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网讯 汇川技术8月28日发布公告,在公司回答调研者提问时表示,当前商业服务场景的人形机器人落地多为实验性质或试用性质,还未进入量产阶段。公司在...
2025-08-29 0
这两天,我的朋友圈,被一份文件刷屏了。
8月26日下午,中国政府网的公众号,发布了一份新政策。政策的标题,是《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国家专门为一项技术发布行动纲领,其实并不多见。这背后,大概率是有大事要发生。所以,这份AI新政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这是继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之后,国家层面对AI战略的全面升级。有人说,这份AI新政,比十年前那份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还要重要。还有人说,这意味着一场十年一遇的大机遇。
总之,“这是一份极其重要的文件”,成了很多人的共识。
但是……你知道的……这份写着“新质生产力”、“人机协同”、“智能原生”、“科学大模型”等等专有名词的文件,太晦涩难懂了。
那么,这份国务院重磅发布的AI新政,到底说了些什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怎么就“十年一遇的大机遇”了?
老规矩。今天,我们一起,用最浅显的语言,梳理一遍。
01
AI新政,是一份“作战地图”
提问。这份文件,到底想干什么?
答。这不仅是一份技术指导文件,更是一份关于未来,关于经济社会转型的“作战地图”。
这张地图上,有一个无比清晰的终点站。它叫,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套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
过去,我们的动力引擎,是土地、资本、劳动力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人多,厂房多,投资多,经济就能增长。但是,这就像烧汽油一样。虽然能跑,却有消耗,有瓶颈,有污染。这套动力引擎,遵循的是“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你投入的第十个亿,所带来的增长,大概率不如第一个亿。
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燃料,是科技创新。特别是人工智能。它不再主要依靠“人多手多”的体力,而是依靠“超级大脑”的智慧。这套动力引擎,遵循的是“网络效应”和“边际成本递减”的规律。一个AI模型训练好了,是服务一万个人还是服务一百万个人,成本不会有“质”的差别。
换句话说,过去,我们用“人口红利”的肌肉增长,遵循物理世界的规则。未来,我们要靠“智能红利”的大脑思考,利用数字世界的法则。
这就是文件最底层的逻辑。
通过“人工智能+”这个行动,全面、系统地完成“动力引擎”的切换。
这不仅是发展方式的变化。也是生存方式的变化。在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谁能率先完成这个切换,谁就更有机会掌握下一代发展的主动权。
那么,什么又是“人工智能+”?
想要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我们可以先看懂它的“前辈”,“互联网+”。
“互联网+”的核心,不是用互联网颠覆所有的行业,而是把互联网这个“连接器”,嫁接到各行各业,提升效率,创造新的模式。它像是给中国经济社会,铺设了一条史无前例的“信息高速公路”。
而“人工智能+”,就是在“互联网+”解决“连接”问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解决“激活”的问题。
如果说,“互联网+”是给每个行业都“通了网线”,让数据得以流动。那么,“人工智能+”就是给每个行业都“装上云端大脑”,让流动的数据产生智慧。
它不是要“替代”,而是要“赋能”。它本身不是目的。它是我们抵达“新质生产力”这个终点站的交通工具。它承认现有产业的价值。也尝试注入新的灵魂。
而为了能够确保顺利抵达,这份“作战地图”,还清晰地标注了3个关键的“里程碑”。也就是三步走的时间表。
到2027年,AI要和关键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的智能终端、智能体的普及率,要超过70%。这就意味着,三年后,你的AI助理,可能会像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普及。它不再是少数极客的玩具,而是大众化的生产力工具。
到2030年,AI要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智能设备普及率超过90%。到那个时候,一个企业如果不具备AI能力,可能会像今天没有网站和电商的企业一样,寸步难行。
到2035年,我们要全面进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时的AI,将像今天的水和电一样,成为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这是一种顶层设计。
它要做的,不是给旧地图打几个补丁。而是要直接展开一张通往“智能时代”的新地图。
而我们每个人,每一家公司,都需要在这张新地图上,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02
新的“动力引擎”,会重塑我们的产业
新地图,已经展开。
那么,新的“动力引擎”,要如何驱动庞大的经济体?
我们来看文件里最核心的部分。“人工智能+产业”。这也是价值创造的主战场。
文件里,产业,分成了“科技研发”和“实体产业”两个部分。AI在这两个领域的角色,也略有不同。
在“科技研发”领域,AI扮演的,是“加速器”的角色。
科学研究,很多时候是在大海捞针。
比如,研发一款新药,可能要从几百万种分子组合里,筛选出有效的那一个。过去,靠人力和实验,可能需要十年,花费数十亿。但现在,AI可以像一块“智能磁铁”,直接下到大海里,大大提升捞针的效率。它能快速模拟、预测、筛选,把科研人员的时间,从海量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从0到1”的创造性突破。
再比如,发现一种新材料。过去,靠的是科学家的灵感和反复试错。但现在,AI可以通过学习海量的材料学数据,直接推演出可能存在的新材料配方,大大缩短研发周期。
AI之于科研,就像显微镜之于生物学,望远镜之于天文学。它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看不见的世界。一个由数据和规律构成的世界。
这也是文件中提到的,“要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的底气。
而在实体产业领域,AI扮演的,是“重塑者”的角色。
怎么重塑?
文件里提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智能原生。
什么是“智能原生”?
我们可以把企业分成两种。“AI原生”企业,和“AI移民”企业。
“AI移民”企业,是那些已经很成熟的传统企业。他们在努力学习AI,把AI技术一点点地应用到自己原有的业务流程里。比如,一个传统工厂,引进了一条机器人生产线来降本增效。一家零售公司,用AI来做用户画像,精准推荐。这当然很好。
但是,“AI原生”企业,是另外一个物种。他们从诞生的第一天起,整个公司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就是基于AI来构建的。AI不是他们的一个部门,而是他们的“操作系统”。
举个例子。
一家传统的服装公司,可能会用AI来分析流行趋势。这是“AI移民”。而一家“AI原生”的服装公司,可能是用户上传一张草图,AI自动生成设计、匹配面料、指挥柔性供应链生产,72小时内送到你家。他的核心竞争力,不是设计能力,而是基于AI的快速响应和个性化满足能力。
也就是说,“AI移民”思考的,是如何用AI优化现有业务。而“AI原生”思考的,是AI存在的前提下,业务应该是什么样子。
国家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AI融入战略,成为“智能原生”企业。
这也是在鼓励一种更彻底的进化。因为“AI原生”企业,代表了全新的商业范式,将创造巨大的增量价值。
当然。除了工业,咱们还有农业和服务业。
在农业,AI正在成为“新农人”。在一个未来的农场里,天上,是无人机在巡视。通过多光谱摄像头,AI能判断出哪块地的庄稼缺氮,哪块地有虫害。地上,是传感器在监测土壤的温湿度和酸碱度。AI综合所有数据,精确控制灌溉和施肥系统,让每一滴水、每一克肥料都用在刀刃上。为的,是超越人类经验的“精耕细作”。
在服务业,AI也在成为“新模式”。比如,AI律师可以帮助我们起草合同、分析案卷。AI金融分析师可以7x24小时地监控全球市场。这背后,是一种专业服务的“平民化”。过去,只有大公司才能享受的昂贵专业服务,未来,普通人也能通过AI廉价地获得。
无论是科研、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AI都在做同一件事。
重塑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
产业的智能化,本质上是一场效率革命。它要把我们大量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像当年机器替代“体力劳动”一样,外包给AI。从而,把人类从“认知负重”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高阶的创造。
这,就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本质。
03
同时,也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产业”。听上去,有点意思。
那么,我们的生活呢?又会发生哪些具体的改变?
我们把镜头,拉回到衣食住行、工作学习。
这次的文件,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人工智能+消费”和“人工智能+民生”。毕竟,任何宏大的技术叙事,最终都得落在老百姓的福祉上。
其中,有一个东西,会成为未来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标配”。它叫,智能体。
什么是“智能体”?
举个例子。
现在的语音助手,更像一个“计算器”或者“遥控器”。你按一下,它算一下。你问一句,它答一句。它的交互,是“指令-执行”的模式。你让它设个闹钟,它并不会帮你多想一步,你明天是不是要早起赶飞机。
而“智能体”,更像一个“私人管家”或者“贴身助理”。它的交互,是“意图-规划-执行”的模式。它会尝试理解你的复杂意图,能自主规划,能调用各种工具,帮你把事办成。
比如,你对你的“智能体”说,这个周末,我想带家人去海边玩一下,放松放松。
然后,它会立刻开始工作,分析你的喜好(知道你喜欢安静的海滩),查询你家人的日程(发现你女儿周六上午有钢琴课),筛选合适的海边城市(排除掉天气预报有雨的),预订评分最高的亲子酒店,购买时间最合适的高铁票(避开钢琴课时间),规划当地的出行路线和美食攻略(找一家你太太喜欢的海鲜餐厅),最后把一套完整的方案,发给你确认。
这背后,是大型语言模型连接了无数的现实世界应用。它有了“手”和“脚”,能真正地“办事”了。
未来的智能体,不是你问一句、它答一句的工具,而是你定一个目标、它给一套方案的伙伴。它会成为我们在数字世界的“化身”,代表我们去处理海量的信息和任务。
文件中提到,要“支持开辟智能助理等服务新入口”。
这就是在为“智能体”时代的到来,铺平道路。新的商业生态,将围绕这些“智能体”展开。
除了消费,AI也会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工作上,AI会成为我们的“拍档”。
过去,我们很多人的工作,是信息的“搬运工”和“加工者”。未来,这些重复性的脑力劳动,都可以交给AI。而我们自己,就专注在创意、决策、情感沟通这些更有价值的工作上。
AI,不是来抢我们饭碗的。它是来给我们“减负”的。让我们去做更像“人”的工作。
未来,一个人的生产力,可能不取决于他自己有多强,而取决于他驾驭AI的能力有多强。
在生活上,AI也会成为我们的“专家”。
比如,在教育领域,AI可以成为“千人千面的老师”。它能根据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和特点,定制专属的学习计划。它甚至能通过分析孩子的答题习惯,判断出他究竟是概念没懂,还是计算粗心,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比如,在医疗领域,AI可以成为“24小时的健康顾问”。它能通过你的智能穿戴设备,实时监测你的健康数据,提前预警疾病风险。AI阅片的能力,在很多场景下已经超过了人类专家,这能极大地弥补基层医疗资源的不足。
再比如,养老、助残、文化娱乐……
如果说,产业智能化,是让国家这部大机器跑得更快、更强。那么,生活智能化,就是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有品质,也更有温度。
这不是遥远的未来。这是正在身边发生的事儿。
04
盖一栋史无前例的“智能摩天大楼”
听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有些激动了。这幅蓝图,太宏伟了。
可是,这么宏伟的蓝图,能实现吗?靠什么来实现?它的地基,扎得够牢吗?
一份成熟的“作战地图”,必然要附带一份详尽的“后勤保障计划”。
在这份文件里,国家花了整整八个部分,来讲如何“强化基础支撑能力”。
你可以理解成,实现“人工智能+”,就像是要盖一栋史无前例的“智能摩天大楼”。
盖楼,需要什么?
首先,需要“钢筋”和“水泥”。
这栋大楼的“钢筋骨架”,就是算力。没有足够强大的算力,AI模型就没法训练。所以,文件强调,要搞AI芯片,要建超大规模的智算中心,还要把全国的算力统筹起来,形成一张“算力网”。这就像建立一个国家级的钢筋生产和调配体系。
大楼的“混凝土”,就是数据。AI是靠“喂”数据长大的。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了AI的“智商”。我们国家有海量的数据,但很多是“毛坯数据”。所以,要建设“高质量科学数据集”,还要完善“数据产权制度”,让数据像混凝土一样,既能保证标号和质量,又能顺畅地流动和浇筑。
没有强大的算力,再好的算法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海量的高质量数据,再强的模型也只是无源之水。
算力和数据,就是智能时代的“钢铁”和“石油”。
其次,需要“图纸”和“工程师”。
大楼的“设计总图”,就是大模型。所以,要“提升模型基础能力”,鼓励多路径探索。这意味着,国家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要鼓励各种技术路线百花齐放,最终让市场去检验哪种“设计图纸”最优秀。
而把图纸变成现实的“工程师”和“建筑工人”,就是人才。所以,要从小学到大学,全面普及AI教育,培养领军人才。这不仅仅是培养几个科学家,而是要构建一个庞大的、多层次的人才金字塔,从顶尖的架构师,到熟练的AI应用工程师,再到懂得使用AI的普通劳动者。
然后,需要“开放的生态系统”。
一栋伟大的建筑,不可能是由一家公司闭门完成的。它需要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开发者共同协作。这个协作的平台,就是开源生态。所以,要“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这就像是把一部分优秀的“设计图纸”和“建筑模块”公开,让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添砖加瓦,共同把大楼盖得更快、更好。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需要“安保”和“法规”。
这栋摩天大楼,不能有安全隐患。AI的风险,比如偏见、歧视、隐私泄露、黑箱决策等等,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要提升安全能力,防范模型的“幻觉”等风险。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建筑规范”,也就是政策法规和伦理准则,确保这栋大楼的使用者,安全、放心。
地基的深度,决定了摩天大楼的高度。
在这些基础领域下苦功,就是为了确保我们未来的智能大厦,能建得足够高,足够快,也足够稳。
最后的话
好了。关于这份重磅的AI新政,我们就聊到这里。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几个问题。
这份国务院重磅发布的AI新政,到底说了些什么?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怎么就“十年一遇的大机遇”了?
我想,我们可以用一个比方来总结。
十年前的“互联网+”,是为中国经济社会,铺设了一条史无前例的“信息高速公路”。它连接了一切,让信息和商业的流动效率,发生了核弹级的提升。而今天的“人工智能+”,是在这条宽阔无比的路上,正式响起了发车枪。
无数辆拥有“自动驾驶”能力的“智能汽车”,正蓄势待发,准备驶向各行各业。它们将彻底重塑这条路上的交通生态,定义全新的商业规则。
这是一个时代的交接。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启。
它带来的,是挑战,更是我们每个人面前,真实可见的机遇。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是关乎未来十年、二十年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一跃。对于一家企业来说,这是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甚至实现“范式转移”的宝贵窗口。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这不仅仅意味着新的工具和体验,更意味着新的学习方向、新的工作可能。
它不是少数科技巨头的专利,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时代背景。
这,就是“人工智能+”。
它是一个国家的雄心,是一个时代的号角,更是我们每个人身在其中的未来。
这个未来,异常精彩。
祝你,看懂它,理解它,然后,拥抱它。
祝你,玩得愉快。
观点/ 刘润 主笔/ 二蔓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静
相关文章
证券日报网讯 汇川技术8月28日发布公告,在公司回答调研者提问时表示,当前商业服务场景的人形机器人落地多为实验性质或试用性质,还未进入量产阶段。公司在...
2025-08-29 0
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前言·】——»估值数十亿,有小米资本加持的芯片企业尊湃通讯为何突然倒闭?它并非因市场竞争失利或资金链断裂而亡,而是源于一场...
2025-08-28 0
九月开学季,浙大机器狗为新生搬运行李的视频火遍全网。这场科技与温情的巧妙融合,不仅令无数网友惊叹,也为我们这些幼儿教师打开了一扇充满可能性的窗。我不禁...
2025-08-28 0
您好:这款游戏是可以开挂的,软件加微信【添加图中微信】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其他人...
2025-08-28 0
走进厨房,你第一眼会发现哪里不太对——灶具还在,台面整洁,橱柜雅致,但那个常年霸占视野、沾满油污的庞大油烟机,不见了。不是被拆走了,而是它学会了「隐形...
2025-08-28 0
8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蜜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AI审校新成果参加,以“聚焦出版:AI审校再升级”为核心,通过...
2025-08-28 0
当我们接听电话时,往往能从对方声音的特质猜测出他们可能在什么环境中——是在空旷的大厅里,还是在狭小的房间内?现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
2025-08-2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