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全省首个省级联合体型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地 强强联合 让人形机器人更快贴近生活

百科大全 2025年08月09日 09:19 1 admin

●创新中心的打造重点是: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要实现从“0”到“1”再到“100”的产业化攻坚

全省首个省级联合体型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地 强强联合 让人形机器人更快贴近生活

●通过省级平台,能共同营造四川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生态氛围,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成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合力吸引全球人才、技术资源向四川聚集

在机器人领域,有这样一句话——人形机器人是机器人的“金字塔尖”。近日,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揭榜签约,这是全省首个落地的联合体型制造业创新中心。该创新中心目标明确——剑指塔尖。

作为新修订的《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实施后首个揭榜签约的创新中心,它新在何处?未来又有何规划?

制度创新

“联合体+联盟”模式形成合力

创新中心的打造重点是: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简单来说,就是要实现从“0”到“1”再到“100”的产业化攻坚。

“人形机器人是四川重点关注的产业赛道。”经济和信息化厅技术创新处相关负责人说,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是培育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各个环节,在算法、新材料、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布局已为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然而,人形机器人涉及多项关键技术,单靠一家企业难以实现全链条的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需求,产业链资源的有效整合仍需提升。

新修订的办法为人形机器人领域“握指成拳”打开口子。

此前,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以独立法人形式组建企业主体来建设。现在,在企业法人型创新中心之外,管理办法创新提出联合体型创新中心,由省内行业龙头企业或科研院所牵头,联合全国范围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创新主体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采取“联合体+联盟”模式运行,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数量不少于5家。

这意味着,创新主体将拥有更自由的组合空间、更灵活的建设机制。以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例,它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组建。

“联合体型创新中心能把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联’在一起,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提升科技创新组织化程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经济和信息化厅技术创新处相关负责人说。

优势互补

串联完整产业链,加速技术转化

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8个联盟成员,个个分量十足。

作为牵头单位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建成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创新联合体、四川省防爆工业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其研制的首款全力控人形机器人已在制造生产线上实现扫码、贴标等示范作业。

再看成员单位,不仅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等大院大所,还有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富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任何一家企业实力都过硬。

“联盟成员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各有深耕,形成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格局。”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冯振宇介绍,公司核心聚焦于机器人“本体”与“小脑”的自主研发——这是机器人实现精准执行、灵活交互的基础,相当于为机器人搭建“躯体”与“本能反应中枢”。“其他伙伴企业又在人形机器人传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和场景应用解决方案等领域有深厚积累。”

冯振宇提到,一方面,各成员单位能将特长“串联”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避免重复研发,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进程,让机器人更快贴近生活、服务生产;另一方面,通过省级平台,能共同营造四川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生态氛围,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成长,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合力吸引全球人才、技术资源向四川聚集,让本地人才有施展空间、外来人才愿意扎根。

作为全省首个落地的联合体型制造业创新中心,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还有不少路需要探索。“揭榜后,我们将持续做好创新中心的后续培育和考核工作。”经济和信息化厅技术创新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相关政策给予创新中心资金支持,同时持续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实施人形机器人重大科技专项,全力培育发展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推动四川人形机器人产业建圈强链。(丛成华 记者 曹凘源 文露敏)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