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俄媒感叹:韩国机器人太贵,俄罗斯工厂将由中国机器人重启

健康生活 2025年07月27日 21:07 1 admin
俄媒感叹:韩国机器人太贵,俄罗斯工厂将由中国机器人重启

全球工业自动化的浪潮正在改变制造业的格局,中国机器人以低成本和高效率成为市场新宠。俄罗斯媒体对此感叹:韩国机器人价格高一同高得离谱,俄罗斯的工厂却因中国机器人的到来重获新生。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与价格的较量,更关乎各国工业的未来。

让我们细看这场变革背后的故事。

德米特里·卡普斯京是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的专栏记者,专攻科技与经济领域。他的文章以数据扎实和视角敏锐著称,深受读者信任。

2023年9月6日,他在《俄罗斯自由媒体网》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标题直指中国机器人对全球市场的冲击。

卡普斯京出生于莫斯科,2000年代初从莫斯科国立大学新闻系毕业,起初报道地方经济,后来转向全球技术趋势,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

他多次前往中国,实地考察自动化工厂,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的报道风格简洁,善于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常引用国际权威媒体如《金融时报》来增强可信度。

他的文章不仅关注技术本身,还聚焦其对俄罗斯经济的影响,比如劳动力短缺问题。他在2023年的文章中提到,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远超日本,这为他后续跟踪报道奠定了基础。

卡普斯京的职业生涯中,中国的技术进步始终是他关注的重点。

2010年代,他开始研究中国如何从代工大国转向技术强国。2022年,他在上海一家机器人制造厂看到机器人生产机器人,这一场景让他意识到中国在自动化领域的领先地位。

他的文章避免空洞评论,注重细节,比如他指出韩国送餐机器人价格高达中国同类产品的五倍,引发了广泛讨论。2025年,他仍在新闻一线,继续追踪中国机器人如何重塑俄罗斯工业。他的工作不仅记录技术变迁,也揭示了俄罗斯工厂在劳动力危机下的转型之路。

2023年,俄罗斯的工业面临严峻挑战。卢布贬值导致外国工人流失,本地劳动力储备几乎耗尽,许多工厂因缺人而停产。乌拉尔地区一家汽车零部件厂曾考虑引入韩国机器人,但每台设备高达2000万卢布的天价让工厂望而却步。

此时,中国江苏盐城纬景储能智造基地的机器人进入视野,价格仅为韩国产品的五分之一。这些机器人具备高精度传感器,能完成焊接、组装和搬运等任务,迅速成为俄罗斯工厂的救星。2023年底,这家工厂恢复了80%的产能,订单开始回流。

中国机器人之所以能以低价取胜,离不开其强大的生产体系。

202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42.95万台,占全球51%,远超日本的4.61万台和韩国的3.14万台。江苏盐城的工厂采用机器人制造机器人,生产效率是人工的数倍,成本大幅降低。

《金融时报》报道,韩国送餐机器人价格在1000万至3000万韩元,而中国同类产品仅需200万韩元。这种价格优势让韩国厂商压力倍增,他们甚至向政府申请补贴以应对竞争。

中国的自动化技术得益于疫情期间的积累。2020年,封锁导致工人无法到岗,机器人成为工厂的支柱。

2023年,中国新安装27.63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一半以上。这些机器人不仅用于简单任务如搬运,还能处理复杂的组装、抛光和喷涂工作,广泛应用于汽车和电子行业。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进一步推动了需求,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74.7万辆,同比增长44.1%,大量生产环节由机器人完成。

俄媒感叹:韩国机器人太贵,俄罗斯工厂将由中国机器人重启

俄罗斯工厂的转型反映了这一趋势。圣彼得堡一家电子元件厂引入了中国协作机器人,这些设备能与工人并肩操作,处理高精度任务。

2024年初,这家工厂的产量提升了30%,成本降低了近四成。中国的协作机器人技术源自人工智能的进步,机器人能学习复杂技能,适应多样化的生产需求。相比之下,韩国机器人虽然质量上乘,但价格过高,难以大规模推广。韩国政府2021至2023年计划将机器人市场扩大至20万亿韩元,但中国厂商的低价策略让这一目标受挫。

俄罗斯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为中国机器人提供了机会。2023年,俄罗斯工厂开始大规模采购中国设备,维护成本与工人工资相当,但效率远超人工。中国的机器人不仅用于工业,还扩展到救援领域,如能探测有毒气体的微型机器人。这些技术虽需人类控制,但在实验室中已展现出巨大潜力。俄罗斯工厂的复苏,离不开中国机器人带来的成本和效率双重优势。

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竞争加剧。韩国厂商试图通过政府补贴抵御中国产品的冲击,但效果有限。中国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27年年均增长5-10%,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二。汽车和电子行业的自动化需求持续推动中国机器人的扩张。

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接近600亿元,同比增长约9%。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机器人密度达每万名工人162台,中国以470台位居第二,仅次于韩国的1012台。

俄罗斯的工业政策也在调整。2024年,政府推出补贴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引入自动化设备,中国供应商成为首选。乌拉尔工厂的成功案例被广泛复制,新增50台中国机械臂后,工厂的出口订单激增。圣彼得堡的电子厂进一步升级,引入能处理高精度组装的协作机器人,产量翻倍。工人们通过培训转型为设备操作员,部分人开始学习编程以适应新岗位。

卡普斯京持续关注这一趋势。2025年,他在新文章中写道,中国的机器人正在重塑全球工业格局。他的报道结合国际数据和实地观察,指出中国凭借规模化生产和人工智能技术,彻底改变了制造业的成本结构。他提到,2023年中国机器人出口增速达86.4%,海外市场扩张迅猛。他的文章引发了读者热议,有人担忧机器取代人工,有人看好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

俄罗斯工厂的灯光如今彻夜长明,机械臂的节奏成为工业复苏的象征。卡普斯京仍在莫斯科的办公室里,整理着最新的市场数据,准备下一篇文章。他的报道不仅记录了俄罗斯工厂的复兴,也揭示了中国机器人如何成为全球工业的驱动力。未来,他计划深入中国,探寻机器人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