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快讯文章正文

从技术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中国AI治理之路经历了什么?

抖音快讯 2025年07月27日 05:00 2 admin


隧道顶部,搭载多种传感器的机器人沿轨道缓缓移动;暴雨乌云下,无人机群从机巢腾空而起。这些不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今日中国城市治理的日常画面。

华岩隧道内,搭载多种传感器的“小北1号”机器人沿轨道缓缓移动,对隧道安全运行情况进行全天候监测。当火灾发生时,它能在3秒内发出警报,并引导车辆掉头避险。

在江津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主任钟雪飞下达指令后,部署在铁塔“机巢”的无人机群立即起飞,几分钟内就抵达高楼密集区开始消防巡查。暴雨过后,这些“空中哨兵”迅速发现井盖缺失、路面积水等隐患,10分钟内完成闭环处置。

这些场景是当下中国人工智能治理的缩影。从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到2025年中国主导推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短短8年间,中国完成了从技术追赶者到全球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蜕变。


01 中国AI治理的里程碑,从国家战略到全球引领

中国人工智能政策发展经历了清晰的演进路径。2015年是一个重要起点,当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定位为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这标志着人工智能概念在国家政策中的首次具象化呈现。

随后两年政策密集出台: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 “重点突破新兴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2016年5月,四部委联合印发《“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首次设定了“形成千亿级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的具体目标。

从技术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中国AI治理之路经历了什么?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这一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同年7月,国务院印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雄心勃勃的“三步走”战略:

  • • 到2020年,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进入国际第一方阵
  • • 到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 到2030年,人工智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发展动能。IT桔子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AI领域投资仅6亿元,到2017年飙升至622亿元,五年增长超百倍。资本催生了商汤、旷视等一批AI独角兽,中国初创企业股权融资额在2017年占全球总量的48%,首次超越美国。

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进一步强调支持大模型应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生成式AI专利占全球61.5%,核心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提前完成《规划》目标。

从技术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中国AI治理之路经历了什么?

02 全球治理模式对比,中美欧的AI治理哲学

当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全球主要经济体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治理路径。欧盟、美国和中国的治理模式,折射出各自的政治传统、文化基因和经济诉求。

欧盟选择了一条以伦理优先为导向的集中式治理道路。2019年出台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确立了尊重人类尊严、防止伤害、公平和可解释性四项伦理原则。2024年5月批准的《人工智能法案》成为全球首部综合性AI监管法律

该法案按风险将AI系统分为四类,对高风险系统实施严格准入,并设立监管沙盒平衡创新与规制。其处罚力度惊人——最高可处全球营业额6%的罚款,彰显欧盟“规则先行”的治理哲学。

美国则呈现以创新优先为导向的分散式治理特征。联邦层面至今没有统一AI立法,主要依靠2023年《关于安全、可靠、可信地开发和使用人工智能的行政命令》协调各州行动。其治理架构灵活但分散,联邦贸易委员会、商务部等多部门各司其职。

美国模式给予企业充足容错空间,如多数州《消费者数据保护法》赋予中小企业豁免权,减少合规负担。2023年,美国政府召集15家AI领军企业作出自愿性安全承诺,体现了 “创新先于监管”的企业友好型理念

日本采取非约束性软法治理,通过建立奖优惩劣的激励机制引导行业发展。2023年制定的《人工智能指导方针》仅为研发提供参考,依赖企业自主行动。

中国则探索出一条独特道路——“发展优先、安全可控”的平衡之道。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明确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非常艰巨,必须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模式既不同于欧盟的严格规制,也区别于美国的市场自治,而是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当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生效时,中国选择了分类分级治理路径:对自动驾驶、医疗诊断等高风险领域制定强制性标准;对AI写作助手等低风险应用则采取包容审慎监管。

03 城市实践场,中国AI治理方案的落地样本

理论需要实践检验,中国超大城市的复杂场景成为AI治理的最佳试验场。2025年重庆市发布的 “揭榜领题”成果,集中展示了11个区县打造的AI赋能城市治理新场景。

在渝北区盛兴大道环山隧道,悬挂式轨道机器人“小北1号” 正全天候监测1.5公里长的隧道环境。这个全国首个“城市长隧道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能实时采集氧气、一氧化碳等气体含量,以及风速、温度等参数。

从技术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中国AI治理之路经历了什么?

“针对隧道火灾、交通事故的自研算法,识别准确率达95%,预警时间缩短至3秒内。”项目负责人马庆禄教授介绍。系统还构建了 “云端+边缘计算+终端机器人”分布式架构,实现城管、交通、交巡警多部门联动处置。

在沙坪坝区,一项更“神奇”的技术正在应用:AI模型能“算”出地面下的塌陷风险。三峡广场周边道路在大屏幕上以不同色块标注风险等级,其中天陈路和站东路显示为黄色中风险区域。

“运用道路结构研究模型理论,将影响道路结构的四大类固态因子和十大动态因子植入模型。”开发团队介绍。实地探查证实了模型预警——在天陈路地下0.57米处发现7.74平方米的空洞。市政部门立即填充,消除了重大隐患。

从技术追赶者到规则制定者,中国AI治理之路经历了什么?

在涪陵区街头,城管队员袁微正通过手机呼唤她的AI助手:“小涪,跟我去检查建筑垃圾消纳场所。”智能执法助手“小涪”两秒内列出检查清单,并提示该区域曾发生违规倾倒问题。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有1500余项,相关法规文件超100万字。”涪陵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AI助手将文书生成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5分钟内,已处理3000多件执法案例,且越用越“聪明”。

04 从参与到引领,中国方案走向全球治理舞台

2025年7月26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正式从全球AI治理的参与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这份由中国主导的文件开宗明义:“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的新领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计划》提出十三项行动纲领,核心是倡导 “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 的治理原则。在数据流动、技术开源、安全标准等敏感领域,中国方案展现出平衡智慧:

  • • 既强调“合作推动数据依法有序自由流动”,又要求“积极维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 • 既倡导“打造跨国开源社区”,又明确“落实开源社区技术安全准则”
  • • 既支持“建立科学、透明、包容的规范框架”,又坚持“尊重国家主权和发展差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九项行动:“各国公共部门应成为AI应用和治理的引领者”。这源于中国自身的成功实践——在上海,AI动画《千秋诗颂》制作周期从8个月缩短至4个月;在深圳,伏羲气象大模型预报速度比传统模型快千倍,极端天气预警提前45天。

中国方案将技术赋能与发展权紧密结合。第十三项行动明确提出“把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置于突出位置”,通过共建实验室、安全测评平台等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加强AI能力建设,弥合智能鸿沟。

中经社曹杰博士指出,中国人工智能政策已由 “技术单点突破”升级为“底座—场景—生态”的系统布局。省级层面圈定工业制造、农业、城市治理等16大应用赛道,形成“顶层设计—实施细则—配套资金”的闭环链条。

在技术创新侧,中国正全力突破GPU/NPU“卡脖子”技术;在资本赋能端,创新“算力券+数据券+AI券”补贴机制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在人才教育上,计划 2030年前基本普及中小学AI教育


重庆沙坪坝区的数字化治理中心大屏上,三峡广场周边道路被标注成不同色块。当AI预警系统在复杂的地下管网中精准定位出7.74平方米的空洞时,工程师们见证的不仅是一次技术创新,更是一种治理哲学的胜利。

深圳伏羲气象模型将预报速度提升千倍,上海AI动画团队效率翻倍,这些案例在各地复制。中国AI治理方案正从试验场走向全球舞台。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已被翻译成12种语言。文件首页“向善为民、尊重主权”的原则声明下,中国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