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健康生活文章正文

湖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下扎根,向上共生

健康生活 2025年09月09日 00:13 1 admin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见习记者 符硕

湖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下扎根,向上共生

2022年6月8日,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智慧中心,工作人员控制室操作生产设备。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正如春雨般浸润湖南这片创新热土。今年上半年,全省绿色智能计算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1.5%,全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成为我省第7个万亿级产业。

从“硬件制造”到“生态赋能”,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湖南如何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面对“大而不强、聚而不优”的产业瓶颈,湖南又如何突破关键环节对外依赖,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信息技术产业集群?

智能工厂内,机械臂精准协同,电子元件于无声的韵律中高效装配;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内容创作者轻触键盘,人工智能便生成流畅的视频叙事;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天河”超级计算机以每秒百亿亿次的算力,为各类应用提供坚实底座……9月初,记者赴全省多地的企业、园区调研采访,感受越来越多的蓬勃发展场景,探寻产业更快发展背后的逻辑。

独辟蹊径,打造差异化优势

湖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下扎根,向上共生

2022年6月27日,位于浏阳经开区的蓝思科技。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进入蓝思科技展厅,仿佛踏入了一个由精密结构件构筑的未来世界。从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消费电子的核心零部件模组,到实时显示智能驾驶数据的车载中控屏;从灵活舞动的手臂人形机器人,到内嵌微型镜片、暗藏玄机的AI眼镜……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硬科技”的无限可能。

AI时代,硬件不再是孤立工具。玻璃、陶瓷、金属等基础材料,正与传感器、算法深度融合,催生全新产品形态。“这意味着硬件必须实现更高效的散热、更精密的结构设计与更强的能源管理能力。蓝思科技致力于为AI‘大脑’打造最灵敏的‘感官’与最精致的‘外形’。”蓝思科技工作人员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TGV玻璃基板技术成功突破芯片高密度互联与散热难题,为下一代智能设备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经过多年发展,蓝思科技已经从消费电子精密制造商转型为AI全生态智能终端智造平台。蓝思科技的创新进化史,是湖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60亿元,同比增长14.18%。其中,智能汽车与座舱类业务和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业务分别同比增长16.45%、14.74%。

在全国区域竞争格局中,湖南不盲目追逐热点,而是立足自身优势,选择最适合的赛道深耕细作,着力打造不可替代的竞争力。

作为全国计算领域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在国产计算技术生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集群目前已集聚企业1400余家,“两芯一生态”模式全国首创,“六机”“七芯”信创产品市场占比居全国首位。

在新一代半导体领域,湖南已实现从材料、装备到芯片设计的全产业链布局。中车时代半导体、中电科48所、湖南三安等行业龙头汇聚于此,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其中,IGBT技术实现与国际巨头并跑,大功率晶闸管器件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新型显示产业跻身全国重点省市行列,长沙惠科、湖南邵虹、中电彩虹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企业集聚发展。在中小尺寸显示屏领域,湖南产量已位居全国前列。

链上发力,构建产业生态圈

湖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下扎根,向上共生

8月25日,湖南泛联新安公司展厅。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迪 摄

产业竞争,本质是产业链生态竞争。湖南深谙此道,构建起层次分明、协同共生、韧性强大的创新生态。

在我国,芯片设计所必需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在需求端,以景嘉微为代表的国产芯片设计企业,曾面临“断供”风险。在供给端,对于泛联新安这样的基础软件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缺少真刀真枪的演练场。

转机,来自一场双向奔赴的协同创新。

2022年,景嘉微与泛联新安携手组建创新联盟,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景嘉微开放自身芯片原型验证环境,将最真实、最棘手的芯片设计难题和验证需求,“原汁原味”地呈现在泛联新安技术团队面前。一次次实战磨合中,泛联新安的EDA工具获得了宝贵的迭代机会,性能持续提升,越来越贴近一线需求。

由此,景嘉微获得定制化的国产EDA解决方案,泛联新安则借助真实场景,推动技术成熟度跃升。

泛联新安副总经理胡浩感慨道:“正是这种‘龙头企业出题、创新企业答题’的模式,让我们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市场。”他透露,今年上半年,公司斩获一笔600万元订单,实现了从技术到市场的关键一跃。

以蓝思科技为代表的链主企业,则构建起“丛林滋养式”产业生态。“单打独斗难以成事,必须产业链协同发力。”蓝思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积极推动供应链本土化集聚,不仅开放订单,更开放先进生产管理体系与高效数字化解决方案,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一家小型供应商负责人表示:“跟随蓝思成长,从最初提供简单包装材料,到现在参与精密零部件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全面提升。”目前,蓝思科技已直接带动200多家湖南本地企业协同发展,形成覆盖新材料、精密器件、智能装备等多领域的供应链网络。

截至目前,湖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培育出1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今年上半年,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产业实现营收3244.9亿元,同比增长11.5%。

直面“成长的烦恼”,探索湖南路径

湖南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向下扎根,向上共生

亮眼数据的背后,湖南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在全国信息技术产业版图中,湖南仍存在“大而不强、聚而不优”的现实。

“产业规模与先进省份尚有差距,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创新与高端供给能力仍待加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专班相关负责人认为,我省缺乏华为、阿里云级别的龙头企业,应用生态仍然不优,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等平台效能尚未充分释放,市场应用有待提升,高端芯片、通用模型等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湖南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布局,将产业短板转化为创新跳板,在新赛道上加速奔跑。

在湘钢的全自动生产线上,钢坯经上千摄氏度高温淬炼,穿越32道轧机程序,蜕变为各类高端钢材。“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设备运行更稳,提质增效显著。”湘钢数智化研究院智能制造主任龙忠义介绍,企业已投用3条无人化产线,孵化9个应用新场景,劳动生产效率提升25%。

“湖南制造业基础雄厚、转型需求强烈,为数字化应用提供了丰富场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产业成效显著,应用场景正加速向金融、电信、电力、交通等重点行业延伸。

以应用场景为牵引,湖南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近年来,全省累计建成2847家智能制造企业、3.2万个智能工位,推动5G、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入制造流程。截至目前,全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5.3%、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产品数字化普及率达76.1%、高于全国6.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湖南坚持以电力保障算力、以算力加速动力,“三力”协同发力,构建坚实可靠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截至目前,全省总算力规模已达12000PF,其中智能算力超过4300PF,超算算力达223PF、位居全国第三。这一强大、集约、绿色的算力底座,正为智能制造、智慧文创、自动驾驶等众多高需求应用场景提供稳定、高效、安全的算力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链长、技术密集度高,仅靠企业单打独斗难以突破。目前,湖南已认定11个计算产业生态创新中心、16个音视频制造业技术中心和11个制造业中试基地,正加快构建共性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实验室-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头部效应显著,链主企业作用关键。”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南一方面牵引“国家队”巨头落地,另一方面培育本土企业突围。推动中车集团、中电科、中国电子等头部企业战略合作加速落地,同时支持蓝思科技、安克创新、国科微等本土优势企业瞄准AI眼镜、人形机器人、新型储能等新赛道,全力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发表评论

泰日号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备案号:川ICP备66666666号 Z-BlogPHP强力驱动