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从智能船模到水下机器人,这项全国性赛事在武汉举办

游戏天地 2025年08月10日 11:52 1 admin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9日讯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艘艘流线型船模正灵巧穿梭,红外感应的“眼睛”与风帆的“翅膀”共同演绎着水面上的“速度与智慧”。9日,第十四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在武汉理工大学拉开帷幕,来自全国近400家单位的3345支队伍、16000名学生参赛。

从智能船模到水下机器人,这项全国性赛事在武汉举办

比赛现场。 记者汪洋 摄

“嗖——”一艘银灰色船模破水而出,精准穿过标有红外感应装置的门架,门架上的指示灯应声亮起。 “它全靠自己‘看路’!”现场工作人员指着船模顶部的接收器介绍,无需人工操控,船上的智能系统能实时感知亮灯的门架位置,自动调整船舵转角,像有了自主意识般规划路径。而船身的设计更是暗藏玄机:3D打印的流线型外壳光滑如镜,“越符合流体力学,水阻越小,速度就越快。”一位参赛选手边调试船模边解释。

从智能船模到水下机器人,这项全国性赛事在武汉举办

比赛中的船模。 记者汪洋 摄

“既要跑得快,更要穿得多。”现场评委介绍,波浪中船模的稳定性是关键,稍有失衡便可能撞上门架,速度与通过率的平衡成胜负手。

另一边的船池里,没有电机的轰鸣,几艘挂着帆布的船模正借着风机制造的气流缓缓前行,其中藏着更精妙的控制逻辑——船模同样装有红外识别设备,一旦感知到门架信号,便会自动调整风帆角度。

从智能船模到水下机器人,这项全国性赛事在武汉举办

比赛中的船模。 记者汪洋 摄

“你看,帆一转向,船就拐弯了!”现场工作人员指着一艘正绕过标杆的风帆船模,“风力是固定的,全靠调帆‘掌舵’,和真实帆船原理一模一样。”只见风帆如鸟翼般灵活转动,时而正面迎风加速,时而侧转调整方向,精准穿过门架时,引得观赛师生阵阵欢呼。

而距此百米外的武汉理工大学船舶操纵水池内,水波轻漾间,此次大赛的另一个项目正火热进行。参赛作品分为水面、水下两组,选手们带着精心打磨的“利器”在此一较高下。水面上,各式航行器破浪驰骋;水底下,潜航设备悄然穿梭,一举一动都吸引着评委与现场嘉宾的目光,生动展现着海洋装备的多样技能与前沿科技。

从智能船模到水下机器人,这项全国性赛事在武汉举办

参赛学生制作的水下航行器。 记者汪洋 摄

其中,中山大学博士生李夫淼团队带着精心制作的水上垃圾回收船参赛:搜集、打包模块协同作业,太阳能板提供持续动力,工作人员佩戴VR眼镜即可远程操控,实现无人化垃圾清理,科技赋能环保的设计令人称道。该校此次共派出25支队伍参赛。

从智能船模到水下机器人,这项全国性赛事在武汉举办

参赛学生制作的名船名舰作品。 记者汪洋 摄

大赛还包括新概念创意设计项目。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2023级轮机工程专业学生刘轩睿、恩展栋、张嘉豪、路皓文、谢嘉睿的参赛项目,是一款用于水下管道排查的蛇形机器人,他们为它取名“海绡游龙”。团队设想,这款机器人模仿水蛇游动的仿生结构,搭载声呐加光谱双控识别模式,通过算法叠加提升检测精度,可精准排查海底输油输气管道、电缆等的破损情况。

从智能船模到水下机器人,这项全国性赛事在武汉举办

武汉理工大学参赛学生制作的用于水下管道排查的蛇形机器人。 记者汪洋 摄

据了解,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自2012年学会发起以来已成功举办13届,秉承“崇尚科学、实践求知、锐意创新、面向海洋、服务国防”的宗旨,发展成为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顶级赛事。本次大赛还融入了第二届船舶与海洋工程类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和首届全国青少年海洋航行器竞赛,赛事规模再创新高。

从智能船模到水下机器人,这项全国性赛事在武汉举办

参赛学生制作的名船名舰作品。 记者汪洋 摄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王发洲介绍,大赛有效结合行业与高校优势,有力促进了船海领域产学研合作、学科建设,将育人功能与国家海洋战略紧密相连,既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生动实践,又是响应国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号召的具体行动,更是为国家储备海洋人才的深远布局。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通讯员杨立泉 陈思雨 谢小琴)

【丁翾】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