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拼多多“回家的钥匙” 用科技守护六千个家庭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12日 13:46 1 admin

襄阳人祝女士,为自己的父母感到骄傲。这份骄傲,不仅仅缘于父母是“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首批获得者,更钦佩于他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放弃大城市优越工作机会,甘愿回到家乡襄阳积极参与“三线建设”。

如今,为祖国奉献青春的父母老了,特别是母亲还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尽管多次走失都有惊无险,但时刻揪着祝女士的心,担心万一哪天母亲又走失了,她就再也见不到母亲了。

在襄阳,还有很多人和祝女士一样,是“三线建设”奉献者的子女。他们的父母,同样在暮年因各种原因面临失智易走失的问题。如何守护父母安全回家的路,成了这些子女们的一大心病。

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正随着一把特殊的“回家的钥匙”的到来而改变。8月初,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治在线》栏目携手拼多多共同发起、联动襄阳市公安局启动的“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走进襄阳,向身患阿尔茨海默病等特殊疾病的老人们,免费发放一把装有高精度定位的“回家的钥匙”,为他们架起了一条安全回家的“快速路”。襄阳是“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第四站,此前已在武汉、郑州、青岛落地,目前累计发放6000多把“回家的钥匙”。

拼多多“回家的钥匙” 用科技守护六千个家庭

▲“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走进襄阳。王鹏|摄

有了“回家的钥匙”:就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启动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即“三线建设”,祝女士的父母,也在正值芳华的年纪,毅然选择了参与其中,成为东方化工厂的较早一批建设者。祝女士的母亲亢奶奶毕业于师范专业,在厂子弟中学教书,为工厂培养了无数后备力量。

因患病导致记忆障碍,如今80岁的亢奶奶,已经历过多次走失,这一度让祝女士崩溃又担心。去年“五一”前,亢奶奶在下午四点多独自出门后再次走失,等被找到时已是晚上十点多,离家七八公里。

这一天,祝女士又报了警。社区民警通过查看大量碎片化视频发现,亢奶奶的行动轨迹毫无规律,一会往东走一会往西走,还一度在监控视频里消失。所幸最后在监控视频里又发现了亢奶奶的身影,她正沿着连接襄城区和樊城区的卧龙大桥向南行走。顺着这条线索,社区民警花费近6个小时,最终在一处山脚下找到亢奶奶。

亢奶奶另一次走失经历更惊险,被找到时从头顶到下巴全是血,身上还有多处磕伤。“从我母亲身上的伤口看,她应该是受到外力冲击,导致面部朝下摔倒在地上刮伤的。”祝女士说,“但我问她怎么伤的,她自己也搞不清楚,还说是自己抠的。幸亏找到得还算比较及时,没有造成大碍。”

“寻找我母亲这样的老人,时间就是生命。因为他们在外的时间越长,危险因素就越多。”祝女士强调说,“他们因智力退化很多人不会用手机,也不会用儿童电话手表。尽管网上有一些能够定位的产品,但因没有联动警方我们就没用。为了防止他们出事,我们常常被迫选择把他们关在家里,但一不留神他们就自己出去了,我们的心时刻紧绷着。”

拼多多“回家的钥匙” 用科技守护六千个家庭

▲祝女士向社区民警介绍家庭情况。王鹏|摄

改变发生在今年7月。亢奶奶所在辖区的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檀溪派出所社区民警汪浩国,将一把采用北斗卫星等高精度定位技术,匹配老人们使用钥匙习惯,特意打造的“回家的钥匙”,在襄阳站产品试用阶段,送到了亢奶奶手上。

这把“回家的钥匙”可精准定位老人位置,家人则可在手机上查看老人位置轨迹。老人一旦走丢,“钥匙”可第一时间向社区民警和家属提供位置信息,路人发现老人时也可扫描钥匙上的二维码联系社区民警,在保障老人隐私的同时助力他们安全回家。

祝女士吃下了“定心丸”。“我可以随时查看母亲的定位,知道她是否安全。即便她万一哪天又走失了,我们也知道从哪里找,效率会快很多。”她开心地说道。

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他们:换“回家的钥匙”来守护

在亢奶奶居住的东方化工厂家属院里,还有一万多名原来厂里的老职工。一些人和亢奶奶一样,同样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包括记忆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等。

襄阳市襄城区檀溪街道滨湖社区党委书记卓娅琼介绍,社区里有很多参与“三线建设”的老人,他们中很多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工程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已有30余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

汪浩国表示,目前已为辖区内所有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发放“回家的钥匙”,建立起人防+技防的双重发力机制,降低老人们的走失安全风险。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少区域都有老人走失的警情发生。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真武山派出所教导员肖晨和襄阳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警犬管理工作大队大队长王罡,就经历过一场耗时48小时的搜救。

被搜救的老人是昝先生年近九旬的父亲,也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位老父亲曾经上战场打过仗,身体一直都还不错,但却在一次晨练后未回家,手机也关了机。昝先生发动亲友苦寻多时无果后报了警,心里是焦灼不安。

肖晨介绍,通过查看大量视频后发现,这位老人在视频中最后出现的地方,是在真武山的山脚下。因山上寻找困难,最终出动警犬参与搜救。

王罡表示,搜寻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要比搜寻普通人困难得多。这是因为他们喜欢在同一个地方来来回回地走,复杂的行动轨迹给依靠气味追踪的警犬搜寻带来很大困扰。他们在陌生的地方还会表现出恐惧心理,为躲避人群甚至藏匿在沟渠里,对搜寻人的呼喊也不作回应。最终,这位老父亲因体力不支坐下休息时才被找到。

走失的老人,时常面临各种危险。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庞公派出所社区民警黄飞负责的辖区里,曾有一位80岁的老人在一个月内就走失了5次。最近一次是在三十八九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下走失,被找到时躺在一个废弃厂房附近的花坛上,已经奄奄一息,好在及时送医才捡回一条命。

黄飞表示,走失的老人常常面临溺水、中暑、冻伤、交通事故等风险。走失的时间越长,安全风险就越大。依靠传统查看视频锁定走失人最后位置的方式,成功找到人较为顺利也要四五个小时,还要出动大量警力才能办到。

拼多多“回家的钥匙” 用科技守护六千个家庭

▲民警黄飞在演示如何使用“回家的钥匙”。王鹏|摄

如今,黄飞负责辖区的十余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都用上了“回家的钥匙”。“现在,我们的效率提高了很多,也不需要很多的警力。因为设备能够实时精准定位走失老人的位置,不再需要复杂的查找视频等过程,我们最快7分钟就能找到他们,最慢也只需要半小时左右。”黄飞满意地说道。

襄阳市公安局襄城分局尹集派出所社区民警王雨晨,也切实感受到了“回家的钥匙”的力量。他所管辖区的一位老人,在外因上厕所走失后,靠“回家的钥匙”不到十分钟就被找到。

王雨晨感慨,“ ‘回家的钥匙 ’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精准地送老人回家,更好地守护他们回家的路。”

6000多把“回家的钥匙”:用科技搭建社会关爱的桥梁

“回家的钥匙”,已然可以提供“家人永远在线”的安全感,并用科技搭建起社会关爱的桥梁。

近年来,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越来越多。《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其他痴呆症患者近1700万人,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占七成。另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走失老人约50万人,平均每天有千余个老人走失,患阿尔茨海默病是主要原因之一,这背后是上千万个疲惫不堪的家庭。

《法治在线》栏目常年关注老人走失问题。他们发现,很多走失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被发现时,身上既没有手机,也没有任何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物品。有的家属因此会给老人戴儿童电话手表。一些地方也推广过黄手环,但在实际使用中,不少老人因病耻感拒绝佩戴或者偷偷扯下。

与此同时,钥匙是很多老人兜里的唯一物品。他们年轻时使用钥匙的习惯,被自然而然地保留了下来,没有因记忆减退而改变。

是否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帮助走失的老人?秉承这样的理念,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治在线》栏目携手拼多多共同发起“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设计和推出了一款采用北斗卫星定位等多项技术、带有芯片功能的“钥匙扣”解决方案。

拼多多“回家的钥匙” 用科技守护六千个家庭

▲“回家的钥匙”在手机端操作。王鹏|摄

钥匙扣虽小,但“五脏俱全”,续航时间长。老人走丢时,内置芯片会第一时间向警方和家属提供位置信息;钥匙扣显眼处设有二维码,路人扫码即可联系社区民警,既保护老人隐私,又便于联动救助。

截至目前,“回家的钥匙”公益项目已经在武汉、郑州、青岛、襄阳四地落地,累计发放6000多个钥匙扣。后台数据显示,每天都有5%的用户发起实时定位,照亮老人们回家的路。阿尔茨海默病带走的是记忆,但带不走家人的爱和社会的善意,“回家的钥匙”就是最好的证明。

拼多多“回家的钥匙”项目负责人表示,拼多多参与发起该公益行动的初衷,是希望帮助全社会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科技也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带着体温的守护。未来,“回家的钥匙”公益行动将走进更多城市,守护易走失家庭的团圆心愿。

编辑:孙懿辞

初审:梁爽

复审:李秋实

终审:臧立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