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我的记者故事 | 一个菜鸟记者“以小博大”的现场“进化论”

健康生活 2025年07月27日 21:09 1 admin

中国青年网 杨逸凡

我的记者故事 | 一个菜鸟记者“以小博大”的现场“进化论”

龙吟虎啸从空中飞过,咆哮声震耳欲聋,初冬的珠海热浪依旧,彼时是2024年第十五届珠海航展,而我,只是一个刚入行满3年的“新兵”。

还记得那是11月11日,前一日刚去航展现场踩完点,看了一场飞行表演训练的我,对第二天就要开幕的航展十分焦虑:网友们把飞机拍了个遍,同行们也可以说是把亮点“透了个底儿掉”,偌大的展区,我要怎么做才能在同题竞争中脱颖而出?

直播!但是我们直播怎么才能更有增量?

直播!但是开幕式一整个上午都要清场。

怎么办?找伙伴!

盘了盘手里的设备,有大疆运动相机做主机位、有移动Wi-Fi做传输支持,够了够了。迅速和同在前方的报社前辈老师们取得联系,十分幸运,老师们都特别支持直播的想法。我们马上分头行动:联系后方同事、联系主要参展单位争取专家出镜解读。

就是这不到24小时的准备时间,我们攒出了一场时长3小时的直播,播放量20余万,许多网友与我们互动,留存率相当可观。

镜头在静态展品与呼啸而过的战机间快速切换,用现场专家的即兴采访填补间隙,大国重器搭配最专业的解读,让观众“身临其境”直呼过瘾。在我们3人的通力协作下,直播顺利结束,已经不记得口干舌燥,只记得那种拿下挑战的感觉——我们也能驾驭大场面!只要敢想,只要能干,善用资源,临场敢应变,皆可成。

很快,这份信心,被我带到了滚烫的绿茵场——国足世界杯预选赛的直播前线。

时间有限,比赛日当天中午接到通知,3小时后就开播,不熟悉的场地、没有邀请到嘉宾,我的心里格外没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媒体主场作战,几十、上百人的团队支撑一场直播,而我,只有一个人。

怕什么?7万余名球迷为国足呐喊助威,带着网友们感受现场氛围的同时,我见缝插针地向大家介绍比赛前的最新消息。3月底的杭州,“独行侠”主播在球场外照常开播。

遗憾当然有,但我告诉自己,不必追求全景覆盖:单兵直播有更动态、更有情绪感染力的优势,而这正和“高燃”的体育赛事相适应。独挑大梁的压力巨大,但正是这种压力逼出了我极限的临场发挥:应对设备过热、信号波动突发状况,我很好地兼顾了画面、声音和解说的流畅。感谢后方同事的鼎力配合,直播效果获得认可。

就在上个月,国足客场对阵印尼队的比赛前,我们如法炮制了又一场直播。说是如法炮制,也不完全是,我尽力优化了内容的丰富度、提前联系好了跟随观察国足多年的同行老师做嘉宾,对现场的把控上面也熟练了很多。

直播是非常考验能力的,准备工作和临场能力稍有不足就会露怯。但恰恰是这几次直播,让我不仅完成了报道任务,还通过近距离观察和球迷互动,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足球发展的复杂现状。

这份对体育“土壤”的感知,在今年6月初派上了大用场。

5月下旬,江苏城市足球联赛热度渐起,在动身前往印尼前,我就利用前期体育报道积累的人脉快速切入,采访到了主办方。回国后紧锣密鼓地与同事合作,通过社交媒体(抖音、小红书等)和球队领队推荐等方式,寻找线索和典型人物。找准中青报·中青网“特色角度”,拒绝简单报道赛事结果,深挖“草根球员”故事,聚焦斜杠青年,以及主业并非足球、却在球场追梦的普通球员,用独特的青年视角体现“苏超”的群众性。

稿件展现该赛事火爆表象的同时,写出了普通人最真实的热爱与坚持。这篇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稿子,获得了领导们的好评。它让我明白,“妙用资源”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深入现场的触角;“找准角度”需要敏锐,更需要俯下身去倾听草根的故事。

四年记者生涯,不算很久,却是一场密集的“轻骑兵”训练。从航展的轰鸣到世预赛的呐喊,再到草根联赛的热土,我的亲身经历不断验证着:在资源有限的常态下,善用现有工具和人脉,精准定位独特视角,敢于在单兵作战中创新应用并极致发挥临场应变,是新手记者快速成长、做出特色报道的有效路径。

这过程充满挑战,却也让我更贴近故事的核心,更理解所报道的行业与人。未来,我将继续以“轻骑兵”的姿态,奔赴更多新闻现场,用我的方式,记录这个时代跳动的脉搏与微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