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AI芯片卡脖子?别急,国产“神胶”来了!千亿资本连夜排队

健康生活 2025年08月04日 20:06 1 admin

AI芯片卖得比黄金还贵,英伟达H100一片炒到10万,AMD MI300更是“一芯难求”。你以为这是算力的胜利?错!背后藏着个被台积电垄断的“隐形冠军”——CoWoS封装。这玩意儿就像芯片界的“超级胶水”,把HBM内存和AI芯片死死粘在一起,没它,再强的算力都是一盘散沙。现在,中国厂商终于要对这块“胶水”下手了,千亿资本已经闻风而动,这场“粘合力”大战,咱们能赢吗?

AI芯片卡脖子?别急,国产“神胶”来了!千亿资本连夜排队


一、台积电的“摇钱树”:CoWoS到底是个啥?

要聊CoWoS,得先说说AI芯片为啥这么依赖它。你想啊,AI大模型训练起来,数据跟洪水似的往芯片里灌,普通内存根本跟不上趟。于是,HBM(高带宽内存)应运而生,这玩意儿速度快、容量大,简直是为AI量身定做的。但问题来了,HBM跟AI芯片的逻辑 die(裸片)怎么“亲密接触”?总不能用电线捆吧?这时候,CoWoS就登场了。

CoWoS,全称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翻译过来就是“芯片-晶圆-基板封装”。听着玄乎,其实原理不复杂:在基板上搞一层硅中介层(Si interposer),把AI芯片的逻辑die和HBM内存die都“倒扣”在这层中介层上,通过中介层实现高密度互连。这中介层可不是普通货色,用的是芯片级工艺制造,布线密度能低到10μm以下,比头发丝还细得多,这样才能让芯片们“贴贴”得更紧密,数据传输更快。

打个比方,传统封装像是把各个芯片零件摆在电路板上,用导线连起来,就像老房子里东拉西扯的电线;而CoWoS则像是给芯片们建了个“超级豪宅”,大家住在同一层楼(中介层),出门就是电梯(高密度互连线),串门(数据传输)效率自然高到飞起。英伟达H100、AMD MI300这些AI“顶流”,全靠CoWoS这豪宅才能“住”得舒服,跑得飞快。

而这豪宅的“开发商”,目前全球独此一家——台积电。Yole的数据显示,先进封装市场未来几年复合增速能到40%,其中3D封装增速更是超100%,近40%的HBM未来都得靠类似CoWoS的混合键合封装。台积电自己也说了,2024年CoWoS产能每月才3.6万片,根本不够用,计划今年底冲到9万片,2026年干到13万片。一边扩产,一边还涨价,这生意做得,简直是躺着数钱。

有意思的是,CoWoS这技术,最早还是华为“慧眼识珠”。2014年,华为海思的Hi1616芯片就成了CoWoS工艺的首个应用案例,算是台积电CoWoS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谁能想到,十几年后,这技术成了AI时代的“印钞机”?

二、“卡脖子”的痛点:良率!良率!还是良率!

看到台积电靠CoWoS赚得盆满钵满,三星、英特尔当然眼红,也想分一杯羹。三星搞了I-Cube/H-Cube,英特尔有Foveros,但为啥就是干不过台积电?核心就一个字:良率。

CoWoS这技术,说起来不难,难就难在“CoW”(Die-to-Wafer,芯片-晶圆键合)和“WoW”(Wafer-to-Wafer,晶圆-晶圆键合)这两步,尤其是怎么保证高良率。你想啊,封装的时候,如果良率低,出了一堆次品,那上面堆着的HBM内存不就全白费了?HBM多贵啊,一片HBM3都得大几百美元,这损耗谁扛得住?

台积电为啥牛?人家搞了十几年CoWoS,积累了一肚子的“Know-How”(技术诀窍)。最关键的就是那个硅中介层,尺寸必须比上面盖的几个die加起来还大。现在台积电的CoWoS-5都把中介层尺寸干到2500mm²了,接近3倍曝光极限,第6代更是直奔4倍去。这么大一块硅片,加工的时候边缘容易扭曲,接角容易变形,稍微有点瑕疵,整个封装就废了。台积电能把这么复杂的工艺良率稳住,这才是真本事。

其他玩家呢?三星、英特尔技术上能跟上,但良率就是差一口气。日月光、安靠这些专业封装厂(OSAT)也想搞,但他们得从联电、格芯那儿买中介层,自己再封装。这就好比盖房子,砖瓦(中介层)是别人做的,自己只负责砌墙(封装),万一砖瓦尺寸不对或者质量有问题,墙砌得再好也白搭。前后道工序分离,良率想上去就难了。

所以说,CoWoS这东西,技术门槛不算高到摸不着,但“良率门槛”简直是座大山。全球能提供类似CoWoS服务的厂商不少,但真正能满足先进AI芯片对工艺和良率要求的,目前还真就台积电一家独大。这就是为啥英伟达、AMD这些巨头排着队给台积电送钱,因为除了它,没别家能稳定供货。

三、国产突围:“类CoWoS”的野望与挑战

看到台积电在CoWoS上赚得盆满钵满,咱们国内的厂商当然不能闲着。毕竟,AI芯片这么火,HBM需求井喷,要是封装这一环被卡脖子,前面造再多芯片也是白搭。于是,“国产类CoWoS”封装技术,成了新的风口。

国内这条路子,走的是“分工合作”模式。一般是中芯国际(SMIC)负责生产硅中介层,然后交给国内的OSAT(封装测试厂商)完成后续的封装工序,也就是“CoW+WoS”的组合拳。中芯国际虽然7nm工艺跟台积电的3nm有差距,但做中介层够用了。而且,中芯国际已经把先进封装业务独立出来成立子公司,可见其重视程度。

这条赛道上,目前最亮眼的两家企业,一个是盛合晶微,一个是通富微电。

盛合晶微,这家公司背景可不简单,前身是中芯国际和长电科技联合孵化的中芯长电,妥妥的“根正苗红”。它是华为合作体系内的核心封装厂,昇腾、鲲鹏芯片的先进封装很多都出自它家。现在,它可是中国大陆唯一实现2.5D芯粒量产的企业,12英寸凸块加工产能、WLCSP市占率、独立晶圆测试收入规模都是大陆第一。2024年刚融了超50亿元,准备大干一场三维多芯片集成,IPO也在路上了。这架势,明显是冲着“国产CoWoS一哥”去的。

通富微电呢,国内外都有厂子,也在布局Chiplet封装和中介层生产,主要服务国内市场。之前还有传闻说AMD要把MI300的CoWoS封装交给它做,后来证实是误传,只是谈过bumping(凸块)工序的合作,没谈成。看来,通富微电想打入国际高端市场,还得再加把劲。

除了这两家,还有像甬矽电子这样的“潜力股”。甬矽电子已经实现了2.5D封装量产,在硅中介层制备、微凸点焊接这些关键环节有积累,理论上能往HBM封装延伸。但人家也坦诚,这事儿得看跟存储厂商的商业合作模式,不是光有技术就行。毕竟,HBM封装不仅技术复杂,还得跟产业链上下游玩到一块儿去,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

所以,国内厂商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良率和全栈能力。跟台积电那种“从中介层到封装一条龙服务”相比,咱们“中芯国际造中介层+国内OSAT封装”的模式,在协同效应和良率控制上肯定要吃亏。而且,国内的中介层尺寸、材料、设备,跟台积电比还有差距。不过,好在CoWoS不是完全的“黑科技”,它的核心难点在于工艺磨合和良率提升,这玩意儿靠时间、靠投入、靠经验积累,咱们不是没机会。

四、千亿资本涌入:是风口还是泡沫?

最近,“国产类CoWoS”成了资本圈的香饽饽,据说千亿级资本已经在路上了。为啥资本这么疯狂?

首先,需求摆在那儿。AI大模型、云计算、自动驾驶,哪样不喊着要算力?要算力就得有先进AI芯片,有先进AI芯片就得有HBM,有HBM就得有类似CoWoS的先进封装。这是一条清晰的产业链,下游需求嗷嗷待哺。

其次,国产替代的逻辑。美国对咱们芯片产业卡脖子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EDA软件到光刻机,再到先进制程,处处受限。CoWoS虽然不是最顶层的技术,但也是关键一环。如果能实现国产化,不仅能降低对台积电的依赖,还能在整个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上迈出一大步。这种“卡脖子”领域的国产替代,向来是资本最爱炒的概念。

再次,市场空间巨大。Yole预测先进封装市场未来几年复合增速40%,3D封装增速超100%。就HBM封装这一块,近40%未来都得靠混合键合。这蛋糕有多大,可想而知。国内厂商只要能分一杯羹,就是几百亿的市场。

但是,资本热钱涌进来,也得警惕泡沫。

第一,技术门槛虽非不可逾越,但良率提升非一日之功。别以为砸钱就能马上出成果,台积电搞了十几年才有今天的良率,国内厂商想弯道超车,没那么容易。

第二,产业链协同是大问题。封装不是孤立的环节,需要跟上游的晶圆制造(中介层)、下游的芯片设计(AI芯片、HBM)紧密配合。国内在HBM内存本身的技术上还比较薄弱,要是HBM都依赖进口,那封装做得再好,也还是受制于人。

第三,别一窝蜂都去搞。现在看到盛合晶微、通富微电搞得风生水起,估计不少企业也想往里冲。但先进封装是重资产、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盲目跟风,最后可能就是一地鸡毛。

所以,千亿资本是好事,能加速技术研发和产能建设。但钱要花在刀刃上,要沉下心来搞工艺、提良率、建生态,而不是光想着讲故事、炒概念、割韭菜。

五、结语:这场“粘合力”大战,中国胜算几何?

CoWoS封装,看似不起眼,却是AI芯片时代的“胜负手”。台积电靠着它,在半导体产业链的话语权又重了几分。国内厂商现在发力“类CoWoS”,既是为了抓住AI和HBM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更是为了在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道路上,再拔掉一颗“钉子”。

这条路肯定不好走,良率的大山、产业链协同的难题、国际巨头的竞争,都是摆在面前的挑战。但我们也有优势:庞大的内需市场、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越来越多像盛合晶微这样肯沉下心搞技术的企业。千亿资本的涌入,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泡沫,但长远看,也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弹药。

说到底,CoWoS之争,不仅仅是一项封装技术的竞争,更是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实力的较量。从硅中介层材料到封装设备,从设计软件到工艺良率,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我们现在或许还达不到台积电的水平,但只要方向对了,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总有一天能在“粘合力”上,跟国际巨头掰掰手腕。

毕竟,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把“卡脖子”的技术,变成“中国造”的优势。这场“胶水”大战,咱们奉陪到底!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