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潮评丨世界级工程背后有“定海神针”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28日 20:20 1 admin

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

潮评丨世界级工程背后有“定海神针”

图源:宁波晚报截图

8月2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卢春房、何川和6位行业专家组成“智囊团”,走进中铁十四局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宁波侧施工现场,“把脉”世界最长海底隧道建设。在谈到盾构机相关零部件国产化替代时,面对“国产的已经造出来,但大家不敢用”的问题,钱七虎院士多次强调“总是要过这个关的”。此外,专家组还特别针对饱和带压作业和海底对接施工两项技术进行评审。此次专家论证后,这两项技术将逐步在金塘海底隧道实施。

金塘海底隧道是甬舟铁路全线的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长16.18公里,其中海底盾构段长11.21公里,最大埋深达78米,也是世界最长的海底高铁隧道。既然带有“世界级”的前缀,就大概率有世界难题要挑战,科技壁垒要突破,事实也确实如此——既要穿越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也要下穿23根石油管线、海堤、冠保码头、青峙码头、进港航道等40余处地面风险源,还要与杭甬复线二期公路隧道交叉并行。但难,不代表不可为。“顶级智囊”一线指导,施工团队齐心协力、干劲十足,正是这种“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的信念,构成了工程顺利推进的强大底气。

具体看这则新闻,至少释放了两个信息。一是国产盾构零部件实现技术突破后,必须直面“应用关”;二是在超级工程建设中,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与攻坚正在成为常态。对此该如何看待?钱七虎院士已然给出铿锵回应:“相信中国技术”“稳步推进,我们比外国强多了”。这些话的背后,是一种坚定的自信,更蕴含一种“敢走自己的路”的勇气。

回首国产盾构机的发展历程,恰如一场逆袭,从无到有、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制,每一步都写满艰辛。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敢用国产零部件,不敢在真实场景中反复锤炼,又怎能实现从“有”到“强”的飞跃?没有应用,就谈不上迭代;没有信任,就难以激励科研人员攻克更多“卡脖子”难题。这不仅关乎一台机器、一条隧道,更关乎我们能否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其他关键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也是同理。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跨越,靠的正是一次次这样的突破与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据公开报道显示,自项目开工以来,钱七虎院士多次现场把脉问诊、定向护航。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以88岁高龄奔走一线、传道解惑,甘作工程建设的“铺路石”与“点灯人”。从南京地铁抢险到海底隧道论证,从捐资助学到亲临工地指导,他用行动诠释何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们看到,科学家精神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扎根在泥土中、熔铸在工程里、体现在担当处。这样的国之脊梁,令人敬仰,也照亮我们每个人价值追寻的方向。

每一个大国重器的背后,都站着一群大国工匠。他们立于科研与实践、国家与人民需要的交汇处,以学识、信念与责任感,成为关键时刻的“定海神针”。他们是真正的“国宝”,是我们最该追随的“星”。而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修了多少路、建了多少隧道,更在于是否培育出了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善用科技、敢给机会的社会土壤。越来越多泰斗级专家走进一线,越来越多大国工匠崭露头角,正是这种土壤日益肥沃的明证。

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终将贯通。未来,我们还将创造更多工程奇迹、技术奇迹。但比奇迹更值得铭记的,是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中国自信,那是无数个时代奋斗者,以毕生坚守写就的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