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游戏天地文章正文

回家丨心向苍穹 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的山河印记

游戏天地 2025年09月09日 15:04 1 admin

他是从松花岭深山走出的“航空人”,用30年光阴,把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的“冷蓝图”变为“热现实”,不仅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更让中国航空发动机有了自主翱翔的底气。科学家的坚守,是把“航空报国”的初心刻进祖国山河,跟随《回家》的脚步,记录刘大响院士,重返奋斗半生的“第二故乡”——四川绵阳松花岭的峥嵘旅程。

回家丨心向苍穹 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的山河印记

车行在绵阳以北的崇山峻岭间,我们跟随刘大响院士走入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原址。这里,曾是他工作生活30年的“家”,也是中国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的诞生地。“到这个地方,就是回家了。”踏上熟悉的土地,刘大响的声音里满是感慨。

1970年,33岁的刘大响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加入三百多人的航发建设队伍,从沈阳奔赴川北深山。“当时住的是‘干打垒’,河里挖的河沙混着水泥砌成墙,连钉子都打不进去。”回忆初到松花岭的日子,他笑着说,“一下雨就漏,屋顶漏雨、地面泥泞,大家开玩笑说‘山清水秀屋顶漏,鸟语花香厕所臭’,但没人抱怨,因为这是国家需要。”

回家丨心向苍穹 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的山河印记

这片曾被李白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土地,因一项国家使命沸腾。没有现成经验、没有完整图纸,刘大响和同事们就靠着零碎的国外刊物资料,一点点摸索。“国外40年代就有高空台了,没有它,自主研制发动机就是空谈。”刘大响语气坚定,“要么花高价送国外试验,让人家拿走核心数据;要么让飞行员冒险试飞,就要冒机毁人亡的风险。所以国家下决心,再难也要搞出自己的高空台。”

回家丨心向苍穹 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的山河印记

高空台的核心,是在地面“复刻”高空飞行环境——模拟高度、速度、气压、温差,让发动机无需上天就能接受极限测试。可在当时,这项技术被国外严密封锁,“没人见过真的高空台,只能靠想象和试验。”刘大响说。

1980年,刘大响受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推荐,赴英国学习斯贝发动机高空台试验技术。“半年里连伦敦什么样都不知道。白天跟试验,晚上整理笔记到10 点,一点一滴都记下来,这些都是真金白银的经验。”回国后,他牵头编写近百万字的技术总结,为高空台建设注入关键力量。

回家丨心向苍穹 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的山河印记

可困难接踵而至。1981年,因国民经济调整,高空台二期工程被列为“缓建项目”,每年经费从1000多万骤减到80多万,安装队伍散了,不少同事因家庭困难离开。“我当时表了态:高空台不建好,我绝不离开这山沟!”刘大响的话掷地有声,“死在松花岭,埋在观雾山”。就是凭着这股劲,把“停缓建”的3年变成了攻关3年。

最难忘的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时刻。1991年,原本答应帮忙设计系统的美国突然变卦,以“对美国构成威胁”为由取消合作。“我们不服气,提出‘总体方案自主设计、硬件国外引进、软件组织攻关’,把北大、清华、北航的专家请过来,一起啃硬骨头。”刘大响笑着回忆,“外国人后来看到建成的高空台,说‘你们中国人是魔术师’——这么大的装置,我们像包饺子一样,拆成零件运进深山,再现场焊接组装,他们根本想不到。”

回家丨心向苍穹 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的山河印记

1995年,历经30年拼搏,我国首座高空模拟试车台终于建成,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亚洲第一个拥有连续气源高空台的国家。

在作为高空台主管的三十年,自力更生和开拓创新成了他的座右铭。为了找到发动机临界转速,他创新性地想到让发动机超速运转,而找到振动区间。刘大响至今记得当时的紧张,“推上去的瞬间,振动一下就降下来,大家都鼓掌,可我的心脏快跳出来了。”

从松花岭的试验台到北京的科研院所,刘大响从未离开航空事业。2000年调至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后,他推动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战略,还前瞻性提出超音速民航的发展方向:“将来从北京到纽约,3个小时就能到,早晨去晚上回,这是科学的进步。”而最近,他又在为低空经济的落地奔波劳碌。“将来要搞航空医疗救护,让老百姓遇到灾难时,一个电话就能有直升机免费救援。”

回家丨心向苍穹 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的山河印记

每次回到绵阳,刘大响总会走进科研院所和高校,和年轻人交流。面对青年的航发人,他语重心长:“要仰望星空,放飞梦想,找到自己的方向;更要脚踏实地,砥砺向前,碰到困难别退缩。”在他的感召下,一代代“高空台人”接过接力棒——当年和他一起从沈阳来的夏光义,坚守50多年;他的博士生成为“第二代高空台人”,还有更多年轻人扎根这里,续写航空故事。

回家丨心向苍穹 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的山河印记

从漏雨的“干打垒”到世界一流的高空台,从青春韶华到耄耋之年,刘大响用一生践行“航空报国”的誓言。他常说:“飞机动力强才能空军强,空军强才能军力强,军力强才能国家强。”这份坚守,写在松花岭的崇山峻岭间,刻在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史里,更成为照亮后辈前行的星火。这位“航空人”的回家路,不仅是重返奋斗之地,更是见证一颗中国心,向着苍穹不断飞翔的征程。

(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