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大全文章正文

关于2049年,“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的85个预言

百科大全 2025年07月25日 12:15 2 admin

“未来”,总是能让人类展开无限的想象。


关于2049年,“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的85个预言

(图源电影《星际穿越》)


《连线》杂志创始主编、“硅谷精神之父”、《失控》《必然》作者凯文・凯利确信: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AI)及其相关技术会成为塑造全球社会的核心力量。他认为,对未来持有乐观的愿景,对于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理想中的美好未来绝不可能偶然呈现,而是需要我们基于对未来走向的准确把握去积极塑造。


关于2049年,“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的85个预言

KKWall by Chris Michel from KK.org


在凯文・凯利所著的新书《2049》中,他以 25 年作为时间维度,提出了关于未来世界的5个核心概念——镜像世界、类人智能、AI 助理、互见性以及内容井喷。


关于2049年,“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的85个预言


基于凯文・凯利在书中展现出的前瞻性视角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我们梳理出了他最新的 100 个关于未来的前沿预测,这些预测涵盖技术、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未来、想象未来、适应未来。

*以下内容摘编自凯文·凯利《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



镜像世界,

新一代技术革命的增长拐点


1. 到了 2049 年,大多数智能手机将被智能眼镜取代。当数十亿生活在城市地区的人戴上这些智能眼镜时,他们看到的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叠加,也就形成了“镜像世界”


2. 镜像世界将是下一代互联网,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AI 赋能的沉浸式互联网。在这个全新的互联网中,人机互动的方式将从使用键盘、鼠标和触摸屏转换成使用语言、动作甚至眼神。


3. 在镜像世界时代,全世界最大、最富有的公司将是为镜像世界提供数据支持的公司。


4. 镜像世界会成为我们发挥巨大想象力的空间。在未来,沉浸式体验将成为快消品,用户获得的内容和体验将呈现井喷式增长。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特体验的记录者,都可以分享身临其境的体验,且都将是 3D 沉浸式的。


5. 当虚拟的体验变得越来越唾手可得时,真实的体验反而会因此变得更加稀缺和珍贵,真实世界中真正的探险反而是个别人才能享受到的独特服务。


6. 在镜像世界,每个人的行为数据都在不断被捕捉。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在个性化和隐私保护之间做出权衡。


7. 信息搜集必须做到公开和透明,即互见性。首要前提是用户的信任、对等的权利与责任、信息可追踪和可核查、双向透明的责任制,以及有申诉的途径。


关于2049年,“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的85个预言



人机互动

——AI永远不会成为“人”


8. 据我们所知,只有人类的智慧是“通用”的。比起 AGI(通用人工智能),专业领域内的 AI 才是我们最应该期待的。


9. 未来 25 年,人与 AI 的关系是搭档,人类以各种方式参与 AI 的运作,而不是让 AI 在云端独自“思考”,拥有自己的意愿和议程。


10. 尽管 AI 从表面上看会越来越接近人,但我们千万不要以人的标准来理解它们的行为。我们需要清楚,AI 与人类的思考方式不同。与 AI 互动,首要原则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把它们想象成人。


11. 跟所有技术进步一样,让所有行业都运用 AI也需要时间。AI 需要 10 年或更久的时间才能渗透进经济的方方面面,并彻底改变人们的工作。


12. 到 2049 年,每个人都会拥有像私人秘书一样的智能助理,即 AI 助理,它会像我们手机上的 GPS(全球定位系统)导航软件一样普遍。


13. AI 助理与镜像世界的融合将让我们看到未来人机交互的主要方式,而它最有可能植入智能眼镜或者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眼镜和智能穿戴设备也将是下一个各方争夺的关键点。


14. AI 助理与手机的操作系统类似,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 AIOS(AI 操作系统),而B2B(bot to bot,机器人程序到机器人程序)类似于我们现在使用的智能手机。企业通过设计 bot(机器人程序)来为人们提供服务,这些 bot 就像智能手机里的各种 APP(应用)。



AI带给职场10大挑战


15. 未来 25 年“人+机器”的模式会基于这样一个范式:机器会不断提升效率,而人反而会专注于低效的事情——突破性的创新往往是低效的。生产力是为机器人而设的,而不是为人类而设的。任何有生产力指标的工作,都不应该由人类来完成,未来尤其如此。在组织中,我们需要学会与智能数字同事一起工作,这些同事会协助我们完成不少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在职场建立全新的“人 +机器”的行为规范


16. 25 年后,仍然会有许多非标准的、有一定技术含量又兼具服务性的蓝领工作需要由人来完成,而且他们的工资可能更高,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机器人后市场,即机器人的零部件市场或售后、维修市场,未来也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增长市场,创造不少就业的机会。


17. CEO 的工作、高管的工作,并不会有太大变化;基层员工的工作也不会有太多改变,只不过他们的工作速度和工作效率会进一步提升。最主要的组织变革会发生在中层,中层管理者受影响最大。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层管理者主要的职能是管理,也就是上传下达、对基层工作进行统计和梳理,那么 AI 可以完美地替代他们。


18. 就组织而言,组织结构将变得日益扁平化,中层管理者的空间被极大地压缩,汇报、预算、考核的工作都可能由 AI 承担。


19. B2B 也会让同事之间的考评和竞争变得更加普遍。同侪考评将非常容易。大家可以相互竞争,而竞争的结果是非常透明的。相对地,相互合作也会更加容易。


20. AI 将使绩效更加透明,因为员工的工作表现可以被更加精准地评估和监测。这种透明的监测将进一步加强同事之间的监督和协作。


21. 此外,随着 AI 助理的普及,未来人们换工作也会更容易、更灵活。AI助理可以随时帮助我们下载、调用各种所需要的新颖技能。


22. 从历史上来讲,任何技术的变革虽然都会淘汰许多工作,但同时也会创造出足够多的新工作,这一次也会如此。未来 25 年,几乎每个人熟悉的工作内容都会被 AI 取代,但失业的人可能会很少,因为 AI 将会创造出更多人们从未见过的新工作。


23. 未来,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富足,大多数人都会衣食无忧,很多人的工作都会朝着志愿服务与社会公益迈进。人类将趋向于从事需要创造力和人际互动的工作,这是AI 无法轻易取代的领域


24. 未来 25 年将是一个持续巨变的时代。面对变化,人能更适应,而 AI 则没有那么高的灵活性。


25. 就企业的大小而言,未来会出现两大极端趋势。一方面,大企业可以变得越来越大,未来甚至有可能出现雇佣人数超过 100 万人的超大型企业;另一方面,一人/两人公司也将变得特别普遍,第一个年销售额超过 10 亿美元的超级个体将很快出现。


26. 在 AI 的支持下,创业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未来 25年,每个人都有机会开办公司。会出现更多新型的初创公司,这些公司由创新者组成,围绕特定项目在特定时间内合作。


27. 随着更多人创业,以创建世界 500 强企业为目标的创业者会越来越少,一家持续运营 100 年的公司可能会变得非常稀有。为了应对不确定、非连续、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我们会看到企业的形态更松散灵活,生命周期也更短。


关于2049年,“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的85个预言



AI催生4大商机


28. 未来 25 年技术演进的逻辑清晰可见:首先是基石层面的 AI、数字治理与组织变革;其次是生存层面,以医疗和教育为代表;再次是应用层面,比如机器人、无人驾驶和太空探险;最后是人类探索的终极层面,涵盖生命科学和脑机接口。


29. AI 是当下最前沿的领域,但它已经不再是普通创业公司可以参与的游戏了——除非另辟蹊径,这个游戏的入场券至少需要 10 亿美元。至少从研发 AI 所需要的投入来看,AI 领域仍会被巨头主导


30. 未来全球 AI 领域可能会出现两三个主导者,也可能出现一个主导者和两个追赶者。主导者的地位只是暂时的,可能最多只能维持 10 年,甚至更短,仅维持 8 年、7 年。


31. AI 领域更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被 AI 赋能的细分领域,也就是镜像世界中的 AI 应用,或者说 B2B 世界中的各种 bot。


32. 可以肯定地说,到目前为止,AI 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催生出更出色的 AI。


33. 未来 25 年发展最快的领域一定是充分受益于 AI 技术的领域。值得选择的行业将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能够借助技术飞跃实现自身发展,让参与者在时代浪潮中抓住机遇,而非被淘汰。


34. 如果说从搜索到推荐是过去 25 年互联网上发生的巨大改变,那么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将是未来25 年发生的最主要的变化,而定制化/个性化的基础是对个人的全面了解。


35. 无论是虚拟世界还是物联网世界,大数据的搜集和使用将成为未来 AI 时代的根本特征,这毋庸置疑。


36. 以太空经济的商业价值分析来看,贝佐斯的“蓝色起源”公司并不能依靠太空旅游来筹措足够的资金。未来太空旅游一定会是小众项目,最多也就是四五十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不太可能形成支撑太空探险的经济规模。


37. 从商业价值来看,近地轨道,也就是卫星和通信,仍将是私人航天领域中最赚钱的领域。马斯克的星链将为全球提供全覆盖的卫星通信就是很好的例子。


38. 全球化使数据在各地传输,监测地面、测量事物都变得日益重要,而人类在利用近地空间进行通信、监测和观测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未来的需求足以推动这一产业的大发展,会有更多玩家加入,制造更多火箭并将更多卫星送入近地轨道。


39. 未来 25 年,近地轨道周围将有成千上万颗卫星在监控一切。这些卫星也将成为镜像世界互联互通重要的基础设施。当然它们也会带来全新挑战,因为现在近地轨道已经非常拥挤了,所以未来 25 年还会出现一个全新产业——太空垃圾清理


40. 另一个有潜力的领域是近地轨道的太空工业,即尝试在近地轨道建造大型工厂,然后将产品送回地球,或者在近地轨道建造发电站,尝试核聚变研究,并通过微波或其他形式将能量传回地球。


关于2049年,“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的85个预言



内容井喷,创造者如何突围


41. 未来的 25年将是一个内容井喷的时代,一个延续过去 20 年信息爆炸、内容超级繁荣、个性化创作日益普遍的时代。


42. AI 将直接影响出版行业。随着功能强大的 AI 助理的普及,人们可以让 AI 助理阅读所有的书,因为它对用户非常了解,所以可以在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找到每本书对用户来说最新颖的那部分内容,并将其推荐给用户。


43. 未来的书将是一个人类知识的大合集,书与书之间可以互相连接,每本书都带有各式各样的超链接,把所有知识都串联起来,形成一个 Meta(元)文本 /Mega(超大)文本,就像一本“总书”,一本汇集了人类智慧的书。


44. 未来 25 年,好莱坞将再次被颠覆。好莱坞电影的投入巨大,AI则会让影片的呈现变得更加容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编剧和导演。在未来,一人电影、粉丝电影将变得十分流行。


45. 未来的AI会使各种创作/制造的门槛都可能被降低,未来在更多领域都会出现乔布斯和马斯克那样的人物,因为优秀的点子、疯狂的想法,会更容易被实现。


46. 对创作者而言,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做好自己,兴趣驱动而不是简单的利益驱动,专心做好自己感兴趣也擅长的事情;其次是找到真正喜欢你、愿意支持你的粉丝,这需要足够大的受众群和更好的匹配机制,当然也需要更多的交流和一定的运气。


47. 镜像世界会更加高效地将高质量的内容与感兴趣的用户匹配起来。全世界的人都是潜在的受众,传播的长尾效应会非常明显。当然,镜像世界也会保留不小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给创作者和粉丝带来惊喜。


48. 镜像时代,还有一个会迎来大爆发的领域,那就是数字虚拟人。在 25 年内,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为模板创造出逼真的数字虚拟人。


49. 当 AI 被广泛运用时,我们需要重新定义真实。它将改变我们在大众传媒时代所形成的“眼见为实”的标准。AI 时代出现的各种深度伪造(deep fake),需要我们检验每一个消息源。我们得先假设我们看到的照片或影片都是假的,直到我们能证明它是真的。


关于2049年,“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的85个预言



未来教育发展8大方向


50. 个性化或因材施教的教育会因为 AI 的普惠而得以普及。个性化教育与个性化医疗、个性化购物等其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一样,都会因为 AI 的无处不在和 AI能力的不断提升而迅速发展。


51. 在从工业时代向 AI 时代的大转型中,工业时代所形成的、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人生三段论——受教育、工作、养老——将被彻底颠覆。


52. 与体验经济一样,体验学习也将是未来学习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VR/AR,孩子们可以沉浸式地获取知识。


53. 未来,大学的学习可能是非线性的、高度虚拟化体验,这将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名校的课程。


54. 到 2049 年,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向从未踏进校园、通过远程学习、获得AI 辅助的学生授予学位。名校的光环和校友网络的价值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削减。


55. 未来 25 年内还可能出现一种全新的大学——结果导向的大学。这种大学会按照工作岗位的需求不断塑造他们,可以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岗位的高度匹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可以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56. 未来每个人的核心技能就是知道自己怎样学习最有效率,找到针对不同学科最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因为终身学习在未来 25 年将成为常态,一个人一生中需要不断学习新事物,学习方法比学到了什么知识更重要。


57. 随着 AI 的进步,教育也需要转换重点,培养和强化人的独特之处,简言之就是好奇心、创造力、高效的学习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人“见树又见林”的全局观和“见终局”的前瞻思维


58. 现在的父母需要知道,在 AI 推动持续变革的时代,孩子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要从事的职业在其高中时可能尚不存在。所以,家长不该替孩子早早就规划好未来发展的路径,他们需要做的事就是培养孩子探索未知的能力。


59. 要想在未来 25 年在教育中培养创新文化,需要做到三点:对失败抱有更宽容的态度,更多地质疑权威,鼓励多元的观点。


60. 在未来,自驱力特别重要。目前,无论中美,基础教育都被填得越来越满,“虎爸虎妈们”把孩子的时间规划得明明白白,但这种教育模式缺乏孩子自己的思考——他们到底想要做什么,他们到底对什么有兴趣、有激情。


61. AI 会给这种被安排的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因为它会让迅速学习一项技能变得特别容易,AI 助理甚至可以随时提供各种所需的技能。但是,AI 不能替代的是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时的自驱力和方向感。


关于2049年,“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的85个预言



定制化医疗与医学创新


62. 镜像世界所带来的数字孪生将推动定制化医疗的大发展。定制化医疗基于个性化数据,所以构建每个人的数字孪生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63. 量化自身是定制化医疗的基础。每个人都希望时刻追踪自己的身体指标,量化自身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可穿戴设备和其他检测设备,搜集一个人的各种健康指标。


64. 未来 25 年会出现 3D 药丸机器:它的作用是将不同的药物成分放入一个胶囊中,为每个病人制造定制化药物。机器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根据量化自身的结果分配适量的药物。


65. 在未来的 25 年里,我们将首次模拟人体,特别是模拟新陈代谢的过程。对代谢过程的模拟会最早实现,包括对代谢周期和代谢网络的模拟。对整个代谢过程的模拟在加速关于肥胖和糖尿病的研究和实验进度方面意义重大。


66. 要充分发挥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全部价值,还需要 25年的时间。在未来 25 年内,人类基因测序将普及,而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构建全民基因测序大数据库的国家。


67. 中国如果实现了全民基因测序,理论上就可能在医学科研方面保持巨大的领先优势。涵盖超过 10 亿人基因测序的全民医疗信息大数据库将成为极其宝贵的资源,能够推动各种创新,使中国远超其他国家。


68. 未来,AI 医生作为与患者沟通的入口,也可以成为人类医生的助手,在完成充分的沟通之后将关于病人的病情总结和分析提交给人类医生,帮助人类医生做出最终的诊断。


69. 远程医疗则将彻底改变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缩小城乡医疗差距,让所有人都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70. 随着 AI 医生的能力提升,在大多数远程医疗的就诊过程中,人们会首先与 AI 医生互动,并从中获得所需的 90% 的医疗服务。人类医生也会使用 AI 助手协助诊断。


71.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建议培养更多培训周期较短的医疗助理。当 AI 医生、远程医疗变得越来越普及时,医疗助理可以满足基础的医疗需求,操作有标准流程的小手术,打破医生不足的局面。


关于2049年,“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的85个预言



科技发展的5大爆发领域


72. 未来 25 年,机器人、无人驾驶、太空探险、生命科学和脑机接口五大领域将实现大爆发。


73. 随着机器人的进步,工厂将被重塑。在未来 25 年内,雇用几十万人的富士康工厂将成为过去时。无人值守的工厂,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黑灯工厂”,将变得普及。


74. 具身智能(EAI)是 AI 的一个重要赛道,机器人是 AI 与真实世界交互的桥梁,也是训练 AI 更像人的辅助工具之一。机械物理的发展速度不会像 AI 的发展速度那样快。要真正开发出可使用的人形机器人,还需要 10年的时间。


75. 未来 25 年,电动车将占所有社会车辆的 60%~70%,仍有 25%~30%的车辆使用汽油(特殊需求汽车)。中国将成为未来汽车制造的主导者,全球最棒的电动车制造商也许会在中国出现,它将远远超过特斯拉。


76. 自动驾驶在 25 年间不会给城市面貌带来本质上的改变。这也是我过去一贯坚持的观点:技术会给物理世界带来改变,但所需的时间要比我们预想的更长。


77. 当我们真正达到 L4 级以上的自动驾驶要求之后(L4 级自动驾驶是指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车辆能够完全自主地完成驾驶任务并监控驾驶环境,无需人类驾驶员的干预),各种自动驾驶的车辆才会迅猛增加。大城市里的自动驾驶客舱(self-driving pods),将成为一条火爆的赛道,它将与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方式结合,形成高效的混合交通模式。


78. 未来的车内空间可以很轻易地改装成移动的娱乐中心、移动的办公室,人们从中甚至可以得到比居家更有趣的体验。镜像世界会给自动驾驶车辆带来一系列全新的变化,车里的每一块玻璃都将成为展示屏。未来车内空间很可能超越电影院成为最重要的影音消费场景


79. 下一个太空世纪很可能在中美两个大国以及万亿美元的超级公司三方之间展开,而马斯克的 SpaceX(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很有可能成为中美政府之外的第三极。


80. 人类有可能在 5 年之内在月球上建设永久基地,中国可能在 2029 年实现载人登月,并开始考虑在月球上设置基地。在月球上建设基地对于推动太空旅行和殖民火星具有重要意义,也能帮助我们为星际旅行做各方面的准备。


81. 未来 25 年的太空竞赛将聚焦火星,围绕谁能率先登陆火星展开。人类会登陆火星,并在那里建立一个类似南极科考站或国际空间站的科学考察站,甚至有 6~7 位专业人士在那里轮流居住。


82. 随着 AI 的进步,机器人更适合长距离太空旅行。在未来,我们应该利用机器人来完成星际旅行的任务。除了火星,人类不会开启更远的太空旅程,而 AI 也不会发展到拥有自由意志的地步。


83. 在未来 25 年,一个头戴的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很可能会很常见,马斯克创立的 Neuralink 公司所推崇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则有待生物学与芯片技术的结合,也就是俗称的碳基和硅基跨界研究的结合。


84. 植入式芯片也可能在未来 25 年迎来新突破。人造耳蜗就是非常成熟的人脑植入机器,未来植入式芯片也可能会发展得像人造耳蜗那样成熟,整个植入的流程也会变得更安全、更便捷。


85. 未来 25 年,我们可以通过头戴脑机接口,远距离驾驶无人机或操作其他种类的机械或机器人,在危险的场景下以这种“心灵感应”的方式进行通信。


关于2049年,“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的85个预言



结语


站在此刻回望,科技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向前。从智能眼镜构建的镜像世界,到 AI 助理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就业与企业模式的深度变革,到医疗、教育领域的创新突破,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清晰地勾勒出一个指数级跃迁的科技图景。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唯有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这场深刻的科技变革,积极参与其中,人类才能共同塑造一个更智能、更高效,也更富有人文关怀的2049。


和往常一样,48小时内点赞留言前三我们将免费赠送一本给粉丝!



- end -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

安 昀 | 鲍无可 |包承超 | 包斅文| 贲兴振 | 薄官辉

毕天宇 | 曹 晋 | 曹 霞 | 曹文俊 | 常亚桥 | 常 蓁

常 远 | 崔建波 | 陈璇淼 | 陈一峰 | 陈 栋 | 陈 平

陈 媛 | 陈立秋 | 陈 军 | 陈觉平 | 陈 浩 | 陈文扬

陈 宇 | 陈金伟| 陈国光 | 陈思靖 | 陈 鹏 | 陈 玮

陈乐天 | 陈轶平 | 陈良栋 | 陈连权 | 陈怀逸| 陈圆明

陈 文 | 陈昆才 | 成念良 | 程 彧 | 程 洲 | 程 琨

程 涛 | 崔 莹 | 蔡嵩松 | 蔡 滨 | 蔡 晓 | 蔡宇滨

蔡志鹏 | 蔡志文 | 丁靖斐 | 代云峰 | 邓炯鹏 | 董伟炜

董 超 | 董 梁 | 杜晓海 | 杜 洋 | 杜 沛 | 杜 广

冯明远 | 傅奕翔 | 付 斌 | 付 娟 | 付伟琦 | 费 逸

范 洁 | 范庭芳 | 范 杨 | 方钰涵 | 方 纬 | 方 抗

方 建 | 方 昶 | 高兰君 | 高 远 | 刚登峰 | 葛 晨

顾耀强 | 顾益辉 | 谷琦彬 | 归 凯 | 管嘉琪 | 郭 锐

郭 堃 | 郭相博 | 巩怀志 | 韩 冬 | 韩海平 | 韩 冰

韩 林 | 郝旭东 | 郝 淼 | 何 帅 | 何晓春 | 何 琦

何以广 | 贺 喆 | 霍东杰 | 侯振新 | 侯 梧 | 侯 杰

洪 流 | 胡昕炜 | 胡鲁滨 | 胡宜斌 | 胡 涛 | 胡 伟

胡志利 | 胡 喆 | 胡 颖 | 胡 迪 | 胡 奕 | 黄 峰

黄 力 | 黄立华 | 黄 波 | 黄 晧 | 黄垲锐 | 黄莹洁

黄立图 | 姜 诚 | 姜 英 | 蒋 鑫 | 蒋 璆 | 江 勇

江 琦 | 江 虹 | 纪文静 | 焦 巍 | 焦文龙 | 贾 鹏

贾 腾 | 金晟哲 | 金笑非 | 金梓才 | 季新星 | 季 鹏

匡 伟 | 孔令超 | 阚 磊 | 劳杰男 | 蓝小康 | 雷 鸣

雷 敏 |雷志勇 | 李德辉 | 李 琛 | 李晓西 | 李晓星

李元博 | 李耀柱 | 李玉刚 | 李健伟 | 李 建 | 李佳存

李 巍 | 李 竞 | 李 君 | 李振兴 | 李 欣 | 李少君

李 瑞 | 李文宾 | 李 彪 | 李宜璇 | 李子波 | 李 倩

李 燕 | 李 崟 | 李怡文 | 李 海 | 李禹成 | 李劭钊

厉叶淼 | 黎海威 | 廉赵峰 | 梁 浩 | | 梁 力

梁永强 | 梁文涛 | 梁 鹏 | 廖瀚博 | 林 庆 | 林剑平

林 森 | 刘 斌 | 刘 波 | 刘 冬 | 刘 辉银华 | 刘 辉东方红

刘格菘 | 刘 江 | 刘莉莉 | 刘晓龙 | 刘 苏 | 刘 锐东方红

刘 锐中信保诚 | 刘 平 | 刘 潇 | 刘 兵 | 刘 晓

刘开运 | 刘元海 | 刘心任 | 刘志辉 | 刘伟伟 |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