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别再被“越南制造”忽悠了,这才是产业链的残酷真相

抖音推荐 2025年08月22日 01:17 1 admin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种普遍的焦虑,正悄悄在我们身边蔓延。

你新买的一双阿迪达斯,翻开鞋舌,标签上印的可能是“Made in Vietnam”;新闻里反复告诉你,苹果公司正史无前例地加大在印度的投资,要在那儿生产最新款的iPhone;而三星、索尼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品牌,更是早在几年前就陆续关停了在华的主要生产线。

别再被“越南制造”忽悠了,这才是产业链的残酷真相

于是,一个声音开始越来越响,甚至成了很多人的共识: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在动摇,我们的产业链开始“空心化”,过去三十年那个属于“中国制造”的黄金时代,是不是真的要落幕了?

这些现象,千真万确。但如果仅凭这些就给中国制造的未来下定论,那就像是只看到了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就以为撞沉泰坦尼克号的,不过是块不起眼的小浮冰。

水面之下,那座真正庞大、坚固且错综复杂的主体,常常被我们忽略。

真相,远比“工厂搬走了”这五个字,要复杂、要深刻,甚至要残酷得多。它关系到一场全球范围内,无声却激烈的产业绞杀战,也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未来的饭碗。



要搞清楚“外迁”的真相,我们首先必须厘清两个常常被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天差地别的概念:“工厂”和“供应链”。

什么是“工厂”?

尤其是在我们谈论的全球代工体系里,一个工厂,其本质就是一个“组装车间”。

它负责的是产业链条里最后“临门一脚”的环节——把来自四面八方的零部件,比如屏幕、芯片、电池、外壳等等,严丝合缝地组装成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脑。

这个环节的特点是,技术含量相对有限,利润也最薄,最依赖的是大量的、有纪律的、成本低廉的劳动力。

所以,它就像一个标准化的“移动集装箱”,哪里的人力更便宜,哪里的土地和税收有优惠,资本就可以把它轻松地吊装到哪里。今天在深圳,明天就可以在越南,后天也可以在印度。

但“供应链”,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物种。

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箱子”,而是一片复杂、有机、甚至是有生命的“热带雨林生态”。

在这片雨林里,有给你直接提供屏幕、电池这些核心部件的“参天大树”(一级供应商)。

而在这些大树底下,又生长着成千上万为它们提供玻璃基板、电芯、一颗螺丝、一个包装盒的“灌木”和“草丛”(二、三、四级供应商)。

别再被“越南制造”忽悠了,这才是产业链的残酷真相

滋养着这片雨林里所有物种的,是看不见的“土壤、水源和空气”——也就是稳定高效的物流、港口,和永不断供的电力系统。

而在林间到处穿梭,维持着整个生态精密运转的,是数以百万计的工程师、技术工人和管理者。

所有这些元素,盘根错节,互为依存,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生态。

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外迁”这件事,就一目了然了。

搬走一个“工厂”,好比你嫌现在的房租贵,把自家的餐桌搬到了一个更便宜的公寓。这件事,只要有力气,再花点搬家费就能办到。

但搬走一条“供应链”呢?

那等于说,你要在新公寓旁边,重新配齐一整套自来水系统、煤气管道、国家电网、大型超市和四通八达的地铁站。

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这几乎等同于“再造一座城”。

看懂了“组装车间”和“产业生态”的天壤之别,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那些跨国巨头们,嘴上喊着“要去印度、要去越南”,但身体,却总是那么诚实。



资本是世界上最“诚实”的东西,它只会流向效率最高、利润最厚的地方。

那些跨国巨头之所以“口嫌体正直”,嘴上喊着分散风险,身体却依然深度扎根在中国,正是因为我们这个产业生态,拥有三大近乎无解的、极其强大的“粘性”。

一、随叫随到的“世界超市”:恐怖的供应商密度

在制造业,有一个词叫“time to market”,也就是产品从概念到上市的时间。这个时间,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死。而中国,是全世界唯一能把这个时间压缩到极致的地方。

一个在圈内广为流传的段子是:一个苹果的产品经理,晚上在办公室画出了一个新手机配件的草图。

第二天上午,他就能在深圳华强北配齐所有的元器件,下午就能在周边的工厂里做出功能样品。如果是在美国加州,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周。

这听起来像个奇迹,但它背后,是经过几十年野蛮生长、大浪淘沙后,沉淀下来的全世界密度最高、门类最全的供应商网络。

在珠三角或长三角,一家大型总装厂的方圆一百公里内,几乎能找到它所需要的90%以上的配套供应商,从一颗特殊的螺丝,到一个定制的传感器,再到一块异形的玻璃。这种“一小时产业圈”带来的协同效率,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别再被“越南制造”忽悠了,这才是产业链的残酷真相

在越南或者印度,你可能因为缺少一个价值几毛钱的零部件,就得让整条价值上亿的生产线停工一周,等待它从中国或者日本空运过来。这种隐形成本,足以抵消掉所有省下来的人工费用。

二、硬核到底的“物理外挂”:基建狂魔的降维打击

如果说供应商网络是“软件”,那基础设施就是“硬件”。而在这个领域,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几乎是“降维打击”。

我们先不谈那些世界第一的港口吞吐量和高铁里程,就说一个最基础、最致命的要素:电力。

制造业是“电老虎”。2023年和2024年的夏天,越南因为干旱和酷暑,都爆发了全国性的大规模“电荒”。政府不得不拉闸限电,导致包括苹果、三星供应商在内的大量工厂停工停产,损失惨重。

而在中国,稳定且相对廉价的工业用电,就像空气和水一样被我们视作理所当然。但恰恰是这份“理所当然”,却是支撑制造业运转最奢侈、最核心的“必需品”。没有稳定可靠的能源,再先进的生产线,也只是一堆废铁。

三、迭代升级的“最强大脑”: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

我们必须承认,过去支撑“世界工厂”运转的、最主要的燃料——廉价的“人口红利”,确实正在消退。

但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一个更强大、更持久,也更难被模仿的新优势正在全面崛起,那就是**“工程师红利”**。

中国每年毕业的理工科(STEM)学生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欧洲、日本、印度的总和。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可以被快速培训,但能解决复杂工艺问题、优化生产流程、管理庞大供应商体系、不断进行技术迭代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是一个国家工业体系真正的“灵魂”。

你可以把一张产品图纸发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但只有在这里,你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一支庞大、专业、勤奋且薪资要求合理的团队,把你的图纸变成现实。并且,在下一次产品迭代中,他们能帮你做得更好、成本更低。

所以,当资本家们拿着计算器,算清楚了搬迁工厂省下的那点人工成本,和离开这个高效生态系统所付出的时间、效率、稳定性和创新迭代的巨大代价之后,他们的最终选择,往往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既然硬生生地把整个供应链搬走,既不现实也不经济,那么我们看到的那些不断在越南、印度冒出来的新工厂,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必须提到现在所有跨国公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中国+1”(China Plus One)战略。

这个战略的核心思想,不是“离开中国”(Leave China),而是在保留并继续深化中国这个核心生产基地的同时,为了分散地缘政治等风险,在东南亚或别的地区,再建立一个“备份”工厂。

这就像一个家庭,不会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但请注意,他们并没有扔掉家里那个最大、最结实、装得最多的主篮子,只是又去旁边的小卖部买了一个小号的备用而已。中国,至今仍然是那个无可替代的“主篮子”。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1”的内涵。

当我们凑近了看东南亞那些新建的工厂,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它们并没有成为中国的竞争对手,而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成为中国供应链“溢出”的下游。

举个例子,一家在越南设厂的服装公司,它所使用的面料、染料、拉链、纽扣,甚至厂房里跑着的缝纫机,大概率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一家在泰国组装汽车的公司,它的核心部件——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依然要从中国运过去。

看明白了吗?越南们,并没有在抢我们的饭碗。在很大程度上,它们正在变成我们“饭碗”的一部分。

它们承接的,正是我们主动转移出去的、附加值最低、利润最薄、劳动最密集的那部分“组装”环节。而我们自己,则将资源和精力,集中用于向着技术含量更高、利润更丰厚的上游攀爬。

这个故事,其实一点也不新鲜。三十年前,我们的邻居日本,就曾为“产业空洞化”这个词焦虑不已。

当时,索尼、松下、丰田也纷纷把工厂开到了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日本国内一片“制造业要完”的惊呼。但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回头看,日本制造业真的完了吗?

没有。它只是放弃了附加值不高的整机组装,但把最核心、最赚钱的东西——比如上游的高端材料、精密的生产设备、顶尖的光学元-器件、工业机器人等等,都牢牢地攥在了自己手里,直到今天。

今天,中国正在走上一条相似但规模远比日本更宏大、体系远比日本更完整的路。

所以,“工厂外迁”的表象之下,隐藏着两个更真实的趋势: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供应链体系正在形成(溢出),以及中国自身的制造业正在向价值链顶端全力攀爬(升级)。

这不是一个需要恐慌的“危机”,而是一个经济体走向成熟时,必然会发生的“新陈代谢”。



所以,当这篇文章写到结尾,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

为了一双耐克鞋的标签从“中国制造”变成“越南制造”而忧心忡忡,其实大可不必。

这甚至不是一件坏事,恰恰是我们主动进行结构升级、扔掉低附加值的旧包袱,轻装上阵,向全球价值链更高处攀登时,必然会发出的响动。

未来的“中国制造”,它的形象将不再是流水线上那些密密麻麻的缝纫机,不再是你我身上这件T恤的标签。

它将隐藏在你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地方:

是你手中那部所谓“印度组装”的苹果手机里,那块来自京东方(BOE)的超视网膜屏幕;

是那辆在“泰国生产”的电动汽车里,那套来自宁德时代(CATL)的电池和电控系统;

是孟加拉国服装厂里,那台上千万的、来自中国的自动化刺绣机和印染设备;

甚至,是越南工厂里,那台任劳任怨、进行精密组装的、来自中国的工业机器人。

告别赚辛苦钱的“衬衫时代”,去迎接高附加值、高技术壁垒的“星辰大海”,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

我们的对手,早已不是在人工成本上和我们竞争的越南。我们的新战场,是在芯片、大飞机、生物医药、工业软件这些人类科技的顶峰,和这个星球上最顶尖的玩家们一决高下。

这条路很难,会面临无数的封锁和打压。

但这是通往真正强国的唯一道路,也是我们别无选择的命运。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