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快讯文章正文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抖音快讯 2025年08月13日 11:39 1 admin

导言:

“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2025年夏,斯图加特,这座因工程而生、因汽车而盛的城市,再次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博世集团于此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全球技术日。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本年度的主题,不再是电动化或互联,而是那个既令人兴奋,又必须审慎的词汇——人工智能(AI)。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博世究竟如何看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或许,一切的答案,都藏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三段旅程中。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罗伯特·博世的两个家

如果在春末的清晨踏入斯图加特东南高地,迎面而来的,便是博世百年企业精神在建筑层面的投射:左手,是一栋带有塔楼与对称门廊的白色别墅,典雅肃穆;右手,则是一座仿佛悬浮在内卡河谷边缘的现代建筑,玻璃幕墙与金属格栅在阳光下彼此交错。这两座建筑并不属于某种偶然的邻里关系,它们是罗伯特·博世的故居与博世基金会的海德霍夫楼,是一位工程师、一位企业家的思想在空间中的延续。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博世先生曾经的书房

建于1910至1911年间的罗伯特·博世故居,由雅各布·弗吕与卡尔·海姆设计,采用晚期历史主义风格,并带有浓厚的意大利新文艺复兴元素。塔楼、石柱与对称结构,形成一种隐含秩序的威仪。内部部分空间至今保留着原始陈设,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那间由德国工艺美术运动代表人物布鲁诺·保尔亲手布置的餐厅:木制天花、嵌入式壁炉与家具构成一体,典雅而温润。这里不仅是私人空间,更是思想交流的场所。据说当年博世常在塔楼旁的苹果园中与员工家属散步,讨论教育、社会保障与和平事业。他早已不满足于做一位技师或厂主,而在探索“企业应该为社会承担怎样的角色”。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故居内可升降的吊灯

1986年,罗伯特·博世基金会正式接手,将其改建为办公与展览空间,赋予其“精神文献馆”式的第二生命。走进故居,不仅可以看到博世亲笔书写的遗嘱影印本,还能在几乎从未变样的各个房间之中,回顾其在电气工程、磁点火系统等发明上的突破,更能感知他在战争期间所秉持的中立主义立场与和平倡议。这里不只是一座“名人故居”,它更是一段工业史、社会史与伦理史的交汇点。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海德霍夫楼(左前)与博世故居(右后)

然而,历史的继承不该止步于纪念。2004年,一座全新的基金会办公大楼——海德霍夫楼,在原苹果园旧址上落成。建筑由德国当代建筑大师彼得·库尔卡设计,挑战之初便明确提出:新建筑既不能模仿古典,也不能与其对立,而应“对话”。因此,海德霍夫楼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建筑语言:错落的三层结构顺应地势排布,中层大幅悬挑如同一座玻璃平台,向河谷展开。金属格栅与通透幕墙之间,光影交织成林,为访客与工作者营造出静谧、深远、理性与诗意并存的氛围。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罗伯特·博世等身像矗立在海德霍夫楼前

相较于老宅的厚重沉稳,海德霍夫楼更像是一种“未来思维的容器”。底层是日常办公与资助项目展示区,墙面陈列着基金会在教育改革、人工智能伦理、公民社会建设等领域的实际项目资料;上层则是用于国际研讨的会议空间,每年吸引来自全球的政策制定者、科学家与企业高管,共同参与全球治理、社会创新等跨学科议题。在这些悬浮的玻璃会议室中,曾经探讨的议题涵盖从难民融合到AI的道德边界——无不延续着罗伯特·博世当年“为社会提供解决方案”的精神主张。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罗伯特·博世雕像

这两栋建筑之间,只有一条窄窄的石板路,却像是两座时代的码头:一端停泊着20世纪工业文明的理想,一端驶向21世纪技术社会的复杂挑战。它们是物理空间,也是思想航标。而贯穿其间的,不只是建筑师的设计手法,更是一种价值连续性。在博世亲笔写下的遗嘱中,他表达得十分清晰:“我希望将企业的盈利用于促进大众福祉。”今天,当我们站在这片高地,看见塔楼静默、玻璃楼宇闪耀,便知他的愿景并未被时代湮没,反而在制度、项目与空间中一次次被重新点燃。

而今,当我们走入AI、软件定义汽车与智能出行的新时代,这份百年前的初心是否仍在延续?或许,我们需要转向“现在”的博世,寻找答案。

从“城市算法”到“跨文化驾驶”

在2025年博世技术日的官方日程之外,有一段让外媒眼馋,专为中国媒体所准备的“非正式测试”。不同于展厅中陈列的数据、技术曲线与专利数量,这段测试用最直接的方式回答了一个问题:中国自研的纯视觉城市NOA系统,能否在德国真实复杂的城市交通中生存?而答案就写在了当天柏油路面、鹅卵石街道与环岛让行线之间。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博世一直致力于用AI打造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

此次实测,由博世中国团队主导完成,搭载于奇瑞星途平台的一台原型车上,测试路线总长约18公里,覆盖了斯图加特城区的多种交通形态——从狭窄小巷到高速匝道,从无保护左转到典型欧洲式环岛,再到盘山林荫路段与乡村快速路,全程模拟真实驾驶环境,不依赖激光雷达、不接入高精地图,完全采用纯视觉方案。这并非一场示范演出。驾驶者双手脱离方向盘,脚离制动与油门踏板,整套决策由NOA系统完成。在中国,这套系统已在多款车型中完成量产适配,而在德国街头,它面对的是一套完全不同的交通语言。

最显著的不同,来自“规则语义”的改变。比如一个典型环岛场景:在中国,许多城市早已弱化环岛制度,以灯控或标线重设优先权;而在德国,进入环岛的车辆必须严格让行,哪怕同时从三个方向驶入三辆拥有优先权的车辆,也需依次通过后方可进入。在此次测试中,系统判断准确,不抢行、不卡顿,清晰识别“先来后到”的行为权重,等待所有来车通过后才平稳驶入,整个过程顺畅且自然。这一幕并不惊艳,却极具含义。它证明了,NOA系统已具备“文化性理解”能力——即不仅识别车、人、道、标志,更能通过语义建模解读各类交通行为背后的社会约定。这是城市级NOA迈向全球部署的关键门槛。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测试车采用纯视觉方案

测试中还有一处两眼表现:在一条无车道线的狭窄巷道中,右侧停靠车辆已占据部分通行空间,系统并未盲目跟车,也未等待他人指令,而是主动判断对向道安全区间,在避让条件满足的前提下驶入对向车道快速通过。这种“主动且有余地”的表现,不仅仅来自于感知与控制,更来自于对交通环境连续性的预测。“它有判断力,甚至可以说,它有性格。”一位同行媒体在车内如此评价。

从技术角度而言,系统核心依赖多摄像头HDR成像+ISP动态范围优化,配合深度卷积语义解耦网络进行识别与行为预测。实测过程中,系统顺利识别了自行车与行人混行区段,鹅卵石街面、道路标线缺失区域、强光与树影交错下的盘山弯道,全部通过。没有一次强制接管,系统对各种场景的适配能力与反应节奏,已经接近经验丰富的本地驾驶者。更难得的是系统的“节奏感”。它不急不躁,既不僵硬,也不过度保守。在绿灯起步时,它不会迟疑;而在并道、让行场景中,它又始终保持余地。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种类似“人格风格”的驾驶逻辑:既自信,又守规矩;既高效,又不冒进。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系统清晰识别“先来后到”的行为权重

而这背后,是中德团队在雷宁根总部协同调教的成果。作为博世全球交叉领域计算中心的总部,XC园区此刻既是平台,也是桥梁。博世智能出行集团CTO Mathias Pillin 表示:“我们看到,中国团队研发的城市NOA,不仅仅适用于中国,更具备向全球城市泛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单靠数据驱动可以完成的,而是组织结构、平台设计与法规理解综合而成的结果。”当前这套系统已通过博世架构下的中间件平台——AOS进行全面解耦,具备快速迁移到其他SoC平台(如NVIDIA、高通、地平线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其联邦学习模式已在德国与印度同步部署,可在不转移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实现模型的跨地域泛化训练。这使得即使面对不同交通法规、驾驶文化甚至光照环境,系统也能进行“本地语言”的学习与响应。

“我们不是在做一个产品,而是在建立一种系统能力。”姚雨涵博士表示。他目前领导博世全球智能驾驶研发工作,曾长期在中国主导新势力智能驾驶平台的核心技术开发。在他看来,中国团队今天在德国路上“跑起来”的,不只是一个系统,更是一次完整的验证——验证中国工程团队有能力、也有资格,定义面向全球驾驶场景的智能标准。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中国团队主导的NOA在德国路试

测试接近尾声时,车辆驶入斯图加特近郊的一段长下坡。在阳光与林影交错的道路上,它不疾不徐地调整车速,稳定入弯。车内安静极了,没有任何人发出指令。整个过程如流水般顺滑,仿佛这台车早已熟悉这里的一切。那一刻,信任感从屏幕数据,变成了身体实感。这不是演示,这是“实战”。这不是个例,而是博世智能驾驶战略在全球落地的样板。一个过去常被视作“本地方案”的中国NOA系统,正在以实测表现打破偏见,走向世界。

AI不只是汽车的事

回顾过去,感受当下,博世全球技术日上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博士以一句意味深长的开场白为主题定调:“人工智能的突破,正在开启新一轮的工业革命。而我们,将是这场革命中的行动者。”按照笔者的理解,这应该属于博世集团对未来的宣言吧!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博世全球CEO哈通博士

从辅助驾驶到工业制造,从厨房烤箱到智能婴儿床,今年的技术日,博世以一系列横跨生活与工业的AI产品阵列,向外界展示其“全栈AI公司”的雄心。在展区中,一台嵌入AI视觉识别系统的Bosch 8系烤箱可自动识别80余种食物,并精准匹配温度与时长;而博世Sensortec新发布的智能IMU传感器则可通过AI识别健身动作,输出实时反馈。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用于山火预警的多智能体监控系统与AI辅助的电池焊接工艺优化方案——这些展示无一不在宣示,博世的AI不只是为了“让车更智能”,而是为了“让生活本身变得更智能”。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博世视觉语言模型

在专场演讲中,哈通博士宣布博世将在2027年前追加25亿欧元AI投资,预计2035年,仅AI辅助驾驶与制造业务的收入将突破100亿欧元。这是一场早已悄然开始的巨变:在传统工程与新兴算法之间,博世选择了“两手抓”。但AI之路并非坦途。在答记者问环节,关于AI伦理、数据主权与系统可解释性的问题接踵而至。对此,博世给出的答案并不“高科技”——而是“系统工程”。所有的AI模型必须具备模块化接口与可回溯机制,部署于车载终端的AI系统必须优先满足嵌入式低功耗设计,而数据隐私遵循“参数可动,数据不动”的全球联邦学习标准。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核心关键词:责任。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电动自行车里程控制

“我们不只是要做出最聪明的AI,更要做出最可靠的AI。”博世内部负责人强调道。这与时下一味追求模型规模与推理速度的趋势截然不同,也展现出这家百年工程企业,在AI洪流中另辟蹊径的战略自信。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基于AI技术的智能家电

【结语】

百年前,罗伯特·博世相信技术应服务于社会;百年后,AI正重新定义技术本身的边界。在博世2025技术日,我们看到的并非某项功能的突破,而是一次理念的验证——AI可以不仅为驾驶赋能,更能在厨房、工厂与气候前线中承担角色。

过去、现在与未来——博世2025全球技术日

预制式AI智能体

它不再是工具,而是伙伴,是博世继“内燃时代”后对“算法时代”的郑重应答。在塔楼与玻璃之间,在NOA与烤箱之间,那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路径已不再只属于物理意义上的石板路,而是一种由信念、责任与系统构筑而成的智慧通道。而今,博世正沿着这条路,持续向前。

欢迎线上购买《汽车之友》杂志

北京时尚

成都杂志铺

获取更多视频资讯,敬请关注《汽车之友》视频号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