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山东省2025年7月 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通报 7月1日至7月31日全省共报告法定管理传染病25种40047例,死亡52人...
2025-08-17 0
文、编辑 | 白
当西方还在用传统理论锁定铀矿时,中国科学家却从煤炭与石油的缝隙中,发现了颠覆性的答案,砂岩深处,竟藏着万吨级的“红色黄金”。
从鄂尔多斯到塔里木盆地,钻头每向地心深入一米,就有一张能源底牌被翻开。
更令外界震惊的是,这些铀矿不仅规模惊人,更以“不开挖、零废石”的绿色技术开采,美国主导的铀贸易格局,正被悄然撕裂。
当中国铀资源自给率突破50%,全球核电竞赛的规则将如何改写?深埋1820米的铀矿与快堆技术结合,是否意味着核能“无限续航”时代的钥匙已握在手中?
铀资源是核能发展的命脉,而中国曾长期面临“贫铀”困境。21世纪初,中国80%的铀依赖进口,主要来自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和纳米比亚。这种高度依赖不仅增加了能源安全风险,还使中国在国际铀贸易中受制于人。
尤其在2010年后,全球铀价波动剧烈,加之国际局势变化,确保铀资源自主可控成为国家战略需求。
然而,短短十余年间,中国铀矿勘探实现惊人突破。2015年,鄂尔多斯大营铀矿的发现震惊业界,该矿床规模巨大,铀储量达数万吨,远超预期。
随后,塔里木盆地深部铀矿、松辽盆地砂岩型铀矿等接连取得重大发现,使中国铀资源储量跃居世界前列。
2023年,中国铀矿年产量已能满足国内核电需求的60%,预计2030年将实现完全自给。这一逆袭的背后,是中国铀矿勘探思路的颠覆性变革。
长期以来,国际铀矿勘探的主流模式是寻找“花岗岩型铀矿”,即铀元素富集于古老花岗岩裂隙中的矿床。
然而,中国花岗岩铀矿储量有限,且品位较低,开采成本高昂。20世纪末,中国地质学家逐渐意识到,盲目跟随国外理论难以突破资源瓶颈,必须探索适合中国地质特点的新路径。
21世纪初,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提出“煤铀共生”“油铀共生”的创新思路,将勘探重心转向大型沉积盆地。科学家发现,鄂尔多斯、松辽、塔里木等盆地的砂岩层中,铀元素在特定水文条件下可富集成矿。
鄂尔多斯大营铀矿的发现成为这一理论的里程碑。传统观点认为,该区域以煤炭为主,铀矿潜力有限。但勘探团队利用“叠合成矿”理论,在深部砂岩层中发现高品位铀矿体,证明沉积盆地铀矿的广阔前景。
类似地,在新疆伊犁盆地,铀矿与煤炭共生,采用“地浸开采”技术(通过注液溶解铀元素再提取)大幅降低成本,使低品位矿床具备经济价值。
铀矿勘探的突破不仅依赖理论创新,更得益于技术进步。过去,铀矿勘探依赖人工采样和地质填图,效率低下。
如今,中国已建立全球领先的“铀矿三维预测系统”,结合卫星遥感、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和AI大数据分析,精准锁定铀矿靶区。
2013年,内蒙古大营铀矿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铀矿勘探进入新纪元。这座超5万吨级的砂岩型铀矿,不仅填补了国内大型铀矿资源的空白,更验证了“叠合成矿理论”与“天-地-井”三位一体勘探模式的有效性。
传统铀矿勘探多依赖地表标志与浅层钻探,而大营项目通过高精度遥感解译、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定向钻探技术的结合,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揭示了巨量铀资源的赋存规律。
钱家店铀矿的发现则意外揭示了能源矿产的共生奥秘。2018年,中核集团在松辽盆地实施“油铀共探”工程时,发现油气田与铀矿体竟在相同地质层位中交错分布。
进一步研究证实,油气还原作用能促使地下水中溶解的六价铀还原成不溶的四价铀,从而富集成矿。这一发现不仅开辟了“以油找铀”的新路径,更催生了跨行业协同勘探的商业模式,石油企业的钻井岩屑与测井数据被重新利用,大幅降低了铀矿勘探成本。
2025年,塔里木盆地铀矿勘探再创纪录。在埋深1820米的超深层砂岩中探明经济可采铀资源,这一深度刷新了全球砂岩型铀矿开采的极限。
项目团队研发的“超深定向钻探系统”与“耐高温地浸液配方”攻克了地层压力失衡、矿层渗透率低等技术瓶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矿体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表生态极度脆弱,而地浸开采技术实现了“不开挖、零废石”的绿色开发,为全球深部资源开采提供了中国方案。
铀资源自给率的跃升,正悄然改写中国能源安全的版图。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数据,2025年中国铀资源储量预计突破35万吨,从全球第十位跻身前三,自给率从30%提升至50%以上。
这一变化直接降低了核电原料的进口依赖,过去十年,中国铀进口量年均增长12%,其中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加拿大三国占比超70%,地缘政治与海运通道风险始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核电产业规划上。截至2025年,中国在运核电机组将达70台,装机容量超过8000万千瓦,居全球首位。铀资源的充足供应为《十四五核电发展规划》中“年均新增6-8台机组”的目标提供了底气。
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第三代自主核电技术,叠加稳定的燃料保障,使中国核电出口项目(如阿根廷阿图查电站、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快堆技术(可将铀资源利用率提高60倍)的试验堆已在福建霞浦并网,未来若实现商业化,中国或彻底摆脱铀资源约束。
然而,铀矿开发的环保矛盾日益凸显。尽管地浸法避免了露天开采的生态破坏,但地下水污染风险仍存。2024年新疆某试验矿区曾发生溶浸液泄漏事故,导致周边土壤铀含量超标17倍。行业正在加速研发“生物地浸技术”。
利用微生物代谢替代化学溶浸剂,目前实验室阶段已实现铀浸出率85%且无毒性残留。另一项突破是“智能监测系统”,通过井下传感器网络实时追踪污染物迁移路径,将事故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
可持续发展还需制度创新。2023年启动的《铀矿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打破了“一企一矿”的传统模式,允许油气企业与核工业集团联合竞标探矿权。
内蒙古某区块试点中,中石油的钻井平台与中核的地质团队共享数据,使勘探周期缩短40%。
与此同时,退役铀矿山的生态修复纳入省级环保考核,甘肃玉门老君庙铀矿旧址通过覆土植绿与光伏发电结合,转型为“绿能公园”,每年产生清洁电力1200万度。
任何技术都需置于更长时空维度检验。正如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引发的全球争议,铀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从勘探、开采到废料处置,都必须接受“零信任”监督。中国在光伏治沙与铀矿修复中的实践,或许能开创“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闭环模式。
真正的胜利,或许在于能否以可控核聚变、钍基熔盐堆等下一代技术跳出资源争夺的囚徒困境。塔里木深部铀矿的钻头穿透的不仅是地层,更是一个民族对能源自主的终极追问:当我们谈论“安全”时,究竟是在追逐资源的存量,还是技术定义未来的权力?
相关文章
8月11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山东省2025年7月 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通报 7月1日至7月31日全省共报告法定管理传染病25种40047例,死亡52人...
2025-08-17 0
日前,大冶有色博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源环保”)智能塑料破碎清洗加工线正式投产,有力推动该公司废旧塑料回收处理领域向高效化、智能化、绿色化发...
2025-08-17 0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正在进行。开幕式上,25台人形机器人组成5×5方阵,踏着精准步伐完成了史上首次AI人形机器人无保护自主走方阵。这支“硅基运...
2025-08-17 0
今天(17日)下午,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闭幕式。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理事会、中...
2025-08-17 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17日讯 继8月15日单日旅客量突破10万人次之后,8月16日,青岛机场单日航班起降数量达680架次,刷新开航以来最高纪录。暑...
2025-08-17 0
抖音电商“放大招”:3.7万带货主播“集体毕业”,直播间里的那些“猫腻”该收摊了!嘿,朋友,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深夜刷手机时,总被那些直播间里声嘶力竭...
2025-08-17 0
【来源: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_基层要闻】近日,一场跨越千里的“质量对话”在南通纤检所启动。来自河北省邯郸市纤维检验所的10名技术骨干赴南通开展为期半个...
2025-08-17 1
NO.683作者:观察君校稿:程程 / 编辑:致知外卖大战半年了,京东终于晒出了成绩单,喜忧参半。喜的是,营收规模大增,而且东哥多了23万外卖兄弟。忧...
2025-08-1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