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内江资中官斗山村便民路硬化引争议:原宽1.5米变0.8米,村民称“走得憋屈”,政府回应“设计合理”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21日 05:02 1 admin

“原本1.5米宽的土路,硬化后只剩0.8米,两个人并排走都挤得慌!”近日,四川内江资中县归德镇官斗山村一条便民土路的“瘦身”问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网友晒出的对比图显示,部分路段新铺的水泥路面仅0.8米宽,草丛覆盖的旧路痕迹依稀可见,而原本能容纳农用车、三轮车通行的土路,如今被村民调侃为“只能过单人”。

内江资中官斗山村便民路硬化引争议:原宽1.5米变0.8米,村民称“走得憋屈”,政府回应“设计合理”

村民吐槽:1.5米土路“缩水”,干活拉货都犯难

官斗山村位于资中县归德镇,这条被村民称为“官斗山路”的土路,是连接村落与周边农田、集市的主要通道。据多名村民反映,此前土路宽度约1.5米,“农忙时拉化肥、卖蔬菜的三轮车能勉强过,赶场天挑担子的人也能错身走”。

内江资中官斗山村便民路硬化引争议:原宽1.5米变0.8米,村民称“走得憋屈”,政府回应“设计合理”

内江资中官斗山村便民路硬化引争议:原宽1.5米变0.8米,村民称“走得憋屈”,政府回应“设计合理”

但今年5月,这条土路启动硬化工程后,村民发现新铺的水泥路面仅0.8米宽。“现在连摩托车都要小心会车,更别说拉货的三轮车了。”村民张大姐指着一段新路抱怨,“前几天我拉了一车玉米,车轱辘都蹭到路边的草,差点翻车。”

网友发布的图片显示,涉事土路不同路段现状差异明显:部分区域被茂密的草丛覆盖,旧路宽度难以分辨;另一部分区域则露出石头和黑土,新铺的0.8米水泥路面与旧路形成鲜明对比。“草长得比人高,根本看不出原来的路有多宽。”一名村民说,“但能明显感觉到,现在的路比以前窄了一大截。”

内江资中官斗山村便民路硬化引争议:原宽1.5米变0.8米,村民称“走得憋屈”,政府回应“设计合理”

政府回应:原路并非“历来1.5米”,硬化是“以工代赈”项目

针对村民的质疑,归德镇政府于8月11日首次回应称:“该土路部分路段宽度低于1.5米,并非历来就有1.5米宽的基础。”8月17日,记者再次联系归德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已将情况反馈至上级部门,后续将跟进处理。

据镇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此次硬化的官斗山路是2024年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设计宽度为0.8米。“项目初衷是通过硬化道路改善村民出行条件,0.8米的宽度是根据实际地形、地质条件及村民日常需求综合确定的。”镇政府工作人员解释,“硬化后的道路已能满足小型农用车、摩托车通行,不存在‘阻碍农业生产’的问题。”

对于“原路是否真的只有0.8米宽”的争议,镇政府未直接回应,但强调“以工代赈”项目的设计需符合“因地制宜”原则,且经过村集体讨论和上级审批。

争议焦点:“便民”为何变“不便”?标准与需求的博弈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设计标准”与“村民实际需求”的错位。

村民认为,土路作为“便民路”,应优先满足日常生产生活需求——拉货、赶场、务农都需要更宽的通行空间;而政府则基于“以工代赈”项目的资金限制、地形条件等因素,选择了0.8米的设计标准。

资中县交通运输局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农村道路建设通常需遵循“分级分类”原则:通村主干道一般要求4.5米以上,村内支路或便民路则根据实际需求调整。“0.8米的宽度虽窄,但符合部分村内道路的建设标准,尤其在山区或地形复杂区域,过宽的道路可能增加建设成本,甚至破坏生态。”

但也有村民质疑:“既然是‘便民路’,为何不能在设计时多留点空间?”他们表示,即便原路宽度存在争议,硬化后的道路也应兼顾“当前需求”与“未来发展”——随着村里种植规模扩大、农用车增多,0.8米的宽度终将难以满足需求。

内江资中官斗山村便民路硬化引争议:原宽1.5米变0.8米,村民称“走得憋屈”,政府回应“设计合理”

目前,归德镇政府已表示将跟进处理此事。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以此次争议为契机,建立更完善的“村民参与”机制——在道路规划、设计阶段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便民路”真正成为“连心路”。

来源:潇湘晨报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