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快讯文章正文

金思宇:深刻洞悉《美国AI行动计划》的战略目标与真实意图

抖音快讯 2025年07月25日 21:25 1 admin

引言:AI时代的“新冷战”帷幕拉开

北京时间2025年7月24日,美国白宫正式抛出长达28页的《美国AI行动计划》,以“加速创新”、“基础设施升级”、“国际主导”为三大支柱,清晰勾勒出其争夺全球AI主导权的战略路径。这份计划远不止于对美国科技产业的内部赋能,其核心意图在于“重塑全球AI规则制定权”。在中美科技博弈持续升温的背景下,美国正通过强化AI芯片出口管制、重构全球技术生态、输出意识形态主导的AI标准,试图巩固其在21世纪科技权力格局中的核心地位。中国则在压力下加速自主突破,一场围绕技术、产业、规则主导权的全球AI“新冷战”已然拉开序幕。

金思宇:深刻洞悉《美国AI行动计划》的战略目标与真实意图

一、《美国AI行动计划》的核心战略解码

1. 技术垄断:构建全链条壁垒

美国意图在AI技术栈的各个环节建立压倒性优势:

⑴芯片出口管制升级: 大幅收紧对先进制程芯片(如英伟达H100/H200)及关键制造设备(如ASML EUV光刻机)的对华出口限制。更进一步,针对半导体制造“命脉”(如EDA工具、先进封装材料)实施近乎“无限期许可”审查,目标直指削弱中国芯片产业的“造血能力”。

⑵“开源”的战略性运用:鼓励企业开源模型权重与代码,但巧妙附加“意识形态中立”条款。例如,联邦采购指南明确规定政府仅与“承诺消除系统意识形态偏见”的大型语言模型(LLM)公司合作,实质是将技术标准与特定政治立场强行绑定,确保美国价值观主导全球AI伦理框架。

⑶算力与能源基建竞赛:通过简化审批、开放联邦土地建设数据中心、推动电网升级、复兴本土半导体制造(如《芯片与科学法案》加持),全力保障美国在算力资源上的绝对领先地位。

2. 产业重构:国家力量深度介入市场

⑴松绑监管,释放巨头动能:废除被视为“过度监管”的拜登时期AI行政令(如Order 14110),扫清创新障碍,为OpenAI、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扩张铺路。

⑵政府强力引导市场: 强制要求联邦机构全面部署AI系统(覆盖文书处理至司法证据评估),并通过“国家技能计划”定向培养高需求技术工人(如电工、HVAC技术人员),旨在将AI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和就业红利“锁定”在美国本土。

⑶产业链“系统性去中国化”: 利用《芯片与科学法案》等巨额补贴扶持本土芯片制造,同时严格限制中国企业参与美国关键能源基础设施(如光伏、智能电网)建设,系统性切断中国技术的渗透路径。

3. 地缘博弈:规则主导权的终极争夺

⑴构建“全栈式”技术联盟:向盟友输出涵盖硬件、模型、软件、标准的“全栈AI解决方案”,推动建立“数字丝绸之路”联合实验室网络,编织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AI生态圈。

⑵掌控国际治理话语权:在联合国、WTO等国际机构积极推销“AI安全框架”,将“数据主权”、“算法透明”等关键议题与美国价值观深度绑定,旨在压制中国基于实际应用场景驱动的AI发展模式。

⑶意识形态工具化:通过修改AI评估标准,刻意剔除“多元”、“公平”等概念,强化“技术中立”、“无偏见”的政治叙事,将技术标准本身转化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武器。

二、中美AI博弈的深层逻辑与核心冲突

1. 技术封锁的“飞去来器效应”显现

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的不断加码,短期内虽能迟滞中国AI算力提升(如英伟达H20禁售导致其Q2损失80亿美元),但长期效应正加速中国自主技术的突破:

⑴国产芯片强势突围: 华为昇腾910C、寒武纪思元590等国产芯片在推理市场占比已超70%,长电科技Chiplet封装良品率突破99.999%,合肥长鑫实现HBM3存储芯片量产,关键技术节点持续突破。

⑵本土生态加速成型: 华为MindSpore装机量暴涨400%,阿里达摩院“洛书”系统在1024卡规模下实现87%线性加速比,科大讯飞大模型已能完全基于国产硬件训练,形成挑战CUDA生态的自主技术体系。

2. 关税贸易战向AI纵深延伸

AI芯片成为中美科技脱钩的最前沿战场:

⑴美国的“技术护城河”战略:综合运用出口管制、投资限制、人才流动管控,力图将中国彻底排除在先进制程芯片供应链之外。

⑵中国的“替代+超越”路径:在中低端芯片市场(如昇腾、思元系列)实现规模化替代的同时,通过“叠加+集群”创新技术(如华为昇腾384超节点集群)不断逼近国际顶尖水平。

3. 全球科技格局的重构竞赛

⑴美国模式:规则先行,控制主导:强调技术安全与意识形态主导,推行“先控制后开放”策略,但面临盟友(如欧盟对数据主权、监管自主权的坚持)的掣肘。

⑵中国模式:应用驱动,效率破局:依托庞大的制造业和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优势,以落地需求倒逼技术创新,通过“参数瘦身+能效提升”(如DeepSeek“天权”模型)等路径,挑战西方主导的AI发展范式。

三、中国应对策略:化压力为动力,开辟新赛道

1. 自主可控:筑牢技术根基

⑴芯片攻坚: 加速国产先进制程(如中芯国际N+2工艺)研发,通过大规模“集群算力”弥补单点性能差距。

⑵算法与生态构建:大力建设开放开源社区(如华为MindSpore、阿里通义千问),吸引全球开发者共建生态,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国际标准制定。

⑶绿色算力基建:推动智能电网与绿色数据中心协同发展,降低AI产业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构建可持续竞争力。

2. 战略反制:以场景优势赋能技术跃升

⑴制造业智能化引擎: 依托全球最大规模制造业基础,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如宇树科技、越疆科技)的深度应用,形成“场景数据反哺模型优化,模型优化驱动硬件迭代”的良性闭环。

⑵国际化突围: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大力输出符合当地需求的AI数字基建解决方案,在美国主导的技术联盟之外开辟广阔市场。

3. 全球合作:倡导多元共治

⑴推动多边框架:联合欧盟、东盟等力量,倡导建立多元化、包容性的全球AI伦理与治理框架,打破美国“价值观叙事”的垄断。

⑵聚焦务实合作:在气候变化(绿色能源)、公共卫生(生物医药)等全球性挑战领域,主动开放合作,以实际成果争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理解与支持。

四、未来展望:AI竞赛的终极胜负手

1. 技术路线的“范式革命”临界点

⑴量子计算与AGI的终极竞逐:中美在量子通信(中国电信量子城域网)、通用人工智能(清华“悟道3.0”)等前沿领域的突破,将决定下一代技术的制高点归属。

⑵生物安全与伦理红线:美国强化的“高风险AI”国家安全评估机制,可能引发全球对AI军事化应用、生化合成技术滥用等风险的空前关注与监管博弈。

2. 地缘政治的“规则战争”升级

⑴标准制定权争夺白热化:6G通信、脑机接口等融合AI的前沿领域,将成为中美规则竞争的新焦点。

⑵技术联盟动态重组: 欧盟、印度、中东等“中间力量”将在中美之间寻求战略平衡,全球AI治理格局可能走向更加碎片化和多极化。

3. 经济社会的“双重重构”加速

⑴就业结构剧变:美国“AI辅助工人而非取代”的政策导向,与中国通过“人机协同”推动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形成鲜明对比,其社会效果将接受实践检验。

⑵产业转移与新中心崛起: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凭借应用潜力和成本优势,可能成为AI技术落地的新热土,驱动全球价值链的深度重构。

结语:AI竞赛无终局,唯博弈中求共识

《美国AI行动计划》的出台,标志着全球科技竞赛进入以“规则主导权”为核心的新阶段。美国意图通过技术垄断、产业重构、地缘联盟构建其“不可撼动”的霸权体系,而中国则以“自主突破+场景驱动”开辟差异化竞争的第二赛道。这场世纪博弈,不仅是尖端技术的较量,更是国家制度韧性、发展模式效能以及全球治理理念的深层碰撞。未来,AI的真正价值将取决于人类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寻得合作共治的智慧。诚如周鸿祎所言:“技术封锁终将催生更强大的自主创新,而最终的赢家,必将是那些既能洞悉规则、又能勇于重塑规则的国家。”

(本文数据来源:白宫《美国AI行动计划》、芯榜、新智元、公开行业报告及企业财报)

(作者金思宇系经济学家、中国政茦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顾问、泛亚智库学朮委员会主任、远望智库产业顾问、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国盛战略智库成员)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