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文章正文

用23分钟点亮一颗智驾芯片,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热门资讯 2025年07月23日 21:01 1 admin

前不久,一场并不喧嚣却意义深远的“点亮”仪式,在杭州悄然完成。主角是一颗名为“征程6B”的辅助驾驶芯片,而“舞台”则是地平线的杭州研发中心。

用23分钟点亮一颗智驾芯片,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从芯片回片上电,到系统成功输出感知图像,仅用了23分钟。

这句或许业内人才能听懂的话,背后却藏着一场精密如外科手术的“科技攻坚战”。


点亮芯片,不只是“通电”

在智能汽车时代,一颗芯片的点亮,不仅仅是电源通了,系统开始运转了。更准确地说,它意味着一个高度复杂、经年累月的工程,从设计、架构、仿真、流片到验证的闭环;也意味着一款由数十亿个晶体管组成的精密电路,第一次在现实世界中拥有了“生命”。

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似乎只是一个技术步骤。然而,在芯片研发体系中,这一步的挑战是极大的:系统需要在高密度、高复杂度的架构下,成功实现预设的功能逻辑,必须在电路设计、功耗、通讯等方面全部达标。

另一方面,车规级芯片在设计之初就要遵循远超普通消费级芯片的标准,例如:

  • 设计使用寿命要在10年以上;
  • 极端温差与复杂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
  • 极低的失效率(0ppm);
  • 通过 ISO 26262、AEC-Q100 等严苛认证等。
用23分钟点亮一颗智驾芯片,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这又为芯片的研发带来了更高的难度。

种种因素叠加导致,“点亮”往往是芯片研发中风险最高、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旦失败,返工周期以月计,成本以百万计,还可能导致耽误项目周期、错过市场窗口等严重后果。

而根据地平线的数据,征程6系列芯片中,征程6E的点亮时间为12小时,征程6P则优化至4.5小时,至此次征程6B的点亮,时长已缩减到“分钟级”,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点亮芯片,难在哪?

首先,芯片不是软件,很难通过“上线再修复”迭代优化。一旦流片,任何失误都意味着物理层级的“不可挽回”。因此,在流片之前,研发团队就要对芯片进行成千上万次的仿真验证,防止出现根本性错误。

用23分钟点亮一颗智驾芯片,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其次,封装好的芯片本身是极精密的器件,就算是拿取过程中的一个小小静电,都有可能把芯片击穿,对芯片造成不可逆损伤。因此,芯片点亮流程的第一步,就是工程师确保芯片各电压点正常,避免“上电即冒烟”的灾难。

用23分钟点亮一颗智驾芯片,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第三,点亮芯片不只是硬件问题。地平线的点亮标准,是看芯片能否完成感知图像输出,这意味着一系列软硬件协同挑战,如内置的启动代码(类似电脑的BIOS)跑通,QNX实时操作系统跑通,感知算法、推理模型正常运行,总线通讯、数据传输正常,最终实现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经BPU神经网络处理器识别,并输出画面。

用23分钟点亮一颗智驾芯片,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在如此标准下,征程6B依然仅用23分钟完成初次点亮,并能24小时内实现系统上车运行,意味着地平线团队已建立起成熟且高效的方法论,具备系统化的开发流程与标准化的验证流程,团队的战斗力是极高的。


小芯片,大挑战

征程6B是征程6系列芯片的收官之作,却并不是地平线征程6系列中最强的一颗。其最高算力为18TOPS,CPU性能为23K DMIPS。相较于征程6P 560TOPS的峰值算力,它更像是一位“轻量级选手”。但它瞄准的,却是整个行业普及程度最高、但价格最敏感的主动安全市场——例如AEB自动紧急制动、前向碰撞预警等功能。

用23分钟点亮一颗智驾芯片,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这正是其技术挑战所在:征程6B面向的是主动安全场景,必须满足AEC-Q100、ISO 26262等车规标准,需要集成MCU,还要具备独立的锁步处理器(如R52)、独立SRAM、独立电源域等,以保证足够的鲁棒性。

与此同时,征程6B还要满足市场对成本控制的需求——毕竟如果想让主动安全标配,成本一定要低到主机厂满意。

因此,我们就能看到征程6B最关键的特性:在功耗降低30%、系统体积缩小40%的条件下,仍需实现比上一代产品高出两倍的系统性能,同时成本降低25%以上。

用23分钟点亮一颗智驾芯片,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这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6B会是征程6系列芯片收官之作的原因:征程6系列六款芯片采用统一架构设计,也共享工具链和软件栈。团队熟知BPU架构的上下限,在6B研发时,93%的底层代码已在征程6E/M上经过量产验证。

这就像建造六栋共用地基的楼房,最后一栋楼的施工速度和质量必然是最好的。


征程6收官,一个新的开始

回顾征程6系列开发历程,六颗芯片从2023年初研发启动,到2025年全部点亮,仅用时两年时间,涵盖从入门级的征程6B到高阶算力的征程6P。

用23分钟点亮一颗智驾芯片,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这一节奏在业内极为罕见。芯片是典型的大投入、长周期、高风险行业,行业中常见的研发周期往往是“一到两年一颗芯片”,而地平线在两年内完成一个代际的产品开发并落地量产,是对团队战斗力的一次全方位验证。

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征程家族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800万颗,在中国市场自主品牌乘用车前视一体机计算方案中占据33.97%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智驾车的“最大公约数”。其中,征程6E/M已经收到比亚迪“天神之眼”、理想AD Pro等定点,征程6P也将于年内在奇瑞星纪元E05上全球首发量产。

用23分钟点亮一颗智驾芯片,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而征程6B,也不仅止步于“点亮成功”。据悉,早在芯片开发期,就已获得全球顶级Tier1——博世MPC4平台的全球定点。该平台预计2026年中量产,并获多家国际与本土车企项目定点,标志着地平线将在全球市场收割份额。


“点亮快”不是目的,也不是结果

点亮征程6B的23分钟,是对地平线团队战斗力的一次实证,更是其“体系效率”的成果。它意味着,在地平线“点亮”不再是赌运气的博弈,而是一种可以被计划、被执行的组织能力。

即便如此,地平线并没有试图用夸张的技术辞藻讲述这颗芯片的“惊艳”,而是从芯片定义之初就以“将AEB做到像安全带一样普及”为目标。

在汽车性能不断突破的今天,征程6B的成功有望进一步降低AEB等主动安全能力的上车门槛,通过提前预警、主动干预等方式,避免大量可能的碰撞,市售的新车将在安全能力上得到显著的增强,消费者、主机厂、乃至整个行业,或都将因此而受益。

正如那颗长宽不足指甲盖的芯片,在实验室点亮屏幕的时刻——中国汽车工业的体系化产研能力,也在不断开花结果。

让我们期待下一个“征程6B时刻”。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