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27日,2025年东莞市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交流活动在松山湖双创社区落下帷幕。活动由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2025-07-28 0
人类航天史走过半个多世纪,各国加起来才送几千颗卫星上天。
可美国 SpaceX 公司偏要搞个大新闻:计划一口气发射 4.2 万颗 “星链” 卫星,打造全球低轨互联网。
截至 2025 年 5 月,他们已经送了 7578 颗上天,这速度惊掉不少人的下巴。
但蹊跷的是,这些卫星像被下了诅咒 ——大批坠落焚毁!
2022 年一次发射 49 颗,40 颗第二天就坠入大气层烧没了;2024 年更夸张,316 颗星链卫星集体坠落。
一边疯狂发射,一边批量坠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种现象对我国卫星有影响吗?
2025 年 5 月 24 日,佛罗里达州的发射场冒出大量浓烟,一枚猎鹰 9 号火箭升上天空,火箭里装得满满的 ——23 颗星链卫星挤在一起。
但是才过 3 天,另一枚火箭就又带着 24 颗卫星冲向极地轨道。
这样高的发射频率,其他公司根本做不到。
很多人不明白,SpaceX 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里发射几千颗卫星?其实这和制作过程有很大关系。
普通卫星常常有几吨重,造得很精密,成本也高。
而星链卫星就不一样,更像是价格低、能快速生产的产品,每颗重量不到 300 公斤,太阳能板只有巴掌大小,通信模块也比较简单,设计寿命也只敢保证 5 年。
基于体积小,所以一直火箭可以搭载很多卫星,一起进入太空。
更厉害的是 SpaceX 节省成本的办法。
火箭第一级能像直升机一样落回地面,经过翻新后可以再次使用,这让单次发射的成本降低了一半。
就靠着这种 “靠多发射来赚钱” 的方式,他们把卫星发射变成了像批发一样大量发射卫星的生意。
不过问题来了,批量生产的东西质量能可靠吗?
事实上,这些快速生产的卫星上天后,很快就暴露出了缺点。
2022 年 2 月 3 日,SpaceX 的发射团队还在庆祝 49 颗卫星成功进入轨道,第二天就收到了坏消息:40 颗卫星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一头扎进大气层,烧成了灰烬。
这些卫星连预定的轨道都没到达,算得上是航天史上寿命最短的卫星群了。
而NASA 的调查结果让人觉得有些好笑:原因竟然和太阳有关。
原来这些卫星飞得太低了,距离地面才 300 多公里。
这个高度虽然看起来是真空,但实际上漂浮着极其稀薄的大气。
平时这些气体老老实实地待在低空,可太阳一旦有剧烈活动就不一样了。
太阳风暴带来的高能粒子,会把地球大气 “吹” 得膨胀起来,原本稀薄的空气突然变稠密,就像给卫星套上了隐形的减速带。
卫星的速度一降低,就承受不住地球的引力,只能螺旋式地下坠。
那 40 颗卫星就是这样,还没来得及打开太阳能板调整姿态,就被突然变稠密的大气 “拽” 了下来,在大气层里烧成了火球。
然而,这并不是偶然发生的事情。
天文学家查阅数据发现:2020 年只有 2 颗星链卫星坠毁,2021 到 2023 年每年有几十颗,2024 年突然增加到 316 颗。
这样的增长趋势背后,隐藏着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星链卫星的设计寿命是 5 年,但实际情况往往更糟糕,有些卫星连两个月都撑不过。
这还是得怪太阳。
太阳每 11 年就会有一次活动剧烈的时期,从 2019 年开始的第 25 个活动周期,到 2024 年刚好进入高峰期。
这时候的太阳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火球,一会儿喷发出亿万吨的等离子体,一会儿又会出现 X 级耀斑,地球首当其冲会受到影响。
我们中学都学过,第一宇宙速度是 7.9 公里 / 秒,卫星必须保持这个速度才能绕地球运行。
但近地轨道的空气阻力,会一点点降低卫星的速度。
平时这个过程很缓慢,卫星依靠自带的一点点燃料,还能勉强维持高度。
可太阳一旦有剧烈活动,大气密度会增加好几倍,卫星的速度就会下降得很快。
而星链卫星的轨道分为好几层,但最低的才 300 公里,简直就像是在大气层边缘走钢丝。
2025 年 1 月,就有 120 多颗星链卫星因为这个原因报废了。
有人计算过,按照这样的损耗速度,SpaceX 每年至少得发射 1000 颗卫星才能填补空缺,这哪里是在建设卫星星座,简直就是在填无底洞。
而看着星链卫星频繁坠落,中国的星网计划走了一条不同的路 —— 把卫星放到更高的轨道。
我国的低轨互联网卫星,轨道通常在 1000 公里以上。
这个高度的大气比 300 公里处稀薄 1000 倍,空气阻力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地球同步轨道的卫星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些定点在赤道上空的卫星,寿命能轻松达到 15-20 年,就算退役了,也能在轨道上漂浮几十年。
中国星网虽然没有到同步轨道的高度,但 1000 公里的高度相对安全,已经足够避开太阳活动的大部分影响了。
不过,星链卫星坠落得这么频繁,有人担心:咱们的神舟二十号飞船和空间站,会不会被这些 “太空垃圾” 撞到?或者也像星链卫星一样掉下来?
其实不用担心,中国空间站有两套应对办法。
第一套是 “主动抬升轨道”。
空间站和神舟飞船每天都会因为空气阻力下降大约 100 米,地面控制中心会定期启动发动机,把轨道抬高。
2024 年太阳活动高峰期时,空间站一个月就抬升了 3 次轨道,每次消耗的燃料,可以靠天舟货运飞船来补给。
第二套是 “应急补给”。
现在天舟九号正在给空间站送货,发射场还有神舟二十一号和天舟十号随时准备着,一旦有需要,3 个月内就能发射新的货运飞船运送燃料。
至于卫星坠落时的撞击风险,其实概率非常低。
星链卫星坠入大气层时,会在高温中燃烧,最后只剩下小碎片,而且空间站和飞船都有轨道规避系统,提前几天就能计算出碰撞的风险,稍微调整一下位置就能躲开。
SpaceX 的 4.2 万颗卫星计划,就像一场很大的冒险 —— 想用数量来实现全球的互联网覆盖,却要面对太阳活动这个不确定的因素。
一边不停地发射卫星,一边又有大量卫星损耗,这场在太空领域的长期计划能否成功,现在还不知道。
而中国的航天发展道路,总是带着一种 “稳扎稳打” 的智慧。从选择高轨道到空间站的补给体系,每一步都在规避风险。
或许在太空探索中,比起追求数量多、速度快、成本低,追求稳定、准确、有效才是更可靠的生存法则。
信息来源:
相关文章
7月26日-27日,2025年东莞市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交流活动在松山湖双创社区落下帷幕。活动由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
2025-07-28 0
“村超”归来,一同回归的还有香甜可口的榕江百香果。比赛现场,当地群众带着数十斤百香果在现场暖心“投喂”,游客们纷纷接过,品味香甜。“好甜,回去的时候多...
2025-07-28 0
有一张老照片,很多人都看过。照片上,一位中国军人正踮起脚尖,脖子伸得老长,努力地想看清楚美国航母上的飞机。这位军人,就是刘华清将军。这张照片拍摄于19...
2025-07-28 0
雨打中伏头,遍地起坟头> 三伏天的雨下了,可今年的热才刚刚开始。今年三伏天有点特别,头伏十天快过完了,很多人还没感受到往年那种烤人的热。7月20...
2025-07-28 0
他是家居行业的领军人物,是“数智化转型”的急先锋,是坐拥125亿身家的商界大佬。可谁也没想到,3天前刚刚“解除留置、恢复履职”的他,却突然传来噩耗,汪...
2025-07-28 0
金融界2025年7月28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浙江文杰机械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机器人用高精密零部件自动化上料装置”的专利,授...
2025-07-28 0
“是不是你投诉的我,物业跟我说有人投诉我家声音很吵,我住某某小区……”今年5月份,开发区居民孙先生结识了女网友“某婷”,二人因“误会”结缘,随后关系升...
2025-07-28 0
【康迪科技:与云深处达成高尔夫智能装备、安防巡检四足机器人合作】《科创板日报》28日讯,上海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康迪机器人技术总监崔广章...
2025-07-28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