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优惠60元违约金460元 用户质疑通信运营商套餐设置不合理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08日 12:17 1 admin


优惠60元违约金460元 用户质疑通信运营商套餐设置不合理

日前,三大运营商纷纷承诺将在透明消费、套餐精简等方面采取实质性举措。实际执行效果如何呢?近日,本报接到南京市民艾先生(化姓)的投诉,其称在使用中国移动业务中,遇到了违约金“刺客”。艾先生咨询取消办理过的业务,被告知需要缴纳违约金,但营业厅工作人员说不清违约金的构成内容和计算方式。让艾先生难以理解的是,工作人员告诉他,对于其想要取消的业务,生效使用的时间越长,产生的违约金越多。对此,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用户质疑移动业务办理“套路”,只谈优惠不谈违约条件

艾先生告诉记者,不久前,他在与中国移动客服电话10086的客服沟通时,突然发现名下有一个宽带业务合约期长达36个月。“之前家里宽带到期,我去营业厅办理续费,工作人员给我推荐了优惠套餐。”艾先生说,他只记得工作人员给他推荐的套餐价格和优惠金额,但对长达3年的合约期完全没有印象。

“我是最近无意中看到当时办理业务时收到的短信,才发现套餐合约期有36个月,早知道就不办了。”艾先生说,他感觉工作人员在介绍业务时有故意模糊合约期限的嫌疑,介绍的话术让他专注于“每个月30元”的优惠金额,“如果3年里面有更好更优惠的业务选择,由于合约没到期,我就不能换,不然肯定要付违约金,所以有些被‘套路’的感觉。”7月25日,艾先生前往中国移动江苏公司南京分公司庐山路营业厅,想要了解能否更改业务内容或是取消业务重新办理。

优惠60元违约金460元,客服解释不清计算方式

营业厅的工作人员接待了艾先生,表示办理业务时都会与客户签订协议,不会隐瞒业务内容。虽然艾先生称对合约期限不知情,但协议上有艾先生的签名,体现了艾先生对于协议内容的认可。对此,艾先生坦言,在办理业务时确实签字了,如今协议已经生效,业务也已经在使用。他询问工作人员,如果中途取消业务,要缴纳多少违约金。

工作人员查询后告诉艾先生,如果当天取消的话,需要缴纳460元的违约金。“我用了不到2个月,享受的优惠才60元,怎么会有这么高的违约金?”对于工作人员的答复,艾先生难以接受,并进一步追问违约金的具体构成内容和计算方式。然而,营业厅现场两名工作人员查询了半个小时,也没能找到“准确答案”,而是含糊地表示违约金包括每月210元的宽带设备使用费及其他费用。

对于这个解释,艾先生更加不能理解:“这个计算方式不合理,如果我用了两年后需要取消业务,24个月的设备使用违约金岂不是超过5000元?”工作人员确认了艾先生的算法,并表示宽带设备总价值约1000元。“这个违约金太高了,估计谁也不能接受,而且是用的时间越长,违约金越高,这种计算方式也很离谱。”艾先生说,他本想取消业务后重新办理合约期短一些的业务,但听到违约金额后,就没继续办理。

“两个工作人员的解答不清不楚,感觉很不专业。”艾先生说,“他们当时说会再核实违约金的构成内容和计算方式,两天内会有客服给我答复,但我已经等了一个多星期了,并没有任何中国移动公司的人联系我,实在有些失望。”

董事长杨杰承诺“优质服务”,客户权益应当得到重视

法律从业人士表示,我国法律体系对违约金的规定始终坚持“补偿为主、惩罚为辅”的基本原则,这一理念在民法典中得到充分体现。法律明确规定,违约金的核心功能是弥补守约方的实际损失,而非作为营利手段;当违约金过分高于实际损失时(一般以超出实际损失30%为界限),违约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以适当调减。

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

“我认为中国移动在服务业务中设置如此高额的设备使用违约金,是给我们消费者设定了不公平的交易条件。”艾先生说,“在办理业务时,客服人员一般不会主动介绍违约金的构成内容和计算方式,消费者很难预见如果违约会产生高额的违约金。”艾先生认为,虽然电信条例第四十一条明确禁止电信业务经营者限制用户退订业务,但当消费者需要提前终止服务时,往往要面临高额的违约金,“这也相当于给退订业务设置了障碍”。

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电信用户申诉中,涉及资费争议的申诉占比40.4%,涉及服务争议的申诉占比39.3%,涉及营销的申诉占比11.4%。据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4月在全国启动了电信业务“明白办、放心用”行动,聚焦群众反映突出的套餐复杂、不知情订制、不明扣费等焦点难点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具体实践需要广大经营者自觉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第一责任人责任,不断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主动预防和化解消费纠纷,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活力,构筑更安全、更放心、更满意的消费环境。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不久前曾表示,作为网信领域的中央企业,中国移动服务着超10亿个人客户、2.8亿多家庭客户以及3400多万各类市场的主体,做好服务工作意义特殊、责任重大,将全面履行央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全心全意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数字美好生活需要。然而,艾先生遇到的问题显然具有一定代表性,也关系到广大中国移动客户的实际权益,希望中国移动能够正视这一问题,及时给予消费者一个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截至记者发稿前,艾先生仍未接到中国移动的回复,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

来源:江苏经济报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