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英伟达疯涨到4万亿,AI泡沫还能撑多久?真相,比你想的更疯狂

抖音推荐 2025年07月15日 06:45 1 admin


你知道什么叫“离谱但真实”吗?

两年前,英伟达刚刚突破1万亿美元市值,全网在喊:泡沫来了,危险了,别上车。但现在呢?英伟达直接干到了4万亿美金,成了人类历史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不是科技第一,不是半导体第一,是所有企业里第一,连苹果、微软都被它甩在了后面。

现在的英伟达,已经不是一家公司了,它像是一种信仰,一种“只涨不跌”的神话。你不服不行——它一个市值顶俩谷歌,三个特斯拉,四个台积电。如果它是个国家,GDP能干到法国的级别。

可问题来了:它真的值那么多钱吗?它到底靠什么,把全世界的科技公司都摁在地上收税?如果这真是AI时代的iPhone时刻,那谁是下一个诺基亚?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英伟达凭什么干到4万亿?这场AI豪赌,还能撑多久?

英伟达疯涨到4万亿,AI泡沫还能撑多久?真相,比你想的更疯狂

一、英伟达的4万亿,不是科技,是信仰的胜利

先别急着分析技术,先看一眼现实。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像英伟达这样——只用两年时间,从1万亿涨到4万亿,还没一个人敢看空它。以前有人质疑它估值高,现在全闭嘴了;以前还有做空基金在狂喷,现在都默默删帖了。

为啥?不是因为它的营收暴涨,也不是因为利润飞天,而是因为它把整条AI产业链的命脉捏在了手里。

你以为它是AI公司?错了,它不是AI的参与者,它是军火供应商。

不管你是OpenAI做GPT,还是谷歌搞Gemini,Meta出Llama,微软搞Copilot,哪怕是中国、沙特、阿联酋那种主权AI项目,全都得跪着掏钱买它的GPU。不买?那就别干AI了,门都没有。

这就像什么?就像过去的中东石油,你想发展工业、搞能源、电车、军工,全都得来中东买油;现在的AI时代,你想搞大模型、部署推理、搞一堆新业务,通通得来老黄这儿交钱。

英伟达成了新的“石油霸主”。

而且你别以为这只是芯片。它是从底层硬件、到中间的开发平台、再到上层的训练架构,全都一锅端。你搞科研?你跑模型?你部署服务器?对不起,全都要围绕英伟达的生态做兼容——别说绕不过去了,你连“第二选择”都没有。

更狠的是,英伟达现在连GPU都不按“张”卖了,直接卖你一个机架,一次几百万美元起步。老黄笑嘻嘻地说:“抱歉啊,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后年了。”凡尔赛到了极致,那就是赤裸裸的垄断感。

而正是这个垄断感,让它成了华尔街最安全的投机对象。

你看它涨得疯,但你去查财报,它并不是那种“超盈利”的公司,市盈率PE高得离谱,利润增速根本赶不上股价。那它为什么涨?一个字:赌。

市场在赌什么?赌AI将改变一切,赌这个技术将像当年的互联网、iPhone、电车一样,引爆一个时代。而英伟达就是那个“唯一能供货的军火商”,它不创造未来,它只是卖门票、卖工具、卖铁锹。

但它就赚最多的钱。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局面也不是它自己刻意去控的,是全行业自己把路堵死了。

开发者、科学家、研究所,十几年来都在用CUDA开发系统,写了成千上万个兼容代码;一夜之间想切换别的平台?不现实,太贵了,代价太大了。

这就像你用了十年Windows,突然要全转Linux,还得把全公司的人重训一遍。你不会干,没人会干,干了就是成本爆炸。那怎么办?就只能继续用,只能继续绑。

这就是技术垄断的可怕之处:不是你主动选它,是你根本没有退路。

而这些,让英伟达从“卖显卡的”,变成了“掌握话语权的”,再变成“垄断全球科技基础设施”的。

它甚至已经不再是公司,而是一个“算力的宗教符号”。

你说它市值高?市场会说:这还不够,它还没涨完呢;你说它泡沫重?市场说:我赌它十年都不会破;你说它风险大?那更好,说明它涨起来才刺激啊。

这已经不是估值逻辑了,这是抱团信仰+金融暴力的共振。

而且更恐怖的是,它涨得还带动整个美股。

英伟达一个涨停板,纳指就飘红,标普500就翻红,连我们A股的“英伟达概念股”都会被带起来。你敢想吗?一家公司报个财报,能引起全球股市联动。

你说这还只是公司吗?

更像是个“科技偶像”。

大家一边说泡沫,一边真香上车;一边骂估值虚高,一边拼命抢筹。现在的英伟达,已经不是“适合投资的股票”,而是“你必须持有的护身符”。

说到底,这不是它值不值4万亿的问题,而是在这个全人类集体相信AI的时间窗口里,它成了那个最关键的标的。

就像当年思科被互联网信仰绑架,像特斯拉被新能源信仰捧上神坛,像比特币曾被视为金融革命一样。

现在,是英伟达的回合。

但信仰能撑多久?泡沫会破吗?别急,这事儿还远远没完。

二、技术护城河背后,是“锁死全行业”的垄断操作

现在我们回头看英伟达的爆发,会发现它赢得并不只是市场,而是干脆锁死了全行业的命脉。

就像一个人掌控了水源,别人只能来他这打水。不然就渴死。

而这个水源,就是英伟达用了快二十年铺出来的CUDA生态 + GPU技术链。

外行听起来可能觉得这没啥,不就是开发系统嘛,谁没个系统?安卓、Windows、MacOS不都挺多的吗?但问题是,这玩意儿一旦绑定了科研机构、企业服务器、算力调度、模型训练……那就不是系统了,那是命根子。

简单讲,就是你只要搞AI、搞图像、搞仿真、搞大数据,大概率都得跑在CUDA上,跑在英伟达的GPU上。你别说转投AMD、Intel了,就算你真不差钱,想自己研发一套生态替代,那也得十年起步。

而英伟达这十年,在干嘛?

它根本不是在“炒AI”——它是一直在下苦功夫铺生态。

你以为GPU就是个显卡?那你真小看老黄了。显卡只是硬件外壳,真正绑住行业的是它底层的软件语言、驱动、计算接口和开发者习惯。

CUDA是闭源的,不兼容AMD也不兼容Intel,但就是好用。开发者熟悉、库多、资料丰富、社区活跃,这就像你习惯用微信了,谁让你换个飞书、钉钉,你都不想。

而从CUDA往外长,它还搞了一整套配套系统,像TensorRT、cuDNN、Triton,涵盖推理加速、模型训练、服务器部署……从算法到硬件全流程打通。

这就不只是“用英伟达的卡”,而是“从头到尾都得听它指挥”。

更夸张的是,新一代Blackwell架构,英伟达连显卡都不零售了。

什么意思?就是它不卖一张张的GPU了,它直接卖你一个整机柜、整套算力解决方案。你买的是一个系统,不是几块卡;你要跑的是一整套模型,不是一个算法demo。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根本就没得选了。

你只要想干大模型,想做推理部署、模型微调,那你唯一的选择就是:找英伟达掏钱、排队、认命。

而且价格还贼贵,一个Blackwell系统几百万美金起步。老黄嘴上笑得温文尔雅,心里其实在说:“我不缺客户,你来不来无所谓。”

你说AMD不是也做GPU吗?对,MI300X确实做出来了,性能也还行。但你要真用起来,才知道——驱动不稳定、开发环境不熟、生态差一大截,就像你从MacOS换到Ubuntu,还非得全家搬过去住,折腾死你。

Intel那边更不用提了,GPU技术几乎落后一个时代。

再看谷歌、Meta、亚马逊这些公司,确实也有在搞自研芯片。谷歌TPU、Meta的MTIA、亚马逊Trainium都做得不错,但都只能自己用,做不了外部商业化。更重要的是——都无法兼容通用的AI训练逻辑,只能跑一些特定的任务、场景有限,开放性和适配性差太多。

所以结论非常简单直接:只要你不是谷歌、不是Meta、不是OpenAI这种量级的公司,想玩AI,就只能买英伟达。

这不是它价格好,也不是服务好,是它把别人全都逼死了。

就连中国这边,也没什么选择。

我们有华为、寒武纪、摩尔线程、燧原、壁仞科技……听起来很多对吧?但现实是,基本上都卡在几个点上:

算力不够强,和英伟达差几个世代;

能效比不行,发热高、功耗大;

生态薄弱,开发不兼容、维护困难;

政策限制,连芯片都不能顺利流通。

别说替代英伟达了,现在就连搞个替代品跑通一个Llama 2都费劲,更别提训练GPT-4这种体量的大模型了。

而在国外,中东国家干脆直接成套包买。

阿联酋、沙特、卡塔尔这些石油国家,直接掏几百亿美元,买几十万张H100、A100,然后再从欧美高薪挖人,组建自己的AI国防计划。

这都不叫采购了,这叫屯军火。

你想啊,连国家都在备战,这场技术战争得有多激烈?

最搞笑的是——现在的A100、H100,在中国的二手市场上都能翻几倍卖,完全成了“战略物资”。甚至有人说,以后H100可能得像黄金、石油一样,拿在手里不跑AI,就等升值。

那这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不是英伟达产品太牛,而是它通过技术闭环 + 垄断定价 + 行业路径依赖,把整条赛道牢牢锁住了。

你跳不出去,别的玩家也跳不出去,所有人都被它拴住了。

你不是来选购产品的,你是来缴纳“英伟达税”的。

而英伟达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税率不断提高,同时继续深化它的技术壁垒。它就是要做到——即使哪天AI不火了,哪怕GPT不升级了,哪怕OpenAI破产了,也没人能动摇它的位置。

这才是真正的恐怖之处。

过去你说石油是全球能源命脉,现在呢?算力变成了新时代的能源。

而英伟达,就是那个不产油,却控制了全球炼油厂的人。

这4万亿的背后,是一整个AI时代的算力执念,是一个巨型科技寡头,用20年铺出来的护城河,堵住了所有人的退路。

三、谁在给英伟达抬轿?答案是全球的国家级资金

一个公司市值能涨到4万亿,绝不只是靠散户接盘,也不只是靠机构喊单。它背后站着的,是一整套国家级别的资本机器。

你以为英伟达是华尔街在炒?太天真了。英伟达早就不是单纯的“科技股”了,它是美股指数的定海神针,是全球基金的标配核心,是一个国家战略的延伸。

怎么说?

我们先看个数据:英伟达现在一个公司,就占了标普500指数的7%权重,是纳指100的第一大权重股。它一个涨停板,能让整个纳指飘红;它一个暴跌,就能拖着全市场往下跳水。你看那些涨跌榜,动不动就“英伟达拉动”“英伟达拖累”——它已经不是在跟别人比业绩了,它是在拖着全市场走。

这还不算狠,狠的是:各国主权基金、养老基金、科技ETF,全都重仓了它。

比如:

美国的CalPERS(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几乎是英伟达的“坚定信徒”,几十亿美金的持仓稳稳抱着;

日本的GPIF(全球最大养老基金),把英伟达当成长期科技资产配置,比例高得惊人;

挪威、阿联酋、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全都在买英伟达,而且买得还不止一点点。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英伟达已经“绑架”了全球机构投资者的账面回报。

它涨,所有人的年终奖都更香;它跌,整个养老金账户都要缩水;它炸雷,ETF持有人都要心脏骤停。到这个阶段,就没人愿意下车了。

这也是为什么——你感觉所有人都知道它贵,知道它泡沫,但没几个人愿意走人。

说穿了,就是“跑不了,只能继续信”。

如果你是基金经理,你敢不配英伟达吗?你不配,客户问你:“为什么别人赚了你没赚?”你就说不出话来。你配了,虽然你也怕它高位反转,但好歹和同行一起跌,不至于落后太多。

所以,这种集体“上船-封舱”的操作,不是散户搞的,是专业资金自己把自己绑在桅杆上,赌一个方向,祈祷风别变。

而这个风,就是AI。

讲白了,整个资本市场现在都在玩一个“超级科技大故事”:AI要改变生产力,AI要重构未来,AI要提升商业效率、创造新模式、催生新平台。说得好听是革命,说得直白点就是——把未来十年的红利都提前押在现在。

而英伟达,是这个故事里最关键的变量。

你以为主角是OpenAI?错。你以为是微软、谷歌?也不对。真正能把AI变现的第一环,永远是卖铲子的人。

OpenAI做了GPT,但如果没人训练它,那它只是个想法;微软有了Copilot,没有GPU部署也用不了。谷歌、Meta天天出新模型,背后都得是英伟达的H100在跑。

就像淘金时代,真正赚大钱的,不是那些在沙滩上挖金子的人,而是卖他们铲子的铁匠、工具商、帐篷供应商。

英伟达,正在AI热潮里卖全世界最贵的“铁铲子”。

它不参与内容创作、不参与模型开发,它甚至不参与最终商业落地——它只做一件事:谁搞AI,都得掏钱给我。

那客户是谁?

除了那些美国科技巨头,真正的大金主,是各国政府、各国国资、各国财团。你去查新闻,过去这一年,谁在疯狂买英伟达的GPU?不是创业公司,是国家队。

阿联酋的G42,成套采购H100;

沙特的King Abdullah研究院,准备搞自己的国家级大模型;

卡塔尔和科威特,也被曝在囤英伟达卡,甚至想组建“算力联盟”;

连以色列、韩国、新加坡,也在大量招人、建AI数据中心,全靠英伟达提供底层支持。

这帮国家不傻,他们不是看热闹,是明确知道——下一场科技战争,靠的是芯片和算法,而不是导弹和机枪。

AI的战争,不是你打我,而是我先掌握你的命脉,让你永远追不上。

而英伟达在这场游戏里,早就不只是一个生意人,而是一个被半只脚踏入地缘博弈的参与者。

你看老黄的行程就知道,今天在华盛顿,明天飞中东,后天出现在东京,还专门去见政府高官、军方顾问、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他知道这场游戏的牌不只是“技术领先”,还有“战略对话”。

中国这边的情况就更复杂了。

因为美国卡了出口,所以英伟达的高端GPU不能卖中国。但你以为中国公司就不用英伟达了吗?非也。

在禁令落地前,中国科技公司几乎“抢货式”地扫了全世界能买到的H100、A100。现在你去二手市场看,那些卡早就成了稀缺资产。一个A100二手卡,能炒到二三十万人民币,价格比金子都贵。

而那些没买到的公司,只能焦急等着、排队、上黑市渠道,甚至还会联合几家公司搞共享GPU服务器,就为了跑通一个模型。

你说英伟达牛不牛?

它不仅控制了全球的GPU生产能力,还让所有人都“提前缴费”“先交税”,才能进场AI游戏。

这已经不是一家公司赚钱的问题了,而是整个AI时代,被一个超级寡头当成“租界”来运营。

资本当然愿意抬轿,大家一边嘴上说贵,一边手上买爆。因为大家知道,只要AI的故事没讲完,只要英伟达的卡还稀缺,这局游戏就不会崩。

所以别问它为什么涨——这不是它一个人涨,这是全球的钱都在推着它涨。

就像你搭上了全球最豪华的一艘AI巨轮,它会不会撞冰山谁都不知道,但此时此刻,甲板上的派对还在继续,香槟不停,音乐不停,笑声不断。

只不过,真正聪明的人,已经在看救生艇在哪儿了。

四、这真的是AI的iPhone时刻?还是下一个泡沫顶点?

黄仁勋曾经说:“这是AI的iPhone时刻。”

听起来多激动人心啊,对吧?就像当年乔布斯站在台上掏出那台第一代iPhone,彻底改变了整个手机行业,也改写了人类生活方式。

那问题来了——如果现在是iPhone时刻,那谁是诺基亚?

这个问题,其实才是所有人不愿意面对的。

你看英伟达现在风头正盛,气势如虹,数据一个比一个漂亮。上季度净利润翻了七倍,销售额暴涨,客户排着队下单,股价涨上天,市值到4万亿,一片神话缔造的气氛。

但冷静一点看,这些数据都已经变成“共识”了。共识是什么?就是你以为你知道的,其实所有人早知道了。当所有人都觉得“它不可能失败”的时候,那才是最危险的时刻。

你看过2000年思科的股价吗?它当时是全球市值第一,靠的也是网络时代的“军火商”定位——所有互联网基础建设都得用它家的交换机、路由器。结果呢?泡沫破了之后,股价腰斩再腰斩,二十年没再回去。

2008年,花旗、雷曼、AIG,这三家公司一度被奉为金融奇迹,掌控了全球的资本运作逻辑,结果呢?崩盘崩得一塌糊涂。美国政府都差点救不回来。

再近一点,2020年到2021年,新能源股集体飞天,蔚来、小鹏、理想估值翻着涨,天天喊自己是“汽车界的苹果”。现在呢?销量增长跟不上,估值回落,现实给了市场一巴掌。

这些故事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技术确实伟大,但技术不是估值的天花板。

真正决定一家公司价值的,永远是两个字:兑现。

也就是说,它能不能把它承诺的未来,一点一点,真真切切地落在现实世界里。而不是停留在PPT里、投行研报里、科技圈的狂欢里。

你再看英伟达的财务结构,就会发现一件很诡异的事:

它的利润确实涨得快,但涨得没股价快。

市盈率超过70,已经远远高于微软、苹果这些“成熟科技股”。什么意思?就是现在的市场预期,是它未来十年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不能有差池。

任何一个季度,一旦营收增速放缓,利润下滑,股价就可能直接爆炸。

这就像你在玩一个超级高压的杂技表演,一边跑步,一边扛着200斤的泡沫,还不能摔。

大家都知道这个泡沫大,但没人敢承认。

因为一旦承认,就得做动作;一做动作,就引发踩踏;一踩踏,就雪崩;一雪崩,全世界的基金经理都得裸奔。

所以市场现在的状态,不是理性估值,而是信仰博弈 + 抱团自救。

而信仰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你永远分不清它是神迹,还是幻觉。

你以为大家在分析英伟达,实际上是在分析“AI的潜力”;你以为大家在讨论GPU供需,实际上是在问“人类是不是真能搞出AGI”;你以为英伟达靠卖卡赚钱,实际上它是在卖“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跟买彩票、买币、炒地是一个逻辑:它不是事实发生了,而是你相信它一定会发生。

你说它有泡沫?当然有。

你说它贵?肯定贵。

但贵也有贵的道理,因为它不是靠财报,而是靠“预期共振”。

这也是为什么英伟达现在成了“不能倒的信仰核心”。

它如果跌,整个AI赛道会先失血,接着是芯片股、科技股、指数基金,最后是整个美股;A股的“英伟达链”也会爆雷,全球市场会一片哀嚎。

它就像个杠铃的中心点,大家都绑在它上面,一旦它往下坠,左右都要被拖下水。

而且更要命的是,现在资金已经没有退路。

因为除了英伟达,AI硬件板块几乎没有第二个能接棒的公司。AMD虽然也在追,但进展慢、生态差;Intel基本掉队;Google、Meta那些自研芯片没法卖;中国的GPU公司更受限。

你现在不买英伟达,买谁?

没人可买,那就只能买它。就像你去餐厅点菜,只有一个菜,不好吃也得吃。

这就导致英伟达成了一个巨大的“金融黑洞”——所有的钱,不断往里吸,不断把它堆上天,不断推高预期,不断让泡沫更大、更脆、更危险。

这不是说它技术不行。技术是顶尖的,产品也是牛的,老黄也确实战略清晰。但问题是,它现在被资本放在了一个远超它本体能力的高位上,只要一丁点风吹草动,就可能摔下来。

而泡沫什么时候破,没人知道。

你以为泡沫破要等业绩暴雷?不一定。一个新技术、一个监管风波、一次预期落空,甚至一句高管的模糊发言,都可能成为导火索。

最经典的例子是什么?DeepSeek整顿AI行业那次,英伟达直接暴跌20%,市值蒸发了6000亿美元。

这事才刚发生没几个月。

你说它不是个警钟吗?你说泡沫不敏感吗?

资本这东西,从来不讲情面,一旦信心崩塌,跌起来根本不讲逻辑。前一秒还在喊“百年难遇的机会”,下一秒就变成“明天还会更低”。

这就是为什么,有经验的投资人现在都已经在悄悄观察,开始做准备。他们不是不信AI,而是不信这场盛宴可以永远开下去。

他们知道,越是接近神的位置,越怕掉下来摔死。

五、泡沫何时破裂?只差一个变量

英伟达会不会跌?

这个问题现在没人敢回答,也没人敢说实话。

因为你只要说出“会跌”这三个字,立马就有无数人冲上来反驳你:

“你不懂AI。”

“你没看财报。”

“你太保守了,错过了革命。”

“你是不是没买英伟达?”

但别急,冷静想一下,一家科技公司市值干到4万亿,市盈率70倍,利润增长赶不上股价上涨速度,全世界机构都把它当信仰一样供着,这种情况到底是不是泡沫?

答案其实很简单——是。

只是,这泡沫暂时还没破而已。

真正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破?又或者说,它会被什么戳破?

你要明白,科技泡沫从来不是“坏消息太多”导致的,而是好消息讲不动了,但价格还在涨。

一旦到了这种阶段,泡沫就开始摇晃了。

现在的英伟达,就像站在400层的高楼天台。下面全是欢呼的声音,大家都举着横幅说:“这不是尽头,是起点。” 可只要有人踩空一步,就可能引发连锁踩踏。

我们来看看几个可能引发“踩空”的变量。

第一,AI进展放缓

现在所有人都在赌AI会持续高速进化,但没人知道速度会不会突然慢下来。GPT-4之后,OpenAI、Anthropic、Meta、Google都没能再拿出更震撼的东西,甚至很多模型只是“改个壳、改个名字”。

大家喊得震天响,但冷静点看,大模型真的落地了吗?

用ChatGPT办公的,是真变效率了吗?AI客服真替代人了吗?AI医生、AI编程、AI创意,是不是还有很多bug、限制、落差?

一旦市场发现,“原来AI不是颠覆,而只是辅助”,“原来GPT-5不如想象那么猛”,“原来AI做不到商用闭环”——那整条AI产业链的预期会迅速回调。

而英伟达,作为“卖铁铲的”,首当其冲。

你说它卖得好是因为AI热,可AI热一降温,它还怎么继续卖每年几百万张卡?客户还愿意等两年排队下单吗?那些机架还能卖那么贵吗?

这种供需反转的速度,快得超出想象。

别以为它订单排到后年就很稳。泡沫时代,订单是最虚的指标,一旦信心崩,所有订单都能取消,前一秒“供不应求”,后一秒就成了“库存爆仓”。

第二,算力模式被替代

英伟达的底层逻辑是“堆算力”——用GPU来硬跑模型,越大越猛、越快越准。但这个模式会不会出现反转?

别忘了,技术进步不是一条直线,它有时候是跳跃的。

你想想当年诺基亚的思路是把功能机做得更坚固、信号更强、电池更久,但突然iPhone出现了,完全换了玩法——从硬件逻辑切到了软件逻辑,直接换代。

英伟达现在的强大是基于GPU在AI里的不可替代性,可未来有没有可能被光子芯片、量子计算、类脑计算、边缘AI、稀疏推理、模态压缩这些东西颠覆?

现在看不清不代表不会来,一旦新范式跑通,就可能引爆“后GPU时代”,那英伟达这套体系就会像现在的燃油车一样,被质疑效率低、成本高、路径错。

技术的吊诡就在于——它不是从失败走向失败,而是从辉煌跳进淘汰。

第三,政策或地缘的突然变数

别以为科技股跟政治无关。

英伟达的很多客户,是国家队级别的AI项目。中国的限售政策、美国的出口限制、中东的“技术主权意识”……这些全都可能影响英伟达的市场格局。

就像前阵子,美国收紧对中国高端GPU出口,英伟达当场暴跌。你说它产品不好?不是,是政策风向一变,它就得吃瘪。

还有更现实的——企业预算。

你知道吗?现在很多大模型公司已经开始裁预算、停购GPU了。不是不想发展AI,是没法继续烧钱了。训练一个GPT-4.5级别的模型,光算力成本就几亿美元起步,还不包括数据、人力、部署。

AI不是打印机,插电就能出结果。它是一个需要不断烧钱、试错、精调的系统。

而当企业主意识到,“花10个亿搞出来的模型,还不如一个团队写死规则来得准”,他们就会停下投资。只要这种停顿一开始蔓延,GPU的需求就会雪崩。

而这,还没算上宏观风险。

美股下跌、加息预期、通胀反弹、战争冲突、技术审查、反垄断调查……这些事情随时可能发生,一旦出事,像英伟达这种被“指数基金”和“信仰泡沫”共同托着的公司,最容易被抛售。

因为它涨得多,涨得快,大家回撤就先砍它。

最后,信心一旦破裂,就是踩踏式奔逃。最危险的泡沫,从来都不是“太贵”,而是“没有怀疑”。

只要还有人在质疑,还有人在分析,泡沫就能挺一挺。可一旦所有人都开始“闭眼信”,一旦媒体、分析师、财经主播、散户、基金经理,通通说“英伟达不可能跌”,那就真的危险了。

为什么?

因为这说明市场已经进入了“一致性幻想”,而任何共识,一旦裂开一个口子,都会瞬间瓦解。

你不信可以去看看历史:从南海泡沫,到互联网泡沫,从比特币高点到地产泡沫,每一次破灭,都是从“没有质疑”开始的。

现在的英伟达,就处在这样的阶段。

技术很强,业务也好,但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能承受的范围。信仰把它推上了神坛,但神坛越高,摔下来越疼。

说到底,泡沫不是不能玩,但要知道你在玩泡沫。

你可以继续持有英伟达,也可以继续追AI的风口,但你不能闭上眼睛不看风险。因为这不是投机,这已经是金融情绪的共振结构了。

而这种结构,从来都不长久。

所以我们说了这么多,其实不是为了预测英伟达什么时候跌,也不是唱衰AI的未来。

而是提醒你,这是一场全人类在共同押注的豪赌。

赌AI能改变一切,赌技术能带来奇迹,赌未来真的值得提前买单。英伟达现在站在了风口的最顶端,集所有资本宠爱于一身,可越接近神的位置,也就越接近坠落的可能。

技术从来不是线性发展的,它总是像钟摆一样,一次次摇摆前进。而我们现在,就坐在钟摆最顶端,看风,看光,看热闹。

只是不知道——这一次,我们会在空中停多久,又是否准备好承受回摆时的力道?

未来很美,但记得——泡沫里的空气,是免费的;可真摔下来时,代价却是真的疼。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