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第三轮谈判又要开始了,这次选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前两轮一个在瑞士达沃斯,一个在英国伦敦,反正就是不在中美本土,估计是怕谈崩了直接掀桌子太难堪。...
2025-07-26 0
当年神舟十三返回落地时,王亚平几乎是刚出舱门就被医护人员抬走了,这一段画面被央视镜头拍得清清楚楚。
会有这么一幅画面,是因为在落地过程中返回舱过载而带来的压力,单单只是这股压力,就是非常人可以承受的。
她在返回阶段究竟有什么感受,以至于王亚平在落地后的采访中直呼这段经历“难熬”呢?
王亚平
1980年,山东烟台,一个瘦弱的女孩时常抬头望天空,她渴望天上的星星,更梦想着为国家建功立业。
2021年,神舟十三号舱门开启,这个女孩成为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
她,就是被网友们称作“最美宇航员”的王亚平。
王亚平
王亚平一路走来,始终带着一股向上的韧劲。
高三那年,长春飞行学院招收第七批女飞行员,数万名报名者中最终仅37人入选,王亚平是其中之一。
在飞行学院,转椅训练是家常便饭,高强度旋转常让人头晕呕吐。
她靠着反复练习,最终能在旋转中保持清醒,准确背诵飞行参数。
野外拉练时,负重30斤徒步50公里,脚磨出的血泡被针挑破后,第二天依旧跟着队伍前进。
王亚平
这些在极端环境下锤炼出的耐力与专注力,后来都成为她应对太空挑战的基础。
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王亚平作为空军运输机飞行员,参与了物资运输任务。
连续七天,她和机组人员往返于机场与灾区之间,机舱内的干粮坚硬,只能就着矿泉水咽下。
期间,她与同为飞行员的丈夫赵鹏曾在成都机场短暂相遇,两人只是隔着停机坪相互示意后,便各自投入任务。
这样的经历,让她在极端环境下保持冷静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打磨。
王亚平和赵鹏
2009年,国家启动第二批航天员选拔,29岁的王亚平报名参与。
航天员训练涵盖八大类近百项内容,每一项都在挑战人体极限。
离心机训练中,她需要承受相当于自身体重八倍的压力。
在这种压力下,胸口如同被重物碾压,呼吸艰难,心脏也会产生痛感,但她从未按过旁边的紧急停止按钮。
王亚平
水下失重模拟训练时,她身着重达120公斤的装备,在水中持续操作五小时,体能消耗相当于完成一次全程马拉松。
训练结束后,常常连握筷子的力气都没有,这些训练,都是为了应对返回舱内可能出现的极端状况。
王亚平水下训练照片
不过,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王亚平坚持不懈的训练终于让她入选了航天员的选拔。
并且她还得到了两次飞往外太空机会,第一次是神舟十号,第二次就是神舟十三号。
神舟十三号任务启动前,女儿曾向王亚平提出,希望妈妈从太空带回一颗星星,这一请求被王亚平记在心里。
王亚平一家
随后神舟十三号升空,王亚平在太空驻留的183天里,通过定期的天地视频通话了解女儿的生活。
她的丈夫赵鹏则承担起照顾女儿的主要责任,接送上学、参与家长会,将女儿的日常点滴记录下来。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终于开始进入大气层。
此时,返回舱的速度最高达到每秒7.5公里,与大气剧烈摩擦产生的高温超过2000摄氏度,舱体周围形成火焰包围的景象。
动画演示
王亚平后来回忆,当时透过舷窗看到的场景,如同被投入炼丹炉似的,周围燃烧的声音清晰可闻。
返回舱表面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逐步剥落,带走大量热量,这是为了确保舱内温度维持在适宜范围。
动画演示
进入黑障区后,返回舱与地面的通讯中断,这段时间持续了10至15分钟。
在此期间,返回舱因大气阻力不断颠簸,王亚平与其他两名航天员保持着训练中形成的默契,专注于舱内仪表,等待通讯恢复。
据航天中心数据,黑障区的心理压力对航天员是极大考验,而长期的隔离训练让他们具备了在隔绝环境中保持镇定的能力。
当返回舱下降至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王亚平按照指令手动打开降落伞。
神舟十三返回舱
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降落伞展开过程中,返回舱因巨大的牵引力产生剧烈晃动。
这一操作对时机的要求极高,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着陆安全,而长期的模拟训练让她精准完成了这一动作。
返回舱着陆瞬间,强烈的震动让舱内三人感受到明显的冲击。
舱门打开后,医护人员准备抬动她时,她尝试自主站立,却发现无法做到。
王亚平返回出舱画面
因为长期失重导致肌肉萎缩、骨骼钙流失,此时腿部难以支撑身体重量,面部因体液分布变化出现浮肿。
这些都是长期太空生活后的正常生理反应,也是她被抬离返回舱的原因。
她向周围的人挥手致意,完成了从太空到地面的最后一段旅程。
王亚平
王亚平的航天之路,始终有家庭的支撑。
2013年,首次完成神舟十号任务后,王亚平与赵鹏在体检中得知,长期高强度训练可能对生育产生影响,医生建议进行系统调理。
此后两年,赵鹏承担了更多家庭事务,调整工作安排以陪伴王亚平进行康复调理。
2016年,两人的女儿出生,为家庭增添了新的牵挂。
王亚平一家
返回地球后,王亚平进入康复阶段,由于长期失重,她的身体需要重新适应地球重力。
尤其是骨骼和肌肉功能的恢复,这关乎到她未来能否正常行走和活动。
在她的康复项目中,包括有抗重力训练、肌肉力量练习等。
而赵鹏在康复期间始终陪伴在侧,协助她完成训练计划,关注她的饮食与休息。
王亚平康复训练
据康复中心数据,航天员返回后的系统康复通常需要半年左右,期间需要逐步增加活动强度,避免因骨骼脆弱导致损伤。
在康复过程中,王亚平的女儿会带着自己的画作来到康复中心,向王亚平讲述幼儿园的生活。
王亚平返回时带回的星星挂件,是用空间站的废弃材料制作的,她将其交给女儿,也算是履行了之前的承诺。
王亚平和女儿
不过要提的是,中国航天员的训练与任务中,其实类似的家庭支持并不少见。
航天员群体中,许多家属为了支持对方的事业,调整个人工作与生活安排。
这种支撑体系,是航天员能够全身心投入训练和任务的重要保障。
据航天部门统计,航天员年均训练时间超过300天,每次任务前的封闭训练更是长达数月。
所以,家庭的理解与支持对维持航天员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
王亚平采访画面
王亚平在康复后期,逐渐恢复了自主活动能力,她开始参与一些航天科普活动,向公众讲述太空生活与训练经历。
在一次采访中,她提到返回舱着陆后的感受,称那既是任务完成的释然,也是对身体极限的重新认知。
她的经历,让更多人了解到航天员背后的艰辛,他们真的为国家和人民牺牲了太多!
王亚平
从载人飞船升空进入太空的的那一刻起,她的每一秒都可能伴随着生命危险。
可即便如此,王亚平如今却依旧活跃在航天领域,她的故事激励着许多人。
那些训练中的汗水、太空中的坚守、返回后的康复,共同构成了一位航天员的成长轨迹。
正如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向前,她的脚步也从未停歇,继续在探索与传承的道路上前行。
信息来源:权威访谈|张扬对话王亚平:重返太空的183天
新华社 2022-09-21
信源截图
相关文章
中美贸易第三轮谈判又要开始了,这次选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前两轮一个在瑞士达沃斯,一个在英国伦敦,反正就是不在中美本土,估计是怕谈崩了直接掀桌子太难堪。...
2025-07-26 0
新京报讯(记者陈琳)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新修订的食品经营许可审查细则将于8月1日实施。此次修订全面取消了关于餐饮经营场所面积要求,食品经营...
2025-07-26 0
北京连续40℃高温日破纪录,伏天不吃这3种饺子,等于白熬整个夏天气象台刚发完橙色预警,楼下饺子馆已经排到店外。三伏天胃口差,油腻肉饺没人碰,老板悄悄换...
2025-07-26 0
英特尔股价暴跌,因潜在的代工退出加剧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25日英特尔(INTC.US)警告称,如果无法获得主要客户,将退出芯...
2025-07-26 0
吞咽六名大学生的浮选槽在很多企业都有,有的是干搅,有的是湿搅。内蒙古金矿的浮选槽就是湿搅,而最接近内蒙古浮选槽的是水泥搅拌厂的水泥搅拌槽。 水泥搅拌厂...
2025-07-26 0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向所称的“觉醒人工智能”正式宣战。通过记下此前旨在根除分裂合作项目中“前偏见”的行政命令,着手探索美国...
2025-07-26 0
一份30元的外卖,商家实收仅12.6元,倒贴2.4元,补贴狂欢背后,是三方皆输的困局。“不补贴连老客户都流失了,但补贴后利润下降,生存堪忧。”上海一家...
2025-07-26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