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研发新系统在 iOS、macOS、watchOS 等我们熟知的系统之外,苹果正在悄悄研发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据 Mark Gurman 最新的报道...
2025-08-24 0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贝叶斯之美
随着深度学习模型(尤其是大规模生成模型)参数规模的扩张,对更高效的计算与存储方案的需求愈发强烈。降低数据类型位宽(精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如何在降低位宽的同时保持准确度是一大挑战。
在预训练过程中,用更少的比特来表示模型参数以及相关张量,已成为在不牺牲准确度的前提下提升 GPU 效率的必备技术。NVIDIA Blackwell 代 GPU 中引入的 Microscaling(MX)格式,将窄位宽浮点类型与更细粒度的按块缩放因子相结合,是这一方向的重要进展;它让更多张量可以被量化,并让对这些张量的运算更高效。
deepseek一句话引爆国产算力芯片,国产芯片迎来突围质变关键点?从产业角度来看,未来的工作远不如看起来这么简单,前路依然慢慢修远!
DeepSeek V3.1 公开点名用了 UE8M0 FP8 scale 并暗示“下一代国产芯片”协同,媒体集中报道后,A 股/港股里“国产芯片、FP8 概念”短线大涨,话题瞬间出圈。同期,部分国产 GPU/NPU 宣称“原生 FP8 / Block FP8”或工具栈可支持 FP8/MX,进一步强化了“软硬协同 → 释放带宽/功耗红利”的叙事。
UE8M0/FP8(MX)不是新概念,早在2023 年 OCP 就发布了
Microscaling(MX)v1.0(块大小 K=32、共享尺度 UE8M0 等),把“块级缩放 + 窄位宽浮点”写成了行业规范。而到了2025 年,AI芯片之王NVIDIA
Blackwell 把 MXFP8/6/4 做成张量核原生数据类型,硬件里直接处理“每 32 个数一个 2^k 尺度”的逻辑(UE8M0),不再靠软件拼。官方资料与开发者博客都强调了这点。有了原生支持后,MXFP8 训练端到端吞吐≈BF16 的 2×,而不是只在内核里“纸面提速”。(论文与官方文档均有说明。)
特意把相关论文翻出来看了一下,内容不多,10多页,最新论文把能稳定预训练的大模型的可复现做法讲清了:所有张量(含激活梯度)统一用 E4M3;尺度用 UE8M0,且对 log2(amax/destmax) 取“向上整”,避免因溢出导致的发散——这点明确区别于 OCP v1.0 的默认取整建议。并给出 8B/15T tokens 与 BF16 等精度的实证。
而其实最为关键的依然在底层的软件与算子生态,Transformer Engine、cuDNN/cuBLAS 落地了 FP8/MX 的算子与数据流;NVIDIA NeMo、TE 用户手册给出了工程路径。
大模型侧的真实案例越来越多:Nemotron-H、Llama 系列等公开材料都提到用 FP8 路线(早期多为按张量缩放,如今转向更细的块缩放/MX)。甚至有 vLLM 在线 FP8 生成的路径。这些都把“训练—推理—部署”的链条打通了。生态也在跨厂蔓延(例如 ROCm 侧的 Transformer Engine),进一步提升“通用感知”。
它具体解决了什么?
动态范围不过载:整张量一次缩放常照顾不了“大值/小值”同时存在,容易溢出或压成 0;按块缩放能“就近对齐”,信息损失更小。
带宽/显存压力小:元素 8 bit,每 32 个只加 1 字节尺度元数据;相比“每块存 FP32 尺度”,元数据流量省 75%。
硬件代价低:UE8M0 只编码 2^k,移位即可,关键路径短、功耗低;对没有完整 FP8 乘加单元的芯片,落地门槛更低。
为什么会给国产芯片带来利好?在国产芯片多数仍以 FP16/BF16+INT8 通路为主的阶段,引入块级缩放 + 原生/近原生 FP8的存取与算子,可以在不牺牲精度的前提下显著降带宽、提吞吐,而UE8M0“幂次缩放”的硬件代价最低,因此是合适的过渡/长期方案,虽然远达不到英伟达那样的效果,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某些端侧小场景尤其适用?
1)UE8M0 / FP8 / MXFP8 各自是什么?
UE8M0不是“另一种FP8”,而是MX(Microscaling)格式里的“块级缩放因子”——8 bit 全给指数(E8M0),只编码2的幂,用于给同一小块(典型 K=32)里的FP8元素统一定标;这样解码只需指数移位(shift),不必做浮点乘法,硬件关键路径更短,带宽/能耗也更友好。
常见误区有哪些?
把 UE8M0 当成“第三种FP8”?不对。它是“缩放因子”的格式,元素依旧是 E4M3/E5M2。
认为“有了UE8M0就必然大幅提速”,收益取决于硬件是否原生MX、模型是否带宽受限、以及通信/内存是否成为新瓶颈。
把“75%节省”理解为“总流量减少75%”,准确说是把“每块的缩放元数据”从 32b(FP32)降为 8b(UE8M0)→ 元数据部分下降 75%;对“整体块数据”的降幅更小,但仍有利好。
使用 UE8M0 FP8 scale,目的是与“微缩块格式(MX)”生态兼容;官方在外媒与社区页也提到与“新一代国产芯片”适配的取向。
一个 MX 格式由:块大小 K、每块共享的缩放因子 X、块内元素的数据类型共同指定。K=32(适用于所有 MX 类型)。X 的类型是 UE8M0(8 位指数、无尾数、无符号),表示 NaN 或 2 的幂(范围 2^(−127) 到 2^127)。
给定源格式(通常 FP32)的 K 个数据 V_i,转换到 MX 格式时,需要计算 X 与 Q_i,使得 Q_i×X ≈ V_i。存储时写入 X 与 Q_i。Blackwell 的张量核心会消费 X 与两侧块的 Q_i 来做点积;若累加输出为 FP32,则在后续算子需要 MX 格式时再将其回量化为 MX。
FP8(E4M3 / E5M2)
8位浮点的两种常用编码(1符号 + 指数 + 尾数),业界已广泛用于训练/推理。E4M3精度更高、E5M2动态范围更大。
MX(Microscaling)
把一个张量按固定小块(典型 K=32)切分;每块共享一个“缩放因子 X”(以幂次形式存放),块内元素用低位宽格式(如FP8)存储。这样既保留8比特的低带宽优势,又靠更细颗粒的定标获得更大的可用动态范围与更稳的数值。MX 的块尺度与元素格式相互独立。
UE8M0
缩放因子的具体格式——无符号(U)、8位指数(E8)、0位尾数(M0),即只有指数,没有符号/尾数;“ExMy”记法在 OCP 规格里明确:当 y=0(如E8M0)就不含符号位。它仅表示 2 的整数幂,因此硬件解码是移位,不需浮点乘法。
MXFP8
指“元素为FP8”的MX格式集合;所有MX具体格式的共享缩放,统一采用 E8M0。常用的就是“UE8M0 + FP8(E4M3/E5M2),块大小K=32”。
Blackwell 支持的 MX 格式
MXFP8:E4M3(最大约 1.75×2^8,最小约 2^(−9),可覆盖约 17.8 个 log2 桶),张量核相对 BF16 ~2× 吞吐。
MXFP8:E5M2(更大动态范围,约 31.8 桶),张量核相对 BF16 ~2× 吞吐。
MXFP6:E2M3/E3M2(~2× 吞吐)。
MXFP4:E2M1(~4× 吞吐)。
注:E4M3 仅有一个 NaN 比特模式;E5M2 遵循 IEEE-754 特殊值语义。指数位越多→范围越大;尾数位越多→给定范围内的精度越高。
论文显示在80 亿参数、15T 词元的预训练中,观察到 MXFP8 的验证困惑度与 BF16 匹配(全程差异 MXFP8 成为更高效的预训练选项。
模型配置:32 层 Transformer,32 头,隐藏 4096,GQA 组 8,KV 通道 128,预训练序列长 8192。学习率 6e-4 余弦衰减至 6e-6;数据混合两阶段(先多样性、后高质量),60% 处切换。
训练平台:Megatron-LM;3072 张 Hopper GPU;批量 768。MX 运算通过将 BF16 输入在 GEMM 前转换为 MXFP8、GEMM 后再转回 BF16 来模拟。
评测:MMLU(5-shot)、9 项通用推理(1-shot)平均分。
MXFP8 维持 BF16/FP8 级准确度;在 Blackwell 上,MXFP8 张量核吞吐 ~2×BF16,端到端预训练更快;与传统 FP8 相比,MXFP8 配方更简单(所有层均可量化,缩放由硬件处理),吞吐相当或更佳。
2)它究竟解决了什么数值&硬件问题?
数值层面,传统“整张量缩放”在子8位(按块缩放能“就近”匹配每块的幅度分布,更好覆盖大/小值,减少饱和与下溢。实证表明在多项任务里,MX 直接替代 FP32 推理、甚至用于低比特训练,也能接近/对齐 FP32/BF16 的精度。
E4M3 vs E5M2 的选型:在有了细颗粒块缩放的前提下,实践上经常统一用 E4M3(更高“采样精度”)能得到更稳的训练/下游表现;Blackwell 的 MX 训练配方也给出类似建议。
硬件/系统层面
UE8M0 = 2^k→ 解码只需移位;不必做浮点乘法、规格化或舍入,缩短关键路径、利于高频设计与能耗控制。
缩放元数据更轻:每块只多 8 bit 的 scale。相较“每块存一个 FP32 缩放”(32 bit),缩放元数据流量减少 75%;(整体块数据从 256b→264b 对比 256b→288b,总流量也更低)。
生态对齐:NVIDIA Blackwell 已将 MXFP8/6/4 做成张量核原生数据类型(K=32、X=UE8M0),在其平台上 MXFP8 相比 BF16 的矩阵核吞吐标称 ~2×。这为上游模型与下游硬件的“共同语言”定了规。
3)为什么说它“贴合下一代国产芯片”?
大多数已量产国产AI加速器仍以 FP16/BF16 + INT8 通路为主,对完整 FP8 FMA 的硬件栈支持不一;而 UE8M0 的移位解码 + 块级FP8存算,实现难度和代价更低,更符合阶段性演进路径。
带宽/容量制约,更敏感的环境里,FP8+块缩放能显著降低 HBM/DDR 压力;这正是国产芯片在功耗/能效/带宽方面最希望“用算法/格式把水再挤出来”的方向。
国内媒体与机构报道里,摩尔线程 MUSA 架构宣称原生 FP8 张量加速,并点名能很好支持 UE8M0 FP8 Scale;芯原 VIP9000 NPU 亦被多家产业媒体与高管采访稿提到增加 FP8(E4M3/E5M2)支持,强调与主流框架/工具链的易部署性。
DeepSeek 明确采用 UE8M0 FP8 scale,把软件侧配方与国产硬件的“最佳工作点”对齐,实际上是在构建软硬协同的一致坐标系,降低生态碎片化成本。
注:具体厂商/型号是否“原生 FP8 张量核”或“Block FP8”要以官方规格书/驱动版本说明为准;媒体稿件与三方文章的口径可能滞后或存在表述差异。上文引用为公开报道与产业采访。
4)它与“常规 FP8”的关系(怎么搭配用)?
仍用 E4M3/E5M2(通常 E4M3 全程更稳),共享缩放用 UE8M0;典型块大小 K=32。这就是MXFP8。训练/推理常见做法:权重/激活/梯度在 GEMM/CONV 里用 MXFP8,归一化/softmax/残差等用 BF16/FP32;累加一般在 FP32,主权重常保一份 FP32 “母本”。缩放算法按块取 amax 决定指数,向上取整以避免溢出,再做饱和式量化(超过上限则钳位)。这类配方在 Blackwell 的 MX 论文里给了具体步骤与对比。
5)对模型精度与吞吐的“量化预期”
精度,在分类/语音/LLM 上,MX 直接投产/微调后能接近/对齐 FP32/BF16;对大模型的预训练,MXFP8 在合适配方下可与 BF16 等价的困惑度/下游得分。
吞吐/成本,在原生支持 MX 的硬件上,矩阵核吞吐~2×BF16,端到端训练/推理时间和显存占用相应下降(真实收益取决于是否算子/带宽/通信受限)。
对国内生态的实质意义有哪些?
UE8M0 FP8(MX)把模型数值配方和硬件实现成本一起优化到了“兼容 & 高效”的均衡点:更稳的精度、更低的带宽、更短的关键路径。DeepSeek 把训练/权重格式对齐到 MX 标准,等于在国产硬件侧“放下对接道钉”。随着更多芯片把 MXFP8 做成“一等公民”,软硬协同的性价比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UE8M0 FP8(MX)是好“格式”,能显著降低带宽/功耗、扩大可量化范围;但“效果”取决于系统工程:是否有原生 MX 张量核、是否搞定转置重量化和双副本开销、是否站在 NVLink 级互联上扩展、以及工具链是否把配方一把梭。在这些方面,NVIDIA 目前端到端更完整,所以你看到的“明显差距”本质上是平台差距,而不是“UE8M0/MX 这条路线不行”。
所以,国产芯片再一次沸腾,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冷静!
“有了 UE8M0 FP8(MX)格式是不是就等于立刻得到英伟达那样的实际效果”?
答案是不能!差距往往不在“格式本身”,而在算子/内核、内存与互联、框架与工具链、以及标准细节的一致性。从工程角度拆开讲,可以看到哪些短板会直接吃掉我们在论文或宣传里看到的收益。
1)数值与算法:标准一致性还没“完全对齐”
MX 的定义(K=32、每块共享 UE8M0 尺度、块内元素用 FP8/FP6/FP4 等)是 OCP 标准的一部分;UE8M0 只编码 2 的幂(−127…127),本身很轻量。问题是:“如何取整到 2 的幂”这件事,不同实现不完全一致。NVIDIA 的 MXFP8 训练配方里明确把尺度取整改为向上取整(ceil(log2)),并给出消融:按 OCP v1.0 建议的“向下取整”在大规模预训练里会更易溢出/发散。若硬件/软件仍按 v1.0 来做,训练稳定性就可能对不上。
E4M3 “全量化”选择:NVIDIA 的结论是权重/激活/激活梯度都用 E4M3(块缩放后需要的是精度而不是更大的指数范围),这和很多“FP8=梯度用 E5M2”的老经验不一样。配方差一口气,效果就会“看着像 MX,跑起来不像”。
2)算子与内核:没“原生 MX”就有隐性开销
MX 需要在张量核里处理很多“每块一次”的尺度。在软件里频繁处理这些缩放,非常贵;Blackwell 在硬件层把尺度取整与量化塞进张量核指令路径,才把这笔开销吃掉。没有这条硬件“捷径”,你在别家芯片上用 MX,内核层面的额外读改写/重量化会吞掉收益。
转置问题:Blackwell 的 MX 要求“沿归约维的块数据连续”,训练时前后/反传会频繁换归约维;普通 FP8 转置是重排,MX 的转置要“重量化”,这在没做专门硬件/内核优化时会非常痛。
双轴两份量化副本:为了同时服务行/列两条归约轴,训练框架通常需要给每个张量保两份 MX 量化版本;这既吃显存也增加数据搬运。NVIDIA 的论文和 TE 的工程 issue 都点名了这一点。
3)内存与互联:系统“地基”差异放大效果差距
NVLink / NVSwitch 的规模化优势:Blackwell 代把 NVLink 带宽拉到每 GPU 1.8 TB/s,并通过 NVLink Switch 把 72 GPU 拉进一个1.8 TB/s 保持的 NVLink 域,还能跨机柜扩展;这直接决定了FP8/MX 的带宽红利能否真正转化成集群吞吐。如果替代平台只有 PCIe 或传统以太/IB,通信相对吃紧,同样的 MX/FP8 算力优势会被All-Reduce/张量并行通信抵消。
4)生态与通用性:工具链还在“接入期”
框架 dtype 与编译工具支持未完全成熟:PyTorch 核心层面对 MX 的基础类型(比如 E8M0、FP4)仍在推进中;Triton 也有“如何在语言里暴露 MX/转置模式”的开放问题。没有一线框架的原生一等支持,通用性就会打折。
跨厂商 FP8 的“细节不一致”:比如 AMD 文档就明确写到 MI300 的 FP8 编码与 H100 不同;再叠加 MX 的尺度取整差异,你在多家硬件之间迁移“同名 FP8/MX”模型,可能需要重转换/重校准才能稳定。
非英伟达平台的 MX 现状:
AMD:公开资料已在教程/白皮书层面引入 OCP MX 概念与 FP8 支持,但是否有“原生 MX 块缩放硬件管线”尚非标配,多为软件路径实验/过渡。
Intel Gaudi:官方强调 FP8 训练/推理算力与推理教程,但并未宣称 MX 原生块缩放;若只是常规 FP8(按张量/轴缩放),与 MX 的落地复杂度与收益曲线不同。
5)结果差距通常来自哪几件“最伤”的事?
数值细节不一致(尺度取整、梯度格式):训练不稳或需要更保守的超参 → 有效吞吐下降。
没有“内建 MX”的张量核:尺度处理/转置重量化落在软件 → GEMM 旁路开销变大。
存储/通信瓶颈:双副本显存 + 边带尺度 + 跨卡通信不足 → MX 的带宽节省兑现不了。
工具链与 op 覆盖不全:某些层(嵌入/最终投影、BMM/softmax 等)仍高精度,若没对齐好执行计划,端到端收益会被“非 MX 区段”稀释。
但对于夹缝中求存的国内芯片来说,这也是算是一种不多的求变模式,未来任重而道远。
哪怕没有“原生 FP8 张量核”,也能通过“FP8 存取 + 快速移位解码 → 进 FP16/BF16 乘加”这条混合路径拿到带宽/显存层面的实效;硬件只需加轻量的尺度表处理与移位单元。同样的内存带宽、同样的功耗预算下,模型可以更大、批量可以更足,单位 TCO 的吞吐更好看。DeepSeek 等模型侧明确用 UE8M0 的块缩放范式,软件栈(量化、校准、推理引擎)更容易在国产芯片上做统一适配,减少“各玩各的”的碎片化成本。相比“一步到位做全功能 FP8 FMA 核”,先把 MX(按块缩放 + 移位解码)打通更现实,属于渐进式演进:
第一步:推理先行(权重 FP8 + 激活 BF16/FP16,累加 FP32);
第二步:部分训练链路 FP8 化(GEMM 主干 FP8,归一化/Softmax 等保高精度);
第三步:硬件代际升级,再做原生 MX/FP8 张量核。
“达不到英伟达效果,所以只是退而求其次、更适合端侧小场景?”
U1S1,当前确实存在差距:没有“原生 MX”张量核、没有高带宽互联(NVLink/NVSwitch 同级)、算子/框架支持不全时,UE8M0/FP8 的纸面优势会被内核开销和通信瓶颈吃掉。这是当下不少平台的现实。
但不等于“只能端侧”:
数据中心也能受益,前提是把块缩放和尺度处理放进内核,减少“量化—反量化”的来回;很多国产方案在推理端已能落地这条混合路径。
端侧/边缘当然更“对味”——内存窄、功耗紧的地方,UE8M0+FP8 的带宽/能耗收益会更直接、更稳定;比如嵌入式大语言模型、语音/视觉边端模型、AI PC 的本地推理。
策略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先吃确定性红利”:先把存取与带宽这半边红利吃干净,再逐步把计算路径FP8 化。
什么时候用它“最划算”?
推理优先:LLM、ASR、CV 大模型的权重 FP8(块缩放)+ 激活 16bit + FP32 累加;大幅降显存与权重带宽,延迟/吞吐普遍可见改善。
训练试点:中小规模预训练/继续训练(SFT/蒸馏/LoRA),GEMM 主干用 MXFP8,归一化/Softmax 等保高精度,先跑稳定再扩规模。
带宽/功耗受限:AI PC/边缘盒子/嵌入式 SoC,压住功耗同时把模型体量拉上去。
所以,UE8M0 FP8(MX)= 低带宽 + 低实现门槛 + 足够稳的数值,对当下仍以 FP16/BF16+INT8 为主的国产芯片,是一条现实且渐进的增量路线。
不是只能端侧,但端侧/功耗敏感场景的“性价比提升”最立竿见影;数据中心要想接近头部效果,需要算子级融合、块缩放下沉到内核、以及更好的互联带宽。先把权重/存取的红利吃到,再推进计算路径与互联,这条路能走通,而且短期就有肉吃。
全文完。
相关文章
苹果研发新系统在 iOS、macOS、watchOS 等我们熟知的系统之外,苹果正在悄悄研发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据 Mark Gurman 最新的报道...
2025-08-24 0
信息来源:https://arstechnica.com/space/2025/08/after-recent-tests-china-appears...
2025-08-24 0
又是一年开学季,即将跨进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们都在为学习深造做准备,尤其是笔记本电脑或手机已成为学子们的标配,要想在三至五年的学习过程中笔记本电脑能满足...
2025-08-24 0
今年5月,realme 真我官方在海外官宣了一款概念手机,该机的电池容量达到了 10000mAh。从官图可以看到,realme 真我 10000mAh...
2025-08-24 0
处暑就是不一样。你早上出门是不是还穿着短袖?晚上回家却翻箱倒柜找秋裤?这节气可太会整活了——白天太阳晒得人发晕,晚上风一吹又凉飕飕,身体和衣服都在疯狂...
2025-08-24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