现了“规模化并网发电”的突破。

我国拥有长达1.8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潮汐能资源极其丰富。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我国潮汐能可开发装机容量达2179万kW,约占全球总量的1/10,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建成了第一座潮汐能电站——浙江江厦潮汐电站,经过多年升级改造,如今这座电站的总装机容量达3900 kW,年发电量超过600万kWh,不仅为当地居民供电,还成为全球潮汐能研究的“活化石”。

近年来,中国的潮汐能技术更是迎来“爆发期”:

- 福建平潭潮汐能电站:采用“双向发电”技术,涨潮、落潮时都能发电,单机容量达5000 kW,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潮汐能发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1200万kWh,能满足5000户家庭用电。

- “海脉”号潮汐涡轮机:由我国自主研发的750 kW潮汐涡轮机,采用全密封设计,能在水下30米深度长期运行,发电效率比国际同类产品高出10%以上,已在浙江舟山完成海试。

- 规模化应用探索:不同于DeltaStream的“单点测试”,我国正在推进“潮汐能 farms”(潮汐能农场)建设,计划在福建、浙江等地的适宜海域,批量部署潮汐涡轮机,形成总装机容量达10万kW的潮汐能发电基地,预计2030年前实现并网发电。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在潮汐能生态保护上的“精细化操作”。比如福建平潭电站,在涡轮机外部加装了防护网,防止海洋生物被卷入;同时定期监测海域的水质、鱼类种群,确保发电设备不会破坏海洋生态——这种“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恰好解决了DeltaStream目前正在探索的“环境互动”难题。

潮汐能的未来:为何说它能补全清洁能源“拼图”?

无论是DeltaStream的400 kW测试,还是中国潮汐能电站的稳定运行,都在证明一个事实:潮汐能有望成为补全全球清洁能源拼图的“关键一块”。

从全球“双碳”目标来看,潮汐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是“零碳能源”,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同时又具有“稳定性”,能弥补光伏、风电“白天有光才发电、有风才转”的短板,为电网提供“基础负荷”。比如在欧洲,不少国家计划将潮汐能与风电、光伏组合,形成“风、光、潮互补”的能源系统,让电网供电更稳定。

从技术发展来看,潮汐能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十年前,潮汐能的度电成本(每发1kWh电的成本)高达3元以上,远超风电的0.5元、光伏的0.3元;而现在,随着技术升级和规模化生产,我国潮汐能的度电成本已降至1.2元左右,预计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0.8元,与风电成本基本持平。

当然,潮汐能的发展仍面临挑战:比如高流速的潮汐海域有限,全球适宜开发的海域仅占海岸线的5%左右;设备维护成本仍较高,水下设备出现故障时,需要专业潜水设备或水下机器人进行维修。但这些问题,都在随着技术进步逐步解决——比如中国研发的水下机器人,能在300米深海完成设备检修,将维护成本降低40%以上。

结语:海洋里的清洁能源,才刚刚开始

当DeltaStream在拉姆齐海峡发出第一度电时,当中国的“海脉”号涡轮机在舟山海域平稳转动时,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的能源时代——海洋能源时代的到来。

潮汐能或许不会像光伏、风电那样“遍地开花”,但它在沿海地区的价值无可替代。对中国来说,广阔的海岸线和领先的技术,让我们有机会成为全球潮汐能发展的“领航者”;对全球而言,DeltaStream和中国潮汐能电站的探索,正在为人类打开一扇“向海洋要能源”的新大门。

未来,当你站在海边,看到的可能不只是潮起潮落,还有海底那些默默工作的“发电神器”——它们正将海洋的力量,转化为点亮万家灯火的清洁能源,为地球的“碳中和”之路,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而这,才只是海洋能源故事的开始。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