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08-27 0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8月26日上午举行
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
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206项(人)
吕西林、马大为两人获得最高奖励
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每次台风登陆,上海“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的晃动总会引人关注。
2024年,超强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位于上海中心大厦125层重达1000吨的阻尼器开始缓缓摆动,如同一只温柔的巨掌,轻柔而有力地抵御狂风的吹袭,显示出我国超高层建筑抗风设计的高超水平。
作为这个银色巨型装置的主要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今天获颁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1984年,他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首批结构工程博士,此后与抗震研究相伴约40年,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参与设计或把关的重大工程超过50项。
从汶川地震灾后校舍重建到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抗震设计,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抗震装置到上海玉佛寺大雄宝殿移位,吕西林对建筑安全的执着追求始终如一。作为国际建筑抗震领域的领军科学家,他说,“让建筑更安全”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它承载着对居住者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的保障——他这辈子最大的追求就是“两个心”:居住者的“安心”和“舒心”。
上海科技功臣马大为:
全世界都在用“属于他”的化学反应
能把自己的姓氏写进一个全球公认的化学反应中,这样的中国科学家屈指可数,马大为早在35岁就实现了。而一篇基础研究论文在合成各类分子中大显身手,被广泛应用后又牵出2000篇文献的,在国内更是绝无仅有。
以“乌尔曼-马反应”享誉全球化学界,这位斩获国内外无数化学大奖的上海科学家始终怀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效率再提高一点点,成本再下降一点点”。
回国30多年,扎根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不停跳出科研“舒适区”,在创新的道路上勇敢开拓——他实现了超过70个复杂活性天然产物的高效全合成,创造了35个“最快”、15个“最短”合成路径的世界纪录,助力中国成为全球最难合成的抗肿瘤药“曲贝替定”的最大原料药生产国。
今天获颁2024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奖,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为仍感觉诚惶诚恐,“我只是一名普通科研工作者,只是喜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管有些问题或许一辈子也无法解决,“但我也要继续怀有探寻重大问题的勇气”。
本次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人),其中人物奖15人(科技功臣奖2人、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0人、国际合作奖3人),自然科学奖56项、技术发明奖30项、科技进步奖97项、科学普及奖8项。
科技功臣奖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国际科技合作奖
纵观沉甸甸的榜单,授奖总数持续“瘦身”的同时,重量级奖项稳步增长,创新“三高”趋势鲜明:基础研究项目占比近20年最高,自然科学奖顶刊论文翻番,高等级奖项产业集中度更高——上海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实践跃然纸上。
凸显原创力:自然科学奖占比创近20年新高
今年颁发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授奖总数比上年的214项(人)略有减少。在此情况下,重量级奖项和重大基础研究类项目的数量仍稳步增加,聚焦国际前沿科技的特色进一步凸显,折射出上海近年来持续加大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投入、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的成效。
今年自然科学奖共授奖56项,比去年增加了10项,在全部奖项中所占比重也从24.6%提升至28.6%,创下自2006年设立自然科学奖以来的新高(当年占比仅9%)。
如果再从获奖率(授奖数占提名数的比例)这一指标来分析,本次自然科学奖项目的获奖率为23%,明显高于科技进步奖的16%,也体现出上海对原始创新成果的重视程度和鼓励力度正在持续加大。
值得关注的是,获得本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18个项目,产生了22篇发表在《细胞》《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刊(含子刊)上的论文。与去年的10篇相比,骤增了120%,凸显出上海原创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18项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项目均呈现出良好应用价值或潜在应用前景。比如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关于亨廷顿病机制与靶向干预策略的研究,其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的研究工作,有望让植物生物学领域“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梦想成真。
强化支撑力:高等级奖项近半出自三大产业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不仅要加大基础研究力度,还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今年的评奖也集中体现了这一战略取向。
在今年的高等级奖项中,近半数(49.2%)成果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相关。其中的科技进步奖项目均已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助力多个产业领域升级。比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三年销售收入38亿元,税收3.5亿元;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研发的1类新药呋喹替尼,为靶向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这一国际性难题提供了新方案,目前已在中、美、欧盟、日本等9个国家或地区获批,去年全球销售额破29亿元。
本次获得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15个项目,全都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突破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其中,技术发明奖特等奖项目“空间站对接与转位机构关键技术及应用”,实现了航天核心技术与装备重大突破;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面向高功率储能应用的双高混合型器件关键技术”,破解了制约高容量储能与高功率放能的世界级难题,在国家重大标志性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汇聚协同力:企业贡献占据“半壁江山”
今年不少获奖成果都显示出鲜明的“跨界协同”特征,通过不断汇聚多元主体和跨域创新资源,上海正在加速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
“跨界协同”一方面表现为产学研多元主体的协作。今年所有获奖项目共涉及686家完成单位,其中企业336家,占比达49%,比去年提升3个百分点,可用“半壁江山”来形容。值得一提的是,这336家企业中有93家民营企业,占比28%,显示出民企正在硬核科技的创新和转化一线扮演重要角色。
“跨界协同”同时也体现在打破行政区划的联动创新和优势互补上。今年,70%的获奖项目由多个单位合作完成。而在所有完成单位中,来自外省市的占30%,比上年度提升了3个百分点。这种跨地域的创新协作,不仅有利于打破科研与产业资源衔接的空间壁垒,也可放大区域优势互补和成果共享的乘数效应。以这次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复杂原料百万吨级混合二甲苯关键技术研发与工业应用”为例,该成果先后在中石化天津分公司、中国石化海南炼化等10家企业成功应用,为全国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作者丨本报记者 许琦敏 张懿
编辑丨吴泽斌
相关文章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
2025-08-27 0
文/王慧莹编辑/子夜“如果再重新做一次钉钉,我会怎么做?”过去四个月,这个问题时常出现在钉钉创始人陈航(花名:无招)的脑子里。钉钉组织调整,无招重新执...
2025-08-27 0
本报讯(记者 刘姚尧)8月26日,记者从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获悉,2025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评审结果揭晓,西咸新区秦汉新城3...
2025-08-27 0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上海永茂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永茂泰传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均为范华,注册资本75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包括软件开...
2025-08-26 0
最新消息显示,谷歌即将推出全新一代Nest智能家居产品,包括 Google Home 音箱、第三代 Nest 室内摄像头、第二代 Nest 室外摄像头...
2025-08-26 0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今年前7个月,通信业运行总体平稳,5G、千兆用户规模稳步增加,数字经济底座不断夯实。数据显示,前7个月,电信业务收入和电信...
2025-08-26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