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抖音推荐文章正文

AI骗稿又升级,审稿编辑看完眼瞎了

抖音推荐 2025年09月09日 09:02 1 admin

大家好,我是汤小小的编辑小文。


几个月前我写了一篇新手小白用AI骗稿,看得我疯到变成蟑螂满地阴暗爬行的文章。


最近我发现情况升级了,我遇见了好几起,有写作基础但不多的作者用AI投稿,乍一看还行,但是仔细读发现味儿不对,看完眼睛都瞎了。


事情是这样的。


完全没有写作基础的小白,用AI通常是简单粗暴的,直接生成,直接复制粘贴,直接认为AI写得比自己好,直接标注是原创,然后直接投稿,最后直接被编辑拒稿拉黑。


我总结了三套最基础辨别是否是AI生成的方法:


1. 文章里#号、*号没删干净

2. 格式语言雷同

3. 没有情感和人味


AI骗稿又升级,审稿编辑看完眼瞎了



但是自从我那篇文章发出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收到过特别低级愚蠢的AI味文章了,#号也大部分聪明的知道要删干净了。


与之而来的是,审稿难度升级,我需要在一堆稿子中,判断是真人写的,还是真人+AI结合的,再进一步判断,真人+AI结合的文章到底留不留用。


事先声明一下,我们不完全反对AI,你可以用AI辅助,生成标题、大纲、小标题、素材、文字都可以,但前提你得合理。


我放几个例子,大家就懂了。


1

AI骗稿又升级,审稿编辑看完眼瞎了

AI会说一些乍一看很唬人的话


AI很喜欢生成高大上的词汇,比如:密码、伦理、困境、辩证、觉醒、救赎等等。


这些词我们正常人也用,但比例一般比较小。


如果你通篇连续看到:


手段与目的的伦理辩证

道德困境中的自我救赎

冲突与责任的撕裂

内在的觉醒过程构成了人物形象最具启示性的维度


这种表达方式,乍一看你会觉得,哇,这个作者好有水平哦,好有深度哦,一定是个写作高手吧。


但是仔细一咂摸发现,这味儿不对啊,为啥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我完全不知道作者要表达啥。


换咱们写,“手段与目的的伦理辩证”,说人话的意思不就是他想啥,他干了啥吗。


我们特别强调新媒体文,最重要的是要说人话,也就是让读者能够阅读没有成本和压力,能在3秒内理解你想要表达的东西。


这里AI做不到,或者确切的来说,是作者本身的段位,训练不了AI写出人味的东西。


也就是作者本人对新媒体文章有点了解,但了解不多,更不可能期待他能给出超高的口令指挥AI写出好文章了。


有一段时间,我审稿一天看好几遍这种东西:


AI骗稿又升级,审稿编辑看完眼瞎了



把沈腾、马丽称为“顶流器官贩子”。

AI骗稿又升级,审稿编辑看完眼瞎了



每次我眼睛看完都要瞎好几遍。


2

AI骗稿又升级,审稿编辑看完眼瞎了

AI很喜欢用奇怪的标点


我们先从简单的判断,这种莫名其妙给你来一段排比的,铁AI。


AI骗稿又升级,审稿编辑看完眼瞎了


难度升级一点,这种写法也不太符合我们正常表达。


AI骗稿又升级,审稿编辑看完眼瞎了



如果是真人写,大概会写成:


当部门产生冲突,或客户投诉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题积累下来,做成个人经验库。


意思是一样的,但更符合我们真人的写作习惯,不怎么会频繁在文字里加入()。


最难判断的是下面这种,有道理但有点奇怪。


我在审稿中发现,很多文章中会出现大量的“”双引号,小标题中也频繁出现双引号。


要知道,我们真人的写作习惯是,会用双引号,顶多一两次,但不会一篇文章出现20次。


比如下面这种小标题:


把 “年龄劣势” 变成 “技术优势”

把 “老经验” 变成 “新资本”

接受 “不完美”


另一篇:

明确“岗位职责”,互不越界更省心

及时“反馈工作”,好话要夸,问题要提

遇到“沟通壁垒”,善用“中间人”搭桥


可以看出作者是有写作基础的,知道新媒体文小标题大概长什么样。


乍一看也没有太大问题,也能理解意思,但我总觉得一般人,不这样写。我根据经验判断应该是用了AI生成,或者至少是有参考+润色。


3

AI骗稿又升级,审稿编辑看完眼瞎了

AI喜欢加看似真实的细节


有一篇文章我一直耿耿于怀,第一眼看我觉得写得挺好,正准备留用的时候,我发现有些表达有点奇怪,我问作者,有没有用AI,她否认。


我把我疑虑的部分po出来,大家来判断是不是吧。


片段一:


她没应声,只是那晚给孩子盖被子时,掖被角的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什么。


片段二:


她坐在沙发上,手里捏着串老家的钥匙,红绳都磨白了,正借着月光反复摩挲。


片段三:


她说“总放着占地方”,可我分明看见,老家带来的那条蓝布衫,被她挂在了我衣柜的隔壁。


这些文字单看都没有什么问题,但这篇文章类似的表达非常多,隔几句就出现。


还记得我第一点讲的,AI喜欢用看似唬人的话,其实AI还喜欢自己加各种细节,来模拟真实。


比如你让AI写论文,它可以引经据典,让你觉得它说的都是真的,放心用。


但当你真的去查找的时候,会发现它参考的网站、书籍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掖被角、月光摩挲、蓝布衫,让文章看上去像真实发生。但大家知道这种写法经常用在哪里吗,用在虚构故事里。


而比较有人味的写法是这样的,下面是我们过稿的文章节选:


AI骗稿又升级,审稿编辑看完眼瞎了



除了笑成一朵菊花表达不太恰当外,我们能感觉的到,作者写这一段,她是真经历过的,比细节还要有细节,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体会之间的差别。


不知道别的编辑如何,我自己允许用AI,但整篇文章的比例最好控制在10%的AI,也就是你可以用AI生成小标题,或者文章标题,但是最好正文自己写(上面那篇过稿文章,就是标题用了AI润色,但正文自己写)。


且AI生成的内容要自然,要让读者能一眼看懂,否则就会像我审稿一样,看完眼睛瞎了又瞎,嘴巴嘶了又嘶,满脸黑人问号。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