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业内人士近日就美国拟对进口半导体产品征收100%关税表示担忧,认为此举将对菲律宾出口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美国总统特朗普6日宣称,美国将对进口半导体...
2025-08-10 0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英伟达在中国的路被拦了一下,背后牵出安全审查、出口许可、跨境执法三条线。
表面是芯片风波,实际上是一场看不见的硬仗。
谁能想到,这里面的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走?
通报很克制,没有情绪化用词,全是法律条文里的硬要求。
《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这三张牌摆出来,就像安检门立在大厅中央。
你带啥进来都得先过这道门,英伟达的 H20 芯片就是在这个门口被拦下的。
我觉得有些人没意识到,这种“拦”不是为了挡你不卖,而是为了告诉你:你得证明自己没问题。
这一点,其实比简单禁止更有力量。
为什么?因为禁止是一次性的,而监管是长期的,只要规则在,你就得一直守着。
你想想,H20 芯片是美国为了规避去年出口管制而特别设计的版本,本来是要专门卖给中国市场的。
可设计是改了,安全性和数据流向能保证吗?这是中方关心的。
英伟达在过去一年一直想找个平衡:既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又不触碰美国商务部的红线。
现在等于在两边的红线中间走钢丝,走得稳,市场就开门;走得歪,就有人喊停。
就在中方约谈的同时,美国那边的出口许可又开了个口子——H20 在某些条件下可以出口。
这是两个监管体系互相掣肘的结果。
一放一收之间,其实给企业画出了路线图:要么老老实实做符合两边要求的产品,要么就准备被双边卡死。
我觉得这个时候,对英伟达来说最难的不是技术,是政治与法律。
技术可以优化,成本可以调整,法律一旦踩雷,代价是全局性的,尤其是中国市场对 AI 芯片的需求大,丢掉这块市场,就像在年度财报上直接划掉一整行营收,你说英伟达能不在乎吗?
有人可能会问,中方为什么现在才动手?其实这不是突然,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安全问题不是一天冒出来的,调查和评估也需要过程。
一旦证据和判断成熟,动作就很快。
这就是为什么这次的约谈几乎没有拖泥带水。
我觉得,监管方的思路很清楚:我们不反对合作,安全必须第一。
黄仁勋的讲话我认真看了几遍,他在链博会上的状态很放松,没有那种被监管压得喘不过气的样子。
这本身就说明,他清楚自己的角色——既要安抚中国市场,又要不触怒美国监管。
这样的平衡,有多少人能拿捏得住?
他这种跨文化、跨政策的生存能力,就是英伟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他说“对中国创新能力充满信心”,很多人可能觉得这是场面话,我不这么看。
因为这句话背后有事实支撑——中国的 AI 产业链已经不完全依赖进口高端 GPU,自研和国产替代的速度超出很多人的预期。
黄仁勋在这个时间点说这句话,等于是在承认一个现实:中国市场不可忽视,而且竞争对手已经在成长。
还有就是他对美国管制的评价——“失败”。
这种话在他这个身份说出来分量很重,也是市场数据逼出来的判断。
过去一年,美国想用出口管制压制中国 AI 发展,结果中国厂商加速自研,市场依旧需求旺盛,甚至衍生出灰色转运链路。
这些现象,黄仁勋肯定是有第一手信息的。
我觉得他这话还有另一层含义——给美国政策制定者的一个暗示:再管下去,不能遏制,反而还会削弱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你说这是替谁说话?当然首先是替自己企业,话一旦传出去,就会被市场和政策圈多重解读。
这就是高手说话的艺术——表面是技术话题,实际是战略暗示。
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H20 出口许可的消息还没正式落地。
等到许可开放,反而印证了他的判断:市场需求强,管制很难阻断贸易流。
只要有需求,就会有路径;只要有利润,就会有人想办法。
中方的底线很硬,安全先行,合规才能进门。
英伟达的态度很现实,不想失去中国市场,同时要在美方的政策夹缝里生存。
你觉得这种拉锯能持续多久?会不会有一天某一方突然翻脸,把桌子掀了?
我个人觉得,不会那么快掀桌子。
因为市场的利益比情绪大得多,尤其是 AI 芯片这种高附加值产品,买方和卖方都不想彻底断供。
可问题是安全和合规的门槛只会越来越高,这场博弈,才刚开始。
这事儿不仅在会议室里谈,也不仅限于中美两国的政策表态,还真落到跨境执法这种硬碰硬的场面上。
7 月初,意大利米兰的一个抓捕行动刷了屏——中国公民徐泽伟在当地被警方带走,美方说这是应他们的请求,理由是涉早年的网络入侵案。
路透用的称呼是“IT经理”,而不是外界传的“芯片企业高管”。
这差别大吗?很大。
一个是企业内部的技术职位,一个是战略决策层,用词不同,整个公众印象就会变。
我觉得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想。
第一,美国为什么要通过第三国来抓人?显然是因为中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引渡条约。
走第三国,可以避开直接外交博弈,让事情在法律框架里推进。
第二,为什么会发生在这个时间点?
正好赶上芯片出口许可、管制博弈、中方约谈英伟达的档口,你觉得巧吗?
在国际舆论场上,光是“抓捕”两个字,就足以引起市场和公众的紧张情绪。
这种跨境执法,对企业的警示作用比罚单还大。
想想看,企业的工程师、经理出国参展、谈判,本来是日常操作,现在得考虑会不会在机场被人带走。
这对跨国合作的心理压力,可不是一句“注意安全”能解决的。
我觉得中方的态度一直很清楚:反对滥用“长臂管辖”,反对通过第三国引渡中国公民。
这些在外交部记者会上说过很多次。
可这类案件涉及美国的司法体系,诉讼时间长、程序复杂,中方很难用行政手段直接终止。
那怎么办?就只能在政策层面、市场层面去反制,比如加强国内的研发、减少关键环节的外部依赖。
我想问一句——当跨境执法和产业监管同时出现的时候,你觉得企业会怎么选?还敢轻易派人出国谈生意吗?我
觉得,有的会更谨慎,有的干脆减少跨境直接接触,转用远程和代理。
这无形中又加厚了国与国之间的“产业墙”。
现在我们把视角放宽一点看,中方的底线其实已经写在法律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这三条是死线。
英伟达要想在中国卖芯片,就得拿出检测报告、说明书、技术细节,让中方相信产品没风险。
这不是“想卖就卖”,是“证明完了才卖”。
美方那边的底线,是防止技术转用到他们不想看到的领域,尤其是军事和高性能计算。
他们的手段是出口许可和“防转运”条款。
你会发现,这两套规则并不是互相配合,而是各管各的——这也就造成了企业需要同时满足两套合规要求的局面。
我觉得这场博弈很像一场赛跑,中方在跑安全审查,美方在跑出口管制。
谁先卡住对方的节奏,谁就能多赢一点时间和市场。
可技术进步的速度,有时候比政策更新还快,这就导致政策经常是滞后的。
企业最怕的,就是在政策还没更新的时候,产品已经被市场淘汰。
那企业怎么办?一方面必须保持和监管的沟通,另一方面得投资更多资源在合规和本地化上。
比如说,在中国设立数据处理中心、本地化生产线、第三方安全评测,这些都是打通市场的钥匙。
只是成本高,时间长,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承受。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变量——关税。
今年中美关税政策出现过阶段性调整,有加征也有豁免。
对于 AI 芯片这种产品来说,关税只是价格问题,真正的硬门槛还是安全和许可。
这意味着,就算关税降了,如果安全审查不过,照样进不来。
我觉得未来几年,这种安全+许可的双重门槛会成为常态,谁能适应,谁就能在市场里活下来。
反之,即便技术再好,也可能被挡在门外。
说到底,这场博弈是长期的战略较量,你觉得在这种格局下,企业会更听谁的?
我倾向于认为,会听离自己市场最近、买单最大的那一方的意见。
对于英伟达来说,中国市场的体量摆在那里,态度就很明确了。
参考资料:
《英伟达公司被约谈》·人民政协网·2025-07-31
相关文章
菲律宾业内人士近日就美国拟对进口半导体产品征收100%关税表示担忧,认为此举将对菲律宾出口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美国总统特朗普6日宣称,美国将对进口半导体...
2025-08-10 0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最近,硅谷科技圈的热门话题,莫过于Meta公司的CEO马克·扎克伯格。他正大手笔地开出极具诱惑力的高薪,从谷歌、Open...
2025-08-10 0
在历经破产、股权动荡和管理层更替后,美国商业航天公司Firefly Aerospace迎来了华丽转身。当地时间周四,这家总部位于德克萨斯州的商业航天公...
2025-08-10 0
金融界2025年8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微软技术许可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一项名为“基于设备类型、消息类别和时间段来限制消息通知和对话”的专利...
2025-08-10 0
金融界2025年8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靖江新恒和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基于ALD半导体设备的气体喷淋头”的专利,公开号C...
2025-08-10 0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机帮主今年上半年数码科技圈最惹眼的新闻,就是红衣大叔周鸿祎豪掷5000台中国移动和中通讯联...
2025-08-10 0
2025年7月21日,湖北省智能制造装备专精特新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队长助理陈文涛老师与特阿塔(武汉)自动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健民正式签订横向课题研发协...
2025-08-10 0
金融界2025年8月9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珠海联云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一项名为“智能开关面板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
2025-08-10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