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西沙生态条件最好的东岛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400野牛生存了370年

抖音推荐 2025年07月17日 13:45 1 admin

西沙群岛有一座岛,名字不响,生态够硬。

东岛,1.25平方公里的地儿,藏着全球第二大白腹鲣鸟栖息地,还有一群活了370年的野牛,数量还稳定在400头左右。

西沙生态条件最好的东岛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400野牛生存了370年

谁都知道,这地方动一块砖都得掂量鸟怎么飞、草怎么长、牛往哪走。

可偏偏就在这里,2023年开始铺设“零碳营房”,新能源、中水回用、雨水收集一块上,建设动静不小。

西沙生态条件最好的东岛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400野牛生存了370年

你以为是“破坏”?错了,是守岛模式换了个打开方式。

从这一刻起,生态保护和基础建设,不再是一道选择题。

建岛,不建生态“对头”

2023年,东岛被列为海军“零碳营房”试点区域。地点明确,节点清晰。这是一次“从源头设限”的建设实验,不是规模取胜,而是指标先行。

首批投用项目包含污水处理系统、中水回用装置、太阳能集热设施、风能发电模块,全面实现能源自供、用水自循环、碳排控制在基准线以下

这是东岛建设有史以来第一次将“自然系统容忍度”纳入设计底线。

建设者进岛先设限。生态覆盖率超过90%的东岛,是西沙群岛中生态等级最高的岛屿,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破坏性建设早已被禁止。

西沙生态条件最好的东岛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400野牛生存了370年

换言之,每一块水泥板,每一段管线,必须先回答生态监测系统的“能不能埋”问题。东岛不拒建设,拒的是不自律的建设者。

新建雨水收集沟渠分布在营区北端,2024年3月正式启用。沟渠底层铺设生物滤层,每次降雨后,有效回收率保持在85%以上。

该设施设计单位为解放军工程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部,2022年末进驻东岛完成现场测绘。

为此,技术人员提前6个月整理出东岛全年“雨情曲线”与“渗透承压图”,确保每一滴雨水都能被利用、不过流、不冲刷。

营区西部配套新能源车充电桩6处,2023年12月启用,全部为风能供电。

东岛冬季常年东北风强劲,风速年均4.8米/秒,为小型风能设备提供全天候发电条件。目前,驻岛人员出行已全面改为电动摆渡车,老式油车被全部清退封存。

东岛不是空岛,岛上有官兵、工人、科研人员,有真实运转的后勤与生活系统。建设与生态并行的前提,是把“生态”从限制项转变为触发项。

西沙生态条件最好的东岛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400野牛生存了370年

没有“零碳营房”就没有后续建设许可,没有“雨水系统”就没有施工配套用水许可。

建设没有绕开生态红线,而是绕着红线,把岛建成一张生态承诺书。这不是终点。生态系统的标准已上调,新的基础设施将从这个平台起跳。

鸟不惊、蛋不捡,建设靠“绕着走”

白腹鲣鸟是东岛生态体系的中轴物种,繁殖期密集聚居,栖息点遍布北岸林带。东岛官兵每天出门前第一件事是看鸟。

不是看热闹,是确认是否封路。每年3月至6月,岛上设有临时封控区域,任何施工与车辆活动都暂停或改线,避免惊扰鸟群。

西沙生态条件最好的东岛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400野牛生存了370年

2024年5月,一场突发热带风暴迫近东岛。当晚20时,海军东岛守备部队应急值班室收到气象预警,旋即启动野生动物迁移救助机制。

由医护、护林员和护鸟员组成的联勤小组,对岛北鸟区展开紧急清理,救助受伤幼鸟42只,暂养安置12日,后经人工放飞全部返回林带。

该机制由三沙市与东岛守备部队于2019年共同制定,2021年起常态化运行。

西沙生态条件最好的东岛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400野牛生存了370年

同时引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生态评估模型,将白腹鲣鸟活动强度数据化,导入建设路径图中。

图中红线区即为“禁触点”,2023年起所有施工规划必须在此图上通过“静态交叉检验”,否则一律否决。

施工过程中,生态保护不是抽象口号。营区东南角的排污管线原定穿越一段林带。

经科研人员实地探勘,该段为珍稀植物高密度分布区。最终设计绕行190米,成本增加12万元。

西沙生态条件最好的东岛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400野牛生存了370年

同年,驻岛部队医务室军医谈伟峰接收一只伤情严重的幼鸟。

头部出血,翅膀骨折。经断层X光判断为软组织撕裂,谈伟峰采用小型夹板固定法处理,14天后放飞。

该例被收录入《三沙生态应急样本集2024》作为典型范例。

岛上所有鸟蛋不得采集,鸟尸不得转移,鸟声不得遮断。建设单位在进驻前,需签署《生态遵守准则承诺书》,任何扰动行为视为违纪处理。

生态监督员每日巡岛,检查点超60处,记录手册每周一汇总入档。

建设不是通行证。生态允许了,才谈得上动土。东岛走出的这条生态建设双线轨道,下一步将复制到永兴岛、琛航岛等周边岛礁。

400头野牛的“命”,是怎么保下来的

东岛上的野牛不是迁来的,也不是送去养的。它们是370年前渔民带上岛的伴生牲畜,至今未断繁衍。

西沙生态条件最好的东岛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400野牛生存了370年

数量常年维持在400头左右,属自然放养状态。这些野牛躲避烈日栖于林下,取食杂草杂叶,活动范围集中在西北侧草地与灌木带。岛上人称它们为“老居民”。

370年的时间跨度,意味着东岛野牛种群形成了高度近亲繁殖结构。近年来,部分个体体型缩小、四肢畸变,已有退化特征。

为改善基因库,2022年,海南省畜牧研究中心联合三沙市农业管理站向东岛引入三头新血统公牛,部署生育配对管理方案。

通过遗传筛查,对15头发情母牛进行了集中培育。2024年初,新一代牛犊出生17头,体格明显改善。

西沙生态条件最好的东岛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400野牛生存了370年

岛上的官兵与野牛共处已有多年,野牛不进营地,官兵不进林带。

为避免冲突,2023年东岛守备部队在营区周边修建“牛线排查带”,宽2米,长110米,设警戒灯和隔离绳。营地餐厨垃圾每日定点封闭处理,防止牛群误食。

蔬菜地被牛踩平的事发生过,部队后勤人员自费加装了木桩围栏。最早的菜园来自海口,官兵每人带一包故土泥土上岛,铺成薄薄一层。

空心菜、瓢儿菜就是这么“破土”。为控制肥料外泄,灌溉统一使用回收雨水,肥料使用比市政标准低50%。

西沙生态条件最好的东岛开始大规模基础建设,400野牛生存了370年

野牛是生态符号,不是旅游项目。它们不能出售、不能搬迁、不能接触过多人员。

每年7月前后,野牛集中育幼,生态监督组加设巡视路线。科研人员每半年采集毛发样本进行体征检测。

370年过去了,野牛仍在,活在同一片草地,也活在同一张生态清单上。岛上的人换了几批,牛群没动过。它们的存在,是对东岛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真实见证。

这不是“养着它们”,这是“被它们见证”。它们证明了东岛生态底色不变,也标定了接下来的建设底线不能变。

参考资料:

东岛.百度百科

真挚的爱盈满南海绿洲——探访海军西沙守备部队生态环保建设成果.新华社.2024-06-10

东岛官兵:守卫祖国的海疆是我们应尽职责和神圣使命.环球网.2022-07-13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