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快讯文章正文

深一度·会客厅 | 驭风揽云,共谱“气象丝绸之路”新篇

抖音快讯 2025年08月30日 13:17 1 admin

来源:【宁夏日报】

沙漠与科技相遇,古老丝路正在云图数据中焕发新生。

8月29日,在第七届中阿博览会气象技术交流会客厅沙龙现场,专家学者齐聚银川,围绕风云卫星应用、人工智能预报、沙尘暴监测等前沿议题展开对话,共商防灾减灾之策,共绘绿色能源蓝图。

深一度·会客厅 | 驭风揽云,共谱“气象丝绸之路”新篇

气象交流会客厅沙龙现场,嘉宾踊跃提问。

慧眼观天,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全球治理

深一度·会客厅 | 驭风揽云,共谱“气象丝绸之路”新篇

王劲松:风云卫星国际用户应急响应机制,目前已为37个注册国家提供超过160次应急响应服务。

“风云气象卫星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观测系统,正在为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目前,风云卫星已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服务。”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王劲松介绍,自1988年以来,中国已成功发射2代4型21颗气象卫星,涵盖风云二号、风云三号、风云四号系列,目前8颗卫星在轨运行,形成“广覆盖、高精度、全定量”的全景谱系。

在灾害监测方面,风云卫星表现出色。可实现对强对流天气的识别、追踪和降水估计,提升短临预警时效;对热带气旋进行实时监测,支持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开展高温热浪和干旱监测预警,保障民众健康和生态环境;有效监测沙尘暴并预测其移动方向和影响范围;对洪涝灾害进行大范围快速动态监测,为抢险救灾提供技术保障;动态监测森林草原火灾,分析其对植被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此外,还能对火山喷发及其影响进行有效监测。

“为更好地服务国际用户,中国构建了风云卫星遥感应用服务体系。卫星天气应用平台主要面向气象从业者,支持多通道合成图和二级产品分析;卫星监测分析与遥感应用系统面向遥感专家,提供风云三号卫星监测产品和数据分析服务。”王劲松介绍,“风云地球”国际版平台可提供全球、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的定制化卫星遥感应用服务,涵盖从数据接收到智能分析的全链条解决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风云卫星国际用户应急响应机制,目前已为37个注册国家提供超过160次应急响应服务。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通过举办国际培训班、设立奖学金、开展访问学者项目等方式,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国家共同培养早期预警领域专业人才。目前已成功举办3次风云卫星国际用户大会,今年大会将于10月在青岛召开。“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深度对接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气候变化应对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全球提供更优质的气象服务,助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灾害预警体系。”王劲松表示。

云海耕天,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助力防灾减灾

深一度·会客厅 | 驭风揽云,共谱“气象丝绸之路”新篇

赵志强:中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已形成“研产销用”一体化体系,正成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灾害防治的关键力量。

“中国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已形成‘研产销用’一体化体系,正成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灾害防治的关键力量。”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副主任赵志强介绍,自1965年国家级人影中心组建以来,历经60年发展,该中心承担国家级业务、跨区域指挥、科研研发三大核心职能,服务覆盖旱涝防控、生态修复等多元场景。

我国典型的季风气候导致旱涝交替频繁,常年干旱面积达68.9万平方公里,干旱导致粮食损失占全国总损失的62%。对此,中心构建“五类关键技术+两个业务平台”核心体系,1公里分辨率的云降水显式预报系统、300米级百米模式预报系统,可精准生成云系、降水等30余种预报产品;暖云催化数值模式、雷达卫星监测技术,搭配58架增雨飞机、智能火箭发射装置,形成“空天地”立体化作业网络,既能应对城市冰雹防控、南方盛夏抗旱,也能支撑森林草原扑火、西部冰川增雪等需求。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通过技术输出、装备共享和能力建设开展人影科技服务。今年,我国与阿联酋达成共建联合研究中心意向,推进大型无人机联合增雨试验;与沙特推进国产新舟60增雨飞机技术服务;与泰国联合开展无人机暖云催化作业,并组建“云室联合实验”等联合团队,深化技术交流。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人影科学技术研究,扩大国际合作网络,为全球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保护提供中国方案和技术支撑。”赵志强表示。

风光无限,精准气象护航绿电发展

深一度·会客厅 | 驭风揽云,共谱“气象丝绸之路”新篇

朱小祥:阿拉伯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巨大,预计未来几十年清洁发电装机将保持快速增长,这为中阿能源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风光”绿电,离不开风云变幻。在我国加快能源转型、推进“双碳”战略的进程中,气象服务正在成为新能源发展的“千里眼”和“智慧脑”。

“当前我国正加快搭建能源气象业务体系,以支撑‘双碳’战略和能源安全。”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主任朱小祥介绍,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56%,历史上首次超过火电。而这些“靠天吃饭”的风电、光伏项目,正通过越来越精准的气象服务,提升发电效率,保障电网安全。

朱小祥表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能源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大风天气直接影响风电出力,云量变化关系光伏发电,就连气温高低都会影响用电负荷。为此,我国气象部门研发了覆盖新能源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从电站选址、建设到运营维护,都能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

据介绍,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能源气象服务,目前已形成覆盖能源行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为规划、选址、融资、建设、运行、维护等全流程提供定制化服务,服务对象包括各级政府、发电企业、电网公司、金融机构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服务已经走出国门。我们为阿拉伯国家提供了沙尘天气对光伏发电影响的预报服务,这也是中阿气象合作的重要内容。”在朱小祥看来,阿拉伯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巨大,预计未来几十年清洁发电装机将保持快速增长,这为中阿能源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朱小祥说,中国气象局将深化气象与能源行业融合,加强精细评估、精准预报、精确预警能力,全面支撑能源生产、供给、消费、安全体系。同时拓展与阿拉伯国家合作,推广中国气象观测设备和预报技术,联合开展特殊地形资源评估和沙尘、高温影响研究,建立人才培训与示范服务机制,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等场景开展风光互补示范,推动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宁夏日报记者 王瑞 马越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