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热门文章正文

两会专访|张云泉:人工智能发展,要突破“算力围城”

抖音热门 2025年03月07日 22:45 3 admin

从DeepSeek到养老机器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等相关话题引发热烈讨论。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如何发展?养老机器人何时走进寻常百姓家?3月6日,大众新闻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

两会专访|张云泉:人工智能发展,要突破“算力围城”

大众新闻:当前,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处于技术突破与产业变革的关键窗口期,DeepSeek发展为何能够引发全球关注?

张云泉:DeepSeek作为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新锐力量,在资金有限情况下,通过对计算平台的极致优化,实现了与国际领先模型相当的性能,部署成本却大幅降低。这一突破促使全球市场重新评估大模型发展的成本曲线,推动国内芯片、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加速升级。特别是在数学推理、编程及逻辑推理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与OpenAI顶尖模型比肩的实力,进一步验证了中国企业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潜力。

两会专访|张云泉:人工智能发展,要突破“算力围城”

大众新闻: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产业主要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张云泉: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主要存在企业端生成式人工智能落地成本过高、工程化支撑体系不完善、复合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

为此,我的建议是建设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鼓励地方政府建立新质生产力智创赋能平台,由工信部牵头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程化实施标准体系,同时实施由教育部牵头,联合重点高校开展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企业人才计划,以打造更具活力的创新环境,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大众新闻:为什么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如此重要?目前,算力设施建设与智算产业发展的还有哪些短板和痛点?

张云泉:如今大语言模型掀起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热潮,在这种形势下,算力已经变成了全球竞争的关键战略资源。近期,DeepSeek通过算法创新和深度并行优化,实现了以低算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性能,既展示了算法技术创新重要性,也凸显出我国高端算力基础设施的短板。比如,算力供需结构性失衡, 高端智算供给严重不足;智算中心算力结构单一,基础工具链不完善,通用性不强,利用率不高;大模型行业渗透率低,与产业应用脱节等。

两会专访|张云泉:人工智能发展,要突破“算力围城”

大众新闻:如何有效解决“算力围城”的问题?

张云泉:一方面在算力供给侧,引导高端算力发展走上“超智融合”技术路线,建设大算力、全精度、高互联的高端智算中心,并发展先进存力,促进产业界均衡配置算力与存力资源;另一方面从算力应用侧,重点支持头部基础大模型企业,打造世界领先开源开放主权级基础通用大模型,鼓励开放更多应用场景。

大众新闻:您是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济南超算)特邀专家,对于相关产业发展有何建议?

张云泉: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造了算网工程,实现了单点算力到算网的发展模式转变。济南超算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上形成了典范,在服务地方经济主战场方面做得很好,如服务电子政务、高端制造、智慧海洋、医疗健康等方面;下一步,地方政府要发挥省会算力枢纽作用,实现算力资源集约化发展,实现省会都市圈70%的算力集中度

大众新闻:今年全国两会,您提出尽快推动家庭养老机器人行动计划,如何让养老机器人走入寻常百姓家?

张云泉:养老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养老服务须坚持科技支撑,特别是养老机器人的研发应用。我国已具备发展养老机器人的条件和基础。养老机器人产业发展起源于科研实验室,关键技术积累始于上世纪90年代。此后近三十年间,经历了产品探索、功能完善、AI赋能等多个发展阶段,养老机器人逐步走向成熟。

目前,康复类养老机器人发展迅速,家庭和社区养老被忽视。我国养老是“9073”的格局,即约90%老年人在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入住机构养老,因此家庭养老机器人应该是政策重中之重,同时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其次,养老机器人涉及的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需进一步突破。养老机器人是复杂技术综合体,其自身实现“感知—决策—执行—反馈”的自闭环还需要技术突破,尤其是需要广覆盖的数据、充足的算力,以及AI+人工协作的智能算法。

两会专访|张云泉:人工智能发展,要突破“算力围城”

让养老机器人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一是要强化和完善政策对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的支持。将发展养老机器人纳入“十五五”战略规划,重点推动社区和家庭养老机器人发展行动计划。二是要布局养老机器人技术攻关项目,特别是突破在智能化和可靠性方面的技术能力。三是要打造“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大力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加强多方合作对接,进一步突破成果产业化瓶颈。

当然,要想让养老机器人走进寻常百姓家,服务亿万银发族,也难以一蹴而就,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提前规划布局,统筹技术攻关与市场培育,势在必行,不可延误。

(大众新闻记者 刘玉凡 实习生 张宸维)

相关阅读:

会场内外共答“题”|机器人养老 离我们有多远

两会快评③|机器人养老,你我皆可期待

AI读两会|我们离机器人养老还有多远?

会场内外共答“题”|机器人如何更好服务养老?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