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分子考古成果填补黄河、长江流域关键时期遗传史空白

抖音热门 2025年08月24日 04:57 1 admin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近日,复旦大学分子考古实验室文少卿团队、生命科学学院金力院士和王传超团队、南京师范大学贾鑫团队联合多个单位,在《细胞基因组学》发表了题为“东亚中新石器时代小米和水稻农业人口的基因组历史”的研究论文。研究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东亚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古基因组数据集,涵盖了东亚两大农业起源中心,为深入探究东亚农业人群扩散机制提供了关键遗传学证据。

该研究收集了20处考古遗址(距今6231-4650年前)的74例样本。在黄河流域,该研究提取和测序了上游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21个古基因组,中游仰韶文化的43个古基因组以及下游大汶口文化的3个古基因组。在长江流域,该研究提取和测序了中游大溪文化的4个古基因组和下游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3个古基因组。

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独立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分别驯化了粟黍和水稻,孕育了早期中华文明,更是推动了史前农作物的全球化传播。然而,由于古代人类基因组数据的匮乏(尤其是长江流域),这两大流域人群的遗传历史研究长期存在空白。

分子考古成果填补黄河、长江流域关键时期遗传史空白

样本时空分布图和主成分分析图。受访团队供图

该研究发现,与中国北方其他地区人群相比,高原人群与黄河上游农业人群之间的遗传联系最为密切。黄河上游人群拥有19.5%-55%的高原祖先成分,尤其是圪垯川遗址和大地湾遗址都有高原成分超过50%的个体。

这项研究填补了黄河、长江流域关键时期的遗传史空白,解决了关于东亚农业人群扩散机制、高原人群形成及南岛语族起源的长期学术争议。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