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重庆市科技创新大会引发我市各界热议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30日 13:15 1 admin

新重庆-重庆日报 首席记者 张亦筑

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重庆市科技创新大会引发我市各界热议

8月28日,重庆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在全市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将以迭代深化“416”科技创新布局为牵引,加快打造更多科技创新标志性成果,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大智慧和力量。

聚焦“五力”形成标志性成果

“本次大会系统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责任重大。”市科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伟表示,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聚焦提升创新平台影响力、关键产业链控制力、产业集群竞争力、创新资源集聚力、人工智能发展综合竞争力,以产业创新为引领,着力构建重大方向、灵魂人物、标志平台、重大成果创新矩阵,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标志性成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更好形成空间集中、产业集群、创新集成的市域创新格局,离不开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的支撑引领作用。

对此,重庆大学副校长李剑表示,为发挥好高校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重庆大学将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基础领域、交叉前沿领域和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难点,实现科技成果高水平转移转化,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为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西南大学副校长范大明表示,西南大学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庆发展需要,以生物学、教育学等“双一流”建设学科为引领,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交叉融合,强化有组织科研;依托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力争在智慧农业、生物制造等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以食品科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大学科技园重塑升级为契机,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本次大会上,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揭晓,由西南大学完成的“家蚕泛基因组与重要性状遗传基础研究”项目荣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作为第一完成人,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代方银在领奖后倍感振奋。他表示,团队将以此次获奖为新起点,不忘初心、不懈创新、砥砺奋进,怀揣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建设好全国重点实验室,努力打造资源昆虫领域具有显著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由重庆交通大学牵头完成的“山区大跨拱桥数智建养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建庭表示,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载体,团队将持续聚焦桥梁智能建造与智慧运维方向,从桥梁建养新材料、桥梁建养机器人等领域不断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打造桥梁康养大产业,服务交通强市建设和国家战略需求。

同样作为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代表,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院长曾和平表示,该院将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着力增强策源功能,努力将更多前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赋能“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能级提升,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新型研发机构的力量。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本次大会强调要着力深化融合互促,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引领科技创新效能,这让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感到很振奋,也有了新的思考。

他表示,西政将以“法律科技”融合创新为核心驱动,以技术突破和协同创新赋能法庭科学司法实践,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计算科学与法学理论、司法实践、超大城市治理、司法鉴定等领域交叉研究,促进科技与法学、国家安全学、政治学、法庭科学等学科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法律”学科体系,主动融入市域创新体系,为我市“416”科技创新布局迭代深化提供助力。

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温涛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尤其关注。他表示,围绕“产业出题、科技答题”,重庆工商大学将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有组织科研,以培育构筑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汇聚大团队为载体,跨界整合创新资源,塑造学校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核心科研力量,不断提升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的能力。围绕“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选准学校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着力点,在绿色低碳、智能感知、食品安全、金融科技等领域培育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服务行业产业发展。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表示,学校将立足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局,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主动融入地方发展。一方面,构建跨学科融合平台,将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深度嵌入艺术创作与教学全流程,系统培养懂艺术、通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聚焦重庆智能化与产业创新,特别是依托川美在工业设计、艺术科技、航空航天设计等领域已有成果持续发力,以艺术创造力赋能产业升级与产品美学提升,构建“人工智能+艺术教育”新生态。

重庆中医药学院党委书记周建军表示,该校将聚焦中医药传承创新与现代化发展,加快组建高能级科研平台和跨学科创新团队,围绕中药新药创制、经典名方开发、智慧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等方向开展有组织科研攻关。积极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与应用,助力重庆中医药产业全链条升级和品牌提升,为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持续贡献“中医智慧”“学院方案”和“人才支撑”,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现代化新重庆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重庆开放大学校长田盈表示,为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重庆开放大学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特色及智能制造、智能建造、供应链管理等集群优势,以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主线,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领域,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与科研平台建设,通过构建适应“两业融合”发展需要的“3+3+3”学科专业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推动教育成果赋能产业升级,为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现代化新重庆贡献更大力量。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许磊表示,该校将深度嵌入“企业主导、校企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向更高能级跃升。依托先进制造的办学基因,精准对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等核心产业,动态优化专业布局,构建“大科研”创新生态。分层分类打造科研平台,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统筹资源开展有组织科研,全面提升服务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能力。

塑造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本次大会提出,提质推进“双倍增”行动计划,持续提升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实力,统筹用好央企、国企、民企、外企各类创新资源,更好发挥龙头链主企业作用,高水平打造产业创新综合体。

“这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菁华表示,下一步,市国资委将充分发挥市属重点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紧紧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紧密融合,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此次大会强调着力强化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塑造产业集群发展新优势,我们深感振奋、备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以科技自立自强助力重庆电网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刘欣宇说。

在本次大会揭晓的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中,由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牵头完成的“大型受端城市电网灵活性负荷侧资源全环节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成果为重庆保障了充足的电力供应,有效降低全社会用电成本,助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尤其是极大地推动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下一步,公司将围绕本次大会擘画的科技创新新蓝图,继续把满足民生需求、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勇攀科技高峰,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向纵深推进贡献更多电网力量。

“华兰生物始终致力于生物医药的研发与产业化,是重庆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华兰生物工程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宝献说,近年来,他深切感受到,重庆围绕关键技术突破、产业能级提升和创新生态优化所实施的系列举措正在显现实效。此次荣获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不仅是对企业坚持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的肯定,也让企业对未来发展更加充满信心。

他表示,今后,公司将更加积极融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重点在血液制品方向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与在渝高校、科研机构构建更加紧密的协同创新机制,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重庆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大会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让我深刻感受到重庆对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重庆市天实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晏政波表示,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和持续投入。按照本次大会为科技创新标注的清晰航向,天实精工将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开拓奋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贡献力量。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