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智慧大脑”上线!湖大科创港校区构建智能建造3.0应用场景

热门资讯 2025年08月08日 00:53 1 admin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7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珂)AI摄像头时刻管控安全文明施工,机器人自动测量生成报告,“智慧大脑”全面掌握施工进度、质量检测、安全管理等数据……作为智能建造标杆项目,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一标段项目根据《长沙市智能建造项目评价技术导则》,精心打造智慧工地指挥中心、智能建造展区、绿色建造示范区三大核心展区,通过建筑机器人与AI、BIM技术的深度交互,构建了智能建造3.0应用场景。

“智慧大脑”上线!湖大科创港校区构建智能建造3.0应用场景

智能施工:相比传统施工,效率提升30%

设计是项目建设的关键一环。在数字设计环节,项目通过“BIM+VR”的创新方式立体沉浸式展现设计方案。施工进度与BIM模型动态匹配,可以提前30天预演施工方案执行情况,返工率降低了40%。

而在智能生产环节,BIM模型直连CNC设备,实现构件精密高效加工。加工组装周期由4个月缩短为3个月,加工准确率达到100%。

接下来就到了重中之重的智能施工阶段,项目大量运用机器人、智能测量设备等,建筑施工和安装效率都有可观提升。

记者在项目现场看到,施工人员点击启动键,四轮激光地面整平机器人如同一位训练有素的“智能工匠”沿着预设的轨迹稳稳滑行,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整平作业。

中建五局三公司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一标段项目技术员刘拓介绍,在混凝土铺设阶段,用传统方式进行混凝土整平,需要3到4名工人紧密配合,耗时1小时仅能完成约100平方米地面整平。但依托激光定位与智能传感技术,机器人就能以“毫米级”超高精度开展工作,每小时作业面积超200平方米,还能24小时不间断作业。

“智慧大脑”上线!湖大科创港校区构建智能建造3.0应用场景

履带抹平机器人与四盘抹光机器人紧随其后,完成混凝土表面的“精雕细琢”。机器人“三兄弟”完整覆盖了混凝土整平、抹平、抹光的全流程。这些“智能工匠”凭借先进的AI算法,相比传统人工施工,效率提升了30%。

项目还采用了数字回弹仪、智能测量尺等设备,这些智能工具与移动终端、系统后台实现数据同步,还可针对不合格数据设置“红线”报警提示。

智慧工地:应用柔性智能建造平台,提升管理效能60%以上

记者在数字工地指挥中心大屏上看到,大量BIM数据节点动态流转,实时呈现人员定位、机械状态、物料库存等各类信息。凭借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强大支撑,“智慧大脑”全面掌握施工进度、质量检测、安全管理等数据。

刘拓介绍,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一标段项目应用中建五局三公司自主研发的柔性智能建造平台,构建了“平台+四大技术能力+7项可视化监控能力”体系。该平台融合BIM、物联网、AI、数字化闭环四项技术,具备工程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运维、装配式建造、部品部件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等数字化管理能力。可实现质量、安全、绿色节能、部品部件等17项智能建造应用场景,提升管理效能60%以上。

“智慧大脑”上线!湖大科创港校区构建智能建造3.0应用场景

“不仅仅是主体结构建设,像灯光的控制、水电的使用,‘智慧大脑’都可感可知。”刘拓介绍。原来,项目智能灯具通过感应技术实现节能管控,不仅亮度显著提升,确保夜间施工安全系数与作业舒适度,更节约综合能耗30%以上。

安全是项目建设的生命线,在湖南大学科创港校区一标段项目,传统“人盯防”正被数字化监管取代。在施工现场出入口,AI“鹰眼”摄像头正360度旋转扫描,一名未戴安全帽的工人刚踏入施工区,广播即刻响起提示音,后台同步生成违规记录。

据介绍,项目通过AI无人机、AI高位摄像头安全隐患识别系统、智能安全帽、三维群塔防碰撞系统等“黑科技”,将事故率降低20%,隐患识别效率提高50%。

近年来,长沙大力推动住建行业创新创造、转型升级,构建了“四梁八柱一底座”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形成了“智能建造1.0—5.0”五大应用场景体系,树立了全国智能建造和科技创新示范标杆。长沙市住建局通过重点项目的“示范引领”来打造更多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助力长沙建造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迈进。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