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昌平生物医药产业收入增速超9%,前沿技术正加速迈向病患床旁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21日 10:25 2 admin

近五年产业收入年均增长9.2%、集聚企业2180家,生命科学园内在研管线180余条、科学家创办企业112家……一连串数字,勾勒出北京昌平生命医药产业发展图景。

昌平生物医药产业收入增速超9%,前沿技术正加速迈向病患床旁

作为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战略布局的核心引擎,昌平生命科学园不仅是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汇聚、顶尖科研人才云集的创新高地,也是生命科学技术实现“从0到1”原始突破、加速“从1到10”成果转化的关键平台。日前,记者探访生命科学园看到,在这里,随着医药健康初创企业的成长发展,前沿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迈向病患床旁。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和共享平台,也正源源不断地为生命健康产业的源头创新注入动能。

“意外失败”实验破局渐冻症研发“三座大山”

当前,生命谷已聚焦创新成果转化落地需求,累计布局建设共享服务平台57个,构建了孵化、研发、中试、转化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其中,2021年底投入运营的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是对标国际顶级生物医药研发中心标准的高端创新项目的孵化加速平台。近年来,不少生物医药企业从这里走出,其中,就包括“神济昌华”。

神济昌华(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11月,是第一家入驻飞镖平台的企业,也是第一个从平台毕业的企业。当前,神济昌华已经在生命科学园拥有了独立的研发办公区。企业联合创始人、CEO彭林告诉记者,核心管线源自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贾怡昌教授实验室在神经科学领域十余年的基础科研成果,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领域的药物研究。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重大社会问题,而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龄化问题中最大的未满足临床需求。而RNA结合蛋白功能异常可能是一大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共同致病机制,针对此机制的治疗方案有望成为老龄化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

其中,渐冻症是神济昌华瞄准的治疗领域之一。“此前,我们靶点、递送工具,以及可以适用于实验的动物模型称之为渐冻症研发领域的‘三座大山’。”彭林介绍,翻越高山的可能,源自一次“无法成功”的实验:贾怡昌教授团队将RNA结合蛋白突变敲入果蝇、小鼠和巴马猪模型,但小鼠的表现异于其他二者模型,团队发现,运动神经元内的某个特定基因阻止了小鼠发病,若将其敲掉,小鼠便在不久后出现渐冻症表现。

“这个故事讲来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但团队的实验实际上用了十余年,机缘巧合下,打通了渐冻症治疗的通道。”彭林说正是因为这个无法成功的实验,团队找到精准的靶点和动物模型,加上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递送系统的成熟,渐冻症 “缺药少药”的现状或将在未来得到改变。

记者了解到,2023年5月,神济昌华已完成首例渐冻症病人用药,24个月后病情稳定,进展明显减缓,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目前,渐冻症的首研管线SNUG01正式获得CDE临床试验默示许可,这是继今年3月FDA获批后,本次获批标志着管线将正式开启中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干细胞疗法或将成为帕金森病“可逆”治疗的新希望

生命科学园内,专注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的企业不止一家。立足干细胞再生医学治疗领域,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细胞治疗创药研发的“慧心医谷”,同样成立于2021年。这一边,企业瞄准的是另一种困扰我国数以百万患者晚年生活的疾病:帕金森。

作为第二大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我国目前有300万帕金森患者,每年以10万人的速率增长。北京慧心医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菁菁介绍,帕金森病程长,目前治疗手段只能缓解症状,无法干预疾病进程,需长期用药且副作用较大。

慧心医谷承接了来自全球最大的帕金森诊疗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技术转化成果:神经诱导干细胞来源的多巴胺能前体细胞(iNSC-DAP)治疗技术,将帕金森病干细胞治疗作为首个细胞新药开发管线。该技术可通过分化多巴胺能神经元,实现生理条件下分泌多巴胺,达到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目的,填补现有治疗手段无法延缓或逆转疾病进程的空白。

赵菁菁提到,在完成技术建立和小鼠及猴子体内安全有效性验证后,两年前,国家卫健委批准该项目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备案,并在宣武医院完成全球首例iNSC-DAP帕金森患者的手术移植。

预计今年,管线将完成中美双报,此外,已布局针对脊髓损伤、脑损伤、癫痫的干细胞新药管线,目前也处于早研和验证阶段。

政策、生态、专业、便利:成就生物医药创新热土

神济昌华和慧心医谷的快速发展,不仅是科学家创新智慧的体现,也离不开昌平生命科学园这片创新沃土的滋养。新京报记者从未来科学城管委会生命科学服务处获悉,今年1-4月,昌平区医药健康规上企业实现收入337.9亿元、同比增长15.1%,1-5月医药健康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70.7亿元、同比增长8.8%;预计上半年医药健康产业完成收入超550亿元、产值超220亿元。

在前沿赛道突破方面,昌平区聚焦重点领域发力,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在研管线180余条,5个创新药项目获批进入临床研究,新增安达生物等5个项目签约落地。在AI+医疗领域,数坤科技新获批2张AI三类器械证,昌平已累计获批18张、占比全市38.3%。

为何前沿药企与生物医药公司会扎堆儿昌平生命科学园?对于彭林和赵菁菁这样的企业负责人来说,“政策优”“生态好”“够便利”“懂专业”是他们共同的答案。“早期的孵化平台是现成的,里面有很多的共享设备,这意味着初创公司不用花大价钱去卖实验室的设备,只需要设计实验就够了,这对于企业从无到有、完成第一步来说,非常重要。”彭林讲起最开始的飞镖国际创新孵化平台给企业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而在当下,依靠昌平的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和生态,企业与动物实验平台对接,“动物房”就位于公司楼下,也正助力企业实验和成果转化更加顺利。

赵菁菁也提到,园区的专业度也成为企业落户的重要参考。“管委会服务处的工作人员会更懂得企业的诉求和需求,也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成长的节奏和研发产品的节奏。同时在融资方面,也正是因为这些‘专业性’,也为我们架起了高效沟通的桥梁。”

自2000年11月,生命科学园启动建设,至今已近25年。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医药健康产业处副处长古海锋讲述,25年的积淀已经赋予园区完整的生态,“无论是创新性,还是聚集性,这里的生态是全国绝无仅有的。”而近年来,管委会也在生态的基础上,加强体系建设,打造昌平特色的品牌IP。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