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目前正在开发即将推出的Panther Lake(移动版)系列,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将于明年推出的Nova Lake系列又再次泄露。这一次,我...
2025-08-18 0
AI助力传染病监测预警,25项专利技术破解公共卫生难题,智能疟原虫检测平台实现“滴血识疟疾”。近年来,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秉持“团结、务实、创新、奉献”精神,以科技赋能公共卫生,用创新守护百姓健康。目前,中心通过 CMA认定的检测项目为18大类876项,可对外承接8方面59类服务项目,持续为“健康武汉”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 “AI+大数据”加持,传染病监测更灵敏
2023年7月,“武汉市传染病监测预警中心”在武汉市疾控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通过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统筹全市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为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筑起坚实防线。
武汉市传染病监测预警中心主任陈邦华介绍,武汉市积极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中接入DeepSeek大模型及AI算力,深化时间序列分析、传播动力学、气候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等数据分析与模型应用,显著提升了监测预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我市在40种法定传染病监测基础上,不断拓展疾病监测范围,将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易流行传染病纳入监测网络。同时,持续优化哨点布局,2024年扩大呼吸道多病原监测、新增感染性腹泻及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2025年增加禽流感哨点种类,提升监测的时效性与敏感性。此外,整合气象、空气质量、饮用水/污水、病媒生物、免疫接种等风险因素,构建起全方位风险预警网络。
“通过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升级,实现数据互通共享,我们能更全面掌握疫情动态,为精准防控提供支撑。”陈邦华介绍,目前,国家、省、市共建起50个监测系统网络,覆盖传染病监测、哨点监测、常规监测等多种类型,为全面掌握传染病流行态势提供了有力支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监测、腹泻多病原监测、手足口病监测等病原学监测已建成LIMS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入武汉市一体化平台,通过新建新突发传染病医防整合信息系统,传染病相关医疗数据进入自建公卫云,并初步建立各类传染病专题库。
陈邦华表示,下一步中心将持续深化机制建设,激发创新动能,力争在智能化预警、多源数据融合应用、联防联控效能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 4年斩获25项专利,创新技术守护环境健康
“军团病”是一种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一旦暴发流行危害极大。空调系统的冷却塔是滋生军团菌的温床,由其引发的军团病感染病例占比达到60%~80%。然而,全球范围内尚无有效途径对此进行干预和治理。
2021年,武汉市疾控中心受武汉地铁集团委托,选取3条线路的58个冷却塔,开展嗜肺军团菌健康风险评估及干预控制技术研究。市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所副主任医师石斌介绍,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冷却水中的游离余氯是影响嗜肺军团菌浓度的重要因素,通过按比例投放含氯消毒剂,可有效控制军团菌浓度。
截至目前,武汉市已建有300多个地铁站,如何实现所有点位嗜肺军团菌的动态监测与防治?针对这一问题,研究团队设计研发出一套“冷却塔自动监测及投药系统”,通过在冷却塔中加装一台设备,可实时监测冷却塔中的循环水量和游离余氯含量,自动控制消毒剂的投放频率和投放量。2022年8月,该项目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今年7月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
“对公共场所中央空调出风口开展空气质量监测,是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播的重要举措。”石斌介绍,过去工作人员需要多次采样或使用不同设备,才能分别获取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溶血性链球菌三种关键微生物的数据,完成一套集中空调送风采样至少需要3小时。团队创新研发“集中空调送风采样器”,将三套独立的恒流量采样泵集于一身,并改良气流分配系统,配合独有的空调送风捕风装置,可在单次采样中同时捕获和分离三种目标微生物,实现“一机多采”,工作人员完成一套集中空调送风采样仅需1小时,减少采样时间2/3。2021年,这一项目也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2021年至今,环境与健康所科研团队已获批25项专利。”石斌介绍,去年8月,环境卫生工作室在中心获批建设,专注于科研项目、卫生标准、专利研发及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以日常工作为契机,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以科研思路来解决问题。
■ 显微镜装上“智慧眼”,一滴血识别疟原虫
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并称为世界三大公共卫生问题。尽管我国已实现“消除疟疾”,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员流动增加,境外输入性疟疾风险仍将长期存在。
研究显示,恶性疟疾从发病到诊断时间超过4天即可发生重症,因此快速精准的诊断是防治关键。武汉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技师吴凯介绍,显微镜镜检是诊断疟疾的“金标准”,但疟原虫密度高低不均、形态千变万化,而镜检结果完全依赖检验人员的技能水平与经验,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AI图像识别技术已在医疗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如CT、MRI的影像学诊断、肿瘤的病理学诊断等。吴凯介绍,从2019年开始,他带领团队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人体疟原虫智能检测平台”研究,现已取得重要技术突破。
他介绍,人体疟原虫检测AI平台基于2008—2022年全市600多例境外输入性疟疾的血涂片,建立AI深度学习数据库。通过人工识别与AI学习交互训练,提高AI识别精确率,进而对一台光学显微镜的载波台进行自动化升级改造,使之能快速自动化扫描血涂片,并通过内置相机,以自适应景深融合技术自主聚焦拍照。自研的算法模型扫描获取的图像并识别、标注阳性位点,鉴别虫种等,15分钟内即可完成检测并输出结果。
目前,该AI系统及产品处于性能验证阶段,模型机检测精确率达到98%,趋近于专家水平。通过建立大数据中心,不断收集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开展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AI综合诊断能力不断提高,后续有望实现“云诊断”。
吴凯介绍,“基于人工智能的人体疟原虫智能检测平台”研究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出版的3部医学专著广泛应用于一线临床检验及医学教育。该技术可有效解决专业人员不足、检验检测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广泛应用于定点收治医院、边境检验检疫、临床教学等场景,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同时有望通过“一带一路”技术出海,助力全球战“疟”。
(文/黄远霞)
【余丽娜】
相关文章
英特尔目前正在开发即将推出的Panther Lake(移动版)系列,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发布,将于明年推出的Nova Lake系列又再次泄露。这一次,我...
2025-08-18 0
在北京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位来自美国的资深自动化专家对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为全球科技合作注入了新的积极因素。作为推进...
2025-08-18 0
金融界2025年8月1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航空机轮用承压杯组件及其设计方法”的专利,公开号CN...
2025-08-18 0
8月14日,联想集团发布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2025/2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当季营收同比增长22%至1362亿元人民币,创下第一财季历史新高;非...
2025-08-18 0
真我GT7(2999元 真我GT7这款手机绝对是2025年的旗舰黑马,2999元就能买到12GB+512GB的大内存组合,性价比太高了。它搭载了联发科...
2025-08-18 0
各位DIY大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两年,因为有国补这个“bug”,现在DIY越来越没有性价比了。而且市场表现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我说品牌台式机才是...
2025-08-18 0
由芯师爷主办的“2025硬核芯”评选活动火热进行中,现以“云展览”的方式为您全方位展示中国芯产品及企业。参评企业:芯联集成企业介绍芯联集成成立于201...
2025-08-18 0
外卖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去,外卖店用AI图骗点单现象又引发舆论关注。近日,多位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爆料称,自己遭遇了外卖商家利用AI技术生成的虚假门头图,且...
2025-08-1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