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外卖大战,谁在买单、谁是赢家?专家呼吁提升补贴规则透明度

抖音推荐 2025年08月26日 23:05 1 admin
外卖大战,谁在买单、谁是赢家?专家呼吁提升补贴规则透明度

8月23日,三部门就《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于平台的补贴促销活动,该行为规则拟作出回应。

近期,外卖平台掀起“补贴大战”。一杯标价35元的拿铁咖啡,在享受免运费等多重优惠后,最终只需支付0.9元。大额补贴点燃消费者狂欢,但也引起一系列争议与讨论:外卖补贴,到底谁在买单、谁是赢家?低价会导致低质吗?平台掀起“价格战”,哪些行为触发了竞争担忧?

8月19日,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涉外法治学院主办的一场主题为 “2025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竞争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专家从不同维度探讨了外卖“补贴大战”。多位与会专家建议,平台提升补贴规则透明度。比如,适当披露补贴分担比例、持续周期、商家参与条件等,避免平台竞争行为以牺牲弱势交易方的生存为代价。

外卖大战在拼什么?用补贴获客抢占流量入口

今年4月以来,外卖平台掀起百亿“补贴大战”。在大额优惠券的吸引下,用户消费热情被点燃,各平台订单量屡破新高。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竞争法中心研究员王轩看来,外卖补贴本质上是将原本用于购买流量、投放广告的资金直接转化为对消费者的价格优惠,以此激励其在平台上进行消费,不再依赖第三方社交、短视频平台进行导流。

据王轩介绍,在采取补贴策略前,几家平台每年投入数百亿至上千亿购买流量——如果某阶段的推广力度减弱,用户月活时长和交易量均会产生显著下降。如今,平台将这笔费用直接用于补贴消费者,不仅提高了获客效率,也让消费者直接获得了实际利益。

“平台补贴后,谁受益了?”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清杰认为,至少从短期看,消费者是受益方;但是长期看,如果平台补贴行为引起了价格恶性竞争,出现食品安全没保障、商家权益受损等问题,则需要政府层面予以规范。

在周清杰看来,在消费疲软的背景下,应当给予平台补贴一定宽容度。从企业行为看,补贴促销能带动平台的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进而提高其在资本市场的估值。这是平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表现,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求。

综合多位专家观点,此次平台 “补贴大战”看似是外卖之争,实质是为了新的流量入口,瞄准“从送外卖到送万物”的即时消费场景,抢占本地生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高地。

当前,平台经济领域已进入存量竞争的阶段,即时零售作为重要的业务增长点,成为各家争夺的市场。用户打开App点完外卖,再顺手买别的商品,提高App打开频次、延长用户使用时长、带动其他业务增长,也是本轮外卖补贴的核心目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进一步提到,平台通过补贴抢占当前用户心智,实则是为未来流量入口竞争提前布局,确保在动态变化的市场中占据主动。

他认为,数字经济时代,平台竞争已超越单一价格维度,呈现“平台-数据-算法”立体化新格局。补贴作为快速积累用户的手段,能为平台带来海量数据,进而通过算法优化效率、精准匹配供需,最终形成竞争壁垒。

建议补贴规则透明化,以防牺牲弱势交易方利益

外卖平台狂撒大额补贴券,低价可购奶茶咖啡、点快餐。对消费者而言,平台“补贴大战”带来了一定实惠,但也有声音对此提出担忧。

当天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谭袁晒出了三张订单:选中同一家瑞幸咖啡店,在三大外卖平台分别下单买一杯拿铁咖啡,结果显示:最高的到手价仅7.9元,便宜的低至3.9元,最低的0.9元即可买到,而且三家都免配送费。

“9毛钱一杯咖啡,实在不忍心下单。”谭袁说。在他看来,平台打“价格战”短期内有利于消费者,这主要体现在价格方面,大量消费者因此成功“薅到羊毛”,但这并非良性竞争,过低的价格违背商业逻辑,不可持续。

谭袁建议,商家拒绝参与不合理的促销活动,消费者主动抵制过低价的外卖,用理性的消费模式引导平台良性竞争。同时呼吁,平台停止制造虚假繁荣,与商家共同打造良性生态,创新服务方式,并建议监管机构严厉查处平台对商家排名的过度操控,实施常态化监管。

“补贴一旦消失,消费者会留在哪里?” 一位长期关注竞争执法的专家认为,补贴对消费者的粘性作用不大,而平台间持续打“价格战”,又是一笔不小的成本支出。该专家指出,在补贴中,如果平台强制或变相强制商家参加补贴促销,涉嫌违法。

同时她建议,平台促销补贴规则应当进一步透明化。补贴到底由谁承担,平台自己承担?还是和商家共同承担,是三七开还是五五开?据了解,小微商家与大商家在补贴大战中的获得感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补贴规则对大商家更有利。此外,补贴到底给了谁,是消费者还是骑手等,都需要观察。

王轩也建议,明确补贴规则、要求平台适当进行披露,保护平台内弱势交易方中小商户利益。具体而言,可要求平台适当披露补贴分担比例、持续周期,以及商户是否必须参与的条款,防止变相强制或价格先涨后降等损害商户及消费者利益的行为,避免平台竞争行为以牺牲弱势交易方的生存为代价。

杨东同样呼吁,推动平台行为透明化,要求平台公示补贴规则、收费构成、算法逻辑,保障商家与消费者的知情权,建立商家协商机制,允许商家就定价、佣金等问题与平台平等沟通。

南都记者注意到,8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联合起草了《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其中拟对平台经营者开展补贴促销作出规范。

上述征求意见稿提出,平台经营者应当公平公正开展补贴促销,不得虚假、夸大宣传补贴金额和力度,还应当在网站或者应用程序(App)显著位置标示补贴及相关促销活动规则,明确补贴对象、补贴方式、参与条件、起止时间等信息。

《行为规则》也回应了低价倾销问题,要求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同时要求,平台经营者也不得违反《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五条规定,采取限制流量、屏蔽店铺、下架商品或者服务等措施,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价格行为进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条件。

避免一刀切将“价格战”认定为“内卷”

平台“卷”价格、砸钱搞补贴促销,是否会导致“内卷”竞争?这也是业界关注和讨论的一个焦点。

杨东强调,应避免一刀切将“价格战”认定为“内卷”,需区分“正常让利”与“恶性竞争”。在他看来,本轮竞争并非“内卷式”的单一“价格战”,而是包含配送效率、服务质量、数据挖掘等多维度的良性竞争,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因过度竞争导致产能过剩不同。

“‘内卷式’竞争与‘价格战’要进行区分,但现在两者好像被约等同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焦海涛认为,面对新进入者,在位者开启“价格战”是一种常见的竞争策略,也是一种本能反应;在竞争性市场结构中,这种降价大多难以持久。也就是说,补贴本身没有问题,由“价格战”引发的其他问题,才需要整治。

从执法优先级考虑看,有专家表示,更应该发挥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的作用,确保低价不会产生低质问题。

谈到“内卷”,前述长期关注竞争执法的专家认为,平台经济发展至今,已进入存量竞争、全方位竞争状态。由于平台间的竞争同质化明显,消费者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成本低,能够很便利地“货比三家”,平台的同质化竞争和消费者低价购买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强化,致使平台经济领域出现“内卷”——这与光伏、建筑、汽车等传统行业不同,其“内卷”通常由企业盲目扩张、地方招商引资等原因所致。

“良性的竞争,是企业有利润空间。如果没有,则创新无从谈起。”该专家认为,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应给予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建议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打破一些领域限制竞争的门槛和围栏。

杨东则建议,通过“放得活”与“管得住”的平衡,最终实现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多方共赢,推动构建兼顾活力与秩序的平台经济生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李玲 发自北京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