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中轴线上过暑假 西城非遗夏令营里的文化接力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16日 06:09 1 admin
中轴线上过暑假 西城非遗夏令营里的文化接力中轴线上过暑假 西城非遗夏令营里的文化接力中轴线上过暑假 西城非遗夏令营里的文化接力中轴线上过暑假 西城非遗夏令营里的文化接力中轴线上过暑假 西城非遗夏令营里的文化接力中轴线上过暑假 西城非遗夏令营里的文化接力中轴线上过暑假 西城非遗夏令营里的文化接力中轴线上过暑假 西城非遗夏令营里的文化接力中轴线上过暑假 西城非遗夏令营里的文化接力中轴线上过暑假 西城非遗夏令营里的文化接力

本报讯(记者史桭沨 通讯员宋更新 李娜)夏日的什刹海,柳丝垂落如帘,胡同也浸在斑驳的绿荫里。广福观门前的青石板路上,11岁的李同学正高高举起刚完成的鬃人,阳光穿过底座细密的鬃毛,在他手心里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您看,敲铜盘的时候,鬃毛一振动,小人就会转,倾斜角度不一样,还能演出对打、追击呢!”他轻轻转了转手腕,铜盘里的戏装小人果然随之舞动,像乘着风似的“飘”了起来。

这鲜活的一幕,是“壮美中轴非遗行”2025西城非遗夏令营的日常。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区文物保护中心策划的这场活动,让数千名10至15岁的少年沿着北京中轴线,走进西城的非遗世界。护国寺小吃的蒸笼冒着热气,瑞蚨祥的绸缎泛着柔光,天桥皮影的灯影在幕布上摇晃……那些藏在街巷里的古老技艺,在少年们的指尖下,透出了温热的生命力。

从什刹海的水边到琉璃厂的墨香里,从中轴线上的老字号到胡同深处的手工作坊,少年们的脚步串起了一条独特的文化线。在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能捏在手里、尝在嘴里、映在眼里的实在物件。一场关于传统与青春的对话,正在中轴线的砖瓦间悄悄展开。

指尖上的技艺 从“看新鲜”到“悟门道”

护国寺小吃文化体验馆里,热气裹着面香和熟黄豆粉的甜,在空气中弥漫。护国寺小吃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延斌的手在面团上翻飞,“传统重阳糕得用京糕、青梅、冬瓜条等9种料,”他边说边把酥皮面铺开,抹上枣泥馅,摆上核桃仁等,“进烤箱烤10多分钟,出来又香又糯。”

12岁的张同学正盯着手里的面团,额角沁出细汗。她做的糕点模样不算周正,却笑得灿烂:“王爷爷说,艾窝窝、驴打滚这些小吃,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原来吃进嘴里的,不只是味道,还有老辈人的心思。”

转过街角,广福观的四合院里静悄悄的。北京鬃人第四代传承人白霖的柜子上,摆着面人、泥人、皮影、兔儿爷,连窗台上都放着虎头鞋、纸蚕,像个小型民俗博物馆。“鬃人最特别的是会‘动’,”白霖拿起一个戏装小人,“鬃人制作绝不仅仅靠手上功夫,还离不开对戏曲知识和古典文学的了解,这背后是功夫,更是学问。”

白霖指着鬃人的脸谱解释:“做鬃人得懂京剧,脸谱、行头、兵器等得照着舞台来。戏曲里说‘宁穿破,不穿错’,鬃人也一样,不能乱来。”他拿起一个“美猴王”鬃人,“大家看这翎毛、小旗、盔甲,都是舞台上的规矩,不懂历史常识,很难做出魂来。”

少年们围在旁边,看着白霖勾脸谱、粘鬃毛,忽然明白:那些会“跳舞”的小人,藏着的是老北京对戏曲的热爱与敬畏。

“活态课堂”里的实践 从“书本字”到“身边事”

“壮美中轴非遗行”2025西城非遗夏令营设计的六条线路,像六根线,把西城的非遗珍宝串了起来。“中轴北韵·什刹海水岸非遗探秘线”之外,“中轴光影·北京皮影传奇线”“中轴记忆·天桥印象博物拾珍线”等,让凝固的地标变成了能参与的“活态课堂”。

北京傅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的院子里,少年们仰着头,看天桥中幡像擎天柱似的被艺人稳稳托住。抛向空中时,众人屏住呼吸;接住的瞬间,低低的惊呼连成一片。“这杆旗看着就好重,”一位少年小声说,“师傅们练了多少年才能这么稳?”

不远处的空地上,天桥摔跤的非遗传承人正生动展示着这门技艺的妙处,让少年们看得入神。几位师傅脚步腾挪间自有韵律,看似激烈的对抗里暗藏巧劲,引得阵阵喝彩。“咱天桥摔跤,讲究灵活多变、体型优美,还得配上幽默解说,是文武结合的功夫,有时还会加上中幡的技巧”非遗传承人边演示边介绍。少年们看得心痒、跃跃欲试,学着扎马步、伸胳膊,模仿里藏着对这门技艺的好奇与深深敬意。

天桥印象博物馆里,万盛轩戏台复制品、老字号牌匾透着老时光的味道。连老天桥的游戏“打力”“拔灯儿”,都能通过新方式体验。八大怪的表演见不着?“体感八大怪”游戏让少年们沉浸式体验,笑声里,老民俗里乐趣盎然。

北京皮影剧团的灯光亮起来时,白色幕布后热闹了。少年们亲手做的皮影角色,在他们的操控下“动”了起来,演着自己耳熟能详的话本故事。大鼓的浑厚、评剧的婉转、相声的逗乐……各种声音在屋里绕,老天桥的热闹,仿佛顺着少年们的指尖,一点点萦绕。

“西城非遗不只是玻璃柜里的展品,”区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说,“它是护国寺蒸笼里的气,是天桥中幡的响,是瑞蚨祥绸缎的光,也是许许多多的衍生文创。我们就是想让孩子们知道,课本里的‘非遗’,其实就在身边。”

匠心接力中的情怀 从“试一试”到“认下来”

瑞蚨祥店里,刺绣团扇、盘扣香囊等透着古意。工作人员正给少年们讲盘扣技艺:“盘扣是一项凝结着中国古人智慧的手工艺,原在服装上起到开合门襟的作用。”现场,少年们拿着针线,跟着学做“琵琶扣”等款式,一针一线地穿梭里,藏着对非遗匠心的体会。

六必居内,酱香醇厚。六必居酱菜传承人介绍道:“‘六必’讲究秫稻必齐,曲蘖必实,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即用料必须齐全,下料必须充足,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用水必须纯净,设备必须优良,火候必须适当。”少年们尝着脆嫩的酱菜,忽然懂了百年老味里的传承与坚守。

在益民书屋里,书香与非遗交织,兔儿爷非遗体验正在上演。现场兔儿爷琳琅满目——骑老虎的、坐麒麟的,表情有的萌、有的囧、有的严肃。非遗传承人张忠强正勾勒着兔儿爷的眼睛,“做兔儿爷,要浸泡、加棉花、醒泥、打坯、修坯、打磨、上底色……”他边说边演示,“最后迎来彩绘,尤其需要关注过程中的开脸,眉眼不一样,神韵就不一样。”少年们学着他的样子进行绘制,探索非遗之美。

戴月轩的雅韵里,“颖毫纯净精中拣,聿师竭巧德为先”的古训声犹在耳。非遗传承人展示着湖笔技艺:“‘尖、齐、圆、健’是谓‘四德’,选料、做工、工艺,都得用心。”少年们拿起毛笔轻蘸墨,忽然明白“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的品质追求,或许文人墨客爱的,不只是笔的好用,更是制笔人的诚心。

一得阁内,墨香袅袅。现场,非遗传承人从容展示着传统制墨技艺的风采。“从制烟、炖胶、配料成膏,到研磨、成汁、(趁墨)搅拌、沉淀等,每一个环节都得严谨细致,半点急不得。”少年们注视着墨汁逐渐变得细腻温润,听着“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的深意,手中研磨的动作也不由得轻缓下来,仿佛在与流淌的时光静静对话。

93号院博物馆里,毛猴、绒鸟、金漆镶嵌……令人目不暇接。少年们试着画京剧脸谱,给“关羽”涂红脸,给“曹操”画白脸,配上盔头、髯口,仿佛看见舞台上的忠、奸、善、恶。“原来脸谱颜色里,藏着这么多故事!”一名少年喃喃道。

活动进行时的余温 从“记忆”到“根脉”

在“壮美中轴非遗行”2025西城非遗夏令营中,家长们的反馈里满是欣喜:“孩子回家路上就兴奋地展示他做的驴打滚、艾窝窝,睡前还在滔滔不绝地讲解如何让鬃人‘舞’起来。”

一位家长写道,“感谢所有老师和志愿者的无私付出,这个活动,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扎根心底的文化自信与美好记忆。”另一位家长则特别提到:“活动设计既丰富又安全,老师们责任心极强,让我们完全放心。这样的公益文化体验,寒暑假请多来一些。”

负责“什刹海水岸非遗探秘线”的带队老师也深有感触:“什刹海的一砖一瓦都有故事,这活动就像钥匙,打开了孩子们认识家乡的门,随时欢迎大家来深度探访。”

这场持续到8月底的“壮美中轴非遗行”2025西城非遗夏令营,像一场文化的接力。

少年们带走的,或许是亲手做的鬃人、兔儿爷,或许是舌尖的酱菜香、面香,但更重要的,是心里悄悄埋下的种子——那些关于传统、关于匠心、关于家乡的认同,终将在时光里慢慢发芽。

北京中轴线的故事还在继续,树荫下的笑声、老店里的讲解、少年们的惊叹,正把非遗的故事,说给新的世代听。

记者王子雍摄 区文物保护中心供图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西城官方发布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