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AI让碉楼“会说话”,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走进江门

抖音推荐 2025年07月27日 00:01 1 admin

碉楼“会说话”,村史“活起来”,这并不是动画片里的场景,而是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应用下,展示在观众们眼前的生动一幕。7月10日,人工智能赋能乡村非遗传承工作坊活动在江门开平市文旅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多位专业人士通过宣讲、演示等方式,向学生及非遗爱好者展示AIGC技术如何创新非遗传承形式。现场参与者积极踊跃提问,互动氛围热烈。

活动以“数智赋能 全民共享”为主题,由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开平市塘口镇人民政府和华南师范大学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社会调查与研究基地“社科小院”协办,旨在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技术让乡土不“土”

作为著名侨乡,开平市塘口镇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古村落、古遗产焕发新活力?通过数字化技术,人们能随时随地、三百六十度感受“活”起来的非遗魅力,让乡村“潮”起来、经典“火”起来。

AIGC是近年来非遗数字化的热门技术之一,即以人工智能生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内容,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数字人老爷爷讲述历史故事,AI“钛合金眼”精准分类文物,开平碉楼“沉浸式剧本杀”……活动现场,香港科技大学计算媒体与艺术实验室博士张朝哲、韩磊分别介绍了用AIGC赋能非遗传播的实际案例、技术原理与操作方法。“AI技术能拓宽人们的想象力,增加侨乡文化的传播力、吸引力。”张朝哲说道。

AI让碉楼“会说话”,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走进江门

香港科技大学计算媒体与艺术实验室博士张朝哲现场宣讲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认为,AIGC技术不仅能复现历史,还能深挖其背后的故事,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年轻化、趣味化的新思路。

除了AI技术,3D打印也让非遗传播更立体可感。江门市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郑治权现场带大家解锁3D打印活化碉楼文化的新玩法——毫米级复刻构件,破损处精准“补位”,还能打印迷你碉楼模型,亲手触摸百年纹饰。新技术解决了传统修复慢的难题,使非遗从“远观”变“可玩”。

数字技术让乡愁不“愁”

数字技术唤醒乡愁记忆,留住文化根脉。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系主任傅承哲在宣讲中表示,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将静态平面变为动态多维,使非遗的传播时空扩大、传播效能提升,唤醒海外侨胞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构筑起凝聚侨心侨力的桥梁纽带。

AI让碉楼“会说话”,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活动走进江门

活动参与者现场合影

“非遗数字化让历史的轨迹生动地在人们眼前呈现,可以称为文旅2.0。”来自台湾的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特聘研究员王仁和向南方网、粤学习记者讲述,通过AICG等数字化技术,人们对故乡的印象从地理历史课本上的静态图片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动态景象,带来更多文化认同。

当AI遇上非遗,历史文化的瑰宝融入当代青年的生活,传承之美不再沉睡。在跨越时空的邂逅之中,“数智赋能 全民共享”得到了生动诠释。

统筹:门丽丽 黎妙娟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张治伊 田华征 刘洋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